谈培养语感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2016-01-08 03:28张应宇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培养语感以读为本语文教学

张应宇

摘要:语感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保障。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更好地培养语感,加深对文本理解和审美体验,朗读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在初读、品读美读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揣摩、欣赏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感的精确性。同时,善于创造有效的教学情境更能丰富语感。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语感;以读为本;精确语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330-02

语感的重要性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推出而日渐深入人心。"形成良好的语感"不仅写入了课程总目标,而且在课程标准中多处被提及。所谓语感,其实就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它是个体在长期规范的言语实践中逐步养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具备了良好的语感能使人感受言语之精妙,洞见言语之精髓,把握言语之理趣,更能使其步入丰富而又美妙的精神世界,受到诸如文化、审美的熏陶。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是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郭沫若先生曾说:"大凡一个作家诗人要有对于语言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说的就是语感培养的重要性。朱作教授也曾说:"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可见,在语文教学培养良好的语感是很重要的。那么,何谓语感?语感即是一种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包话口头、语言、书面符号)比较直接、迅速、灵敏地领会和感悟能力。它具有锐敏性、直觉性、整体性、联想性、体验性等特征。

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教师可以从训练学生的语感入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以读为本,培养语感的敏感性

"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是在语感习得过程中一个最有效的言语实践方式。既是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有效手段,更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必经之路。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粹。汉语言文字固有的音韵美、意境美、文章结构的严谨美,都需要通过有指导、有要求的反复吟诵,品尝"文中味",悟出"文外意。"朗读是一种语文教学手段。它对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培养语感的敏感性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要"其义自见"就必须"读书破万卷"。通过反复诵读,学生便能结合上下文准确领悟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从而达到"自能通解""自求得之"的境地。多读可以深化理解;多读可以训练思维;多读可以感悟写作技法。通过多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以读悟情,以读悟语。从"读"的层次来说,其主要流程是:

1.1 初读——了解内容。在初读课文阶段,目的是读懂课文内容,所以一般用默读再轻读的方式,如果开始就要求学生有表情地朗读,那是脱离实际的。学生对课文不熟悉,不理解感情从何而发?对一些感情比较含蓄,寓意较为深刻的文章,如《早》写梅花一段,作者写作目的是以花暗人,这种应把训练的重点放在默读上。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初步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在此基上再让学生带着老师的朗读提示,逐句逐段悟一悟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初读还必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全文,做到不读错字、增字、漏字、倒句、跳越。通过感知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带着老师的朗读提示,逐句逐段悟一悟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初读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方式有一个整体的、笼统的语感。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提出初读要求:(1)做到不漏、不添、不错字、词、句。(2)联系上、下文或工具书理解词句及全文所表达的意思,并能试着用语言表达自己学懂的内容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的敏锐感。(3)对自己认为疑惑之处,关键之处、优美之处等语感作上记号。

1.2 品读——感悟语言。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文字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十分注重"三品"的训练。在初读了解课文内容后,就应侧重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看课文是用怎样的语言文字及结构来表达课文的内容和情感的。老师主要是指导学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精选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如课文中一些有一定内涵的语句,一些表达上比较有特色的词句或段落,一些在表达上体会运用规律的语言现象等,引导学生借助一定的语法知识,联系日常的生活体验,获取自身的阅读积累,深切品味这些精选的语言材料,使学生进一步感悟由课文所带来的语感。因此,这一阶段的教学不但是让学生充分地读、自如地读、动情地读、还要训练学生读得形象、读得自如、读得感人,使学生读出课文的节律、情趣和神韵,但要注意的是,品读是建立在品词、品句的基础上的,只有品出词句的内涵和情味,才有可能读出感情来。例如在教学《秦兵马俑》中写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部分时,先让学生读边找出课文中共写了哪几种兵马俑并动手画出描写这些兵马俑神态和动作句子,然后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去品读。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课文的描写来表演出各种俑的神态和动作,学生从自由读到试演,边揣摩边比较、边体会、边修改、表演十分入情。通过品读、读出意境、读出情味。训练学生的语感,就应把语言与情感的体味结合起来,使学生透过字、词、句感受到兵马俑的惟妙惟肖。

1.3 美读——背诵积累。这一步是重新回到课文的整体上来,采用多种形式,诸如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适当改变课文言语进行复述,抄写课文中的精彩语句,让学生有意识、有计划地积累课文中规范、精美、鲜活的语言材料,积淀高品位的语感。美读是一种无意识的,欣赏性的一遍接着一遍地读。它并不是为了早点记住而刻意用心地去背,而是随意无心地跟着言语在"流",轻松自如地跟着语感和作者走到一起,最终达到使其言出于我之口,使其意皆出于我之心的程度,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才能解决怎样说写的问题。

2.品词析句,培养语感的精确性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是在长期的读写中对语言不断地进行比较、揣摩、欣赏中逐渐积累的,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往往是通过一些词句或明叙或暗喻,只有引导学生在这些关键词句上"咬文嚼字",才能使学生的语感不断上升。

咬文嚼字,品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朱熹对此有过精辟的解释:"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读,精熟后理自见得。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须是细嚼教烂,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辛,始为知味。"(见《朱子语类》)。叶圣陶先生讲到语感训练时也曾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可见语感训练的关键是"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由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着力引导学生推敲词句,品析文本,通过文字这座桥梁与作者会面,在文本、师生、作者和编者间形成平等的对话,感悟用词的准确性,感悟语句的意境,体验语句的情感,增强语感的灵敏度。

3.创造情境,培养语感的丰富性

情境教学中的情境是教师依据教材有意识地创设的典型场景,因而在情境中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语言表层意思的理解,

而且易产生顿悟,领会语言内涵,有利于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深层含义的能力。如《荷花》一课,作者描绘了夏日里一池荷花的美丽景色,它们有的还是花骨朵,有的已经露出了两三片花瓣儿,有的看起来饱涨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课文有观察、有联想、有动有静,展示了一幅迷人的荷花图。怎样让学生走入这迷人的图画呢?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一池美丽的荷花池中,看到了那一朵朵姿态各异、楚楚动人的荷花,感受自然喷涌而出,从而达到运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感知的美丰富的目的,为培养其"长效语言"打下基础。

其次,要把学生带入生活的情境,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叶圣陶先生指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感悟,单靠翻字典,是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越见深切"。只有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敏锐的语感才能培养出来。从心理学来说,这也符合谚语理解的心理过程的。结合《荷花》一课,组织游览,观赏荷花的风姿,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描述自己的经历时,课文中的场面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学生对语言的情感就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与作者一同沉浸在热爱大自然的情绪之中了。

总之,培养学生语感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因为语感是通向更高语言文字境界的桥梁,使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一旦形成,将终身受用不尽。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感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感受语言的灵敏度和顿悟力,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培养语感以读为本语文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以读为本”
以读为本 关注生成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对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加强朗读指导培养学生语感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