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淑伶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学会合作,学会宽容和理解,勇于挑战挫折,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要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心理健康;自信;合作;宽容;挑战挫折;适应环境
中图分类号:G6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7-0007-04
小学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因此,作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全方位关注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小学生的人格发展提供引导和帮助的作用。同时,切实有效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所共同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让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小学生的自我认知对其行为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如果一个孩子能正确评价自我,他就会珍惜自我,注意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以好孩子的面目展示给大家。反之,不良的自我形象,会对自己的不良行为表现产生自我认可,从而形成不良的个性特征。因此,作为一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全面地认识自我,塑造一个对自己充满自信心,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和良好自我形象,并不断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完善自己,努力发展自己,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心理教师首先要给学生认识和了解自我的机会,使学生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清楚地了解自己优缺点。教师无论上哪个年级的心理课,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可以首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优点、兴趣、爱好、不足及今后的努力方向,然后再让其他同学给补充。例如,在上三年级心理课时,有个叫芳芳的女生站起来不知说什么,我马上让同学帮助她找优缺点、兴趣、爱好。大家一致认为芳芳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完成作业,作业干净整齐,喜欢画画,芳芳的手抄报多次受到老师表扬,每次班上办板报芳芳积极参加,平时还帮助同学值日;她的缺点是:胆子太小,在公众场合不敢讲话。芳芳听完后豁然开朗,知道了自己有这么多优点。随后教师适时加以点拨,以帮助芳芳树立自信心。自此以后,芳芳渐渐树立起了自信心,在课堂上能够大胆发言了。
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已成为21世纪教育的主题。培养合作和协调精神是学生团体发展性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合作精神、协调精神是学生良好人际交往所必需的心理品质,所以教师在工作中必须加强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这种精神。目前,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学校等多层面生活中表现出不合群、不善于与人合作的弱点。针对他们的弱点,我在上心理健康课《学会合作》一课时,首先找三个学生一起跳绳,再找两个学生抬一桶水让学生观看,并适时提问:“三人跳绳”和“两人抬水”他们在哪些方面需要合作?他们的合作重要吗?然后我再讲《三个和尚》故事,并提问说:“这三个和尚合作了吗?结果怎么样?”待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后,我适时加以点拨,让学生懂得合作的意义。为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尝试合作,在合作中体验成功,感受合作的喜悦,我带领学生做一个地震逃生的游戏, 游戏规则是:(1)每组选出五名同学参赛,共三组。(2)在一个小口瓶里放进五个穿着线的彩球,线的一端露出瓶口。瓶子代表房子,彩球代表屋里的人。(3)地震了,只有在规定的时间内逃出来才有可能生存。(4)听到老师的命令,要以最快的速度将瓶中的彩球提出来。用时最少的组获胜。结果,有一组在规定的时间拉出彩球,而另外两组五个彩球堵在了瓶口出不来。活动结束,我让每组学生说说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成功一组说:“我们事先进行了分工,谁先出,谁后出,速度要快,不能犹豫,心中要想着他人,要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失败两组说:“我们事先没有进行分工,大家都争着向外出,结果挤在瓶口谁都出不来”。最后我加以总结:游戏使大家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比赛中老师看到了同学团结一致,互相配合,合作成功。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大家学会合作,在合作中享受成功的乐趣!
三、帮助学生学会宽容与理解
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宽容是一种修养,是人类的美德。宽容不仅是检验一个人道德修养的一个尺度,而且是关系到能否搞好人际关系,能否搞好工作,能否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问题。现在大多数小学生倍受父母骄宠,优裕的生活条件也滋长着他们骄纵任性的行为和作风。他们在家里不知宽容父母,在学校不会宽容老师和同学,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因此,作为心理教师,在教学及平时的事件处理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宽容与理解,帮助学生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善于人际交往的能力。在讲解《学会宽容》一课时,我首先讲解历史故事《将相和》,然后让学生交流讨论:①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②如果蔺相如与廉颇针锋相对,结果会怎样?学生积极发言后,我再讲“六尺巷”的故事,说明清朝名臣张英虽失去了祖传的几分宅基地,但换来了邻里和睦及流芳百世的美名。讲完故事后我再提问:“在你家周围的邻居中是否也有类似事件?他们是怎样处理的?结果怎样?”学生积极发言,有的说:“结果两家打起来了”,有的说:“结下了仇”等等。最后,我放校园生活小品录像给学生看,并提问:“在班里,曾有两个学生因挤占桌椅互不相让而发生矛盾的事,对此你怎么看?平时你有过类似情况吗?你当时是怎么想的?现在你怎么想?”学生们积极讨论后懂得了理解、宽容的道理。
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不可能不发生矛盾,与同学之间可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产生摩擦,即使是好朋友之间,也往往会因为某句话、某件小事而产生不愉快。但学会宽容,当别人不小心踩到你,你应该摆摆手,说声“没关系”;当别人弄坏了你的东西,向你道歉时,你也应该宽容地付之一笑。同学之间的一声“对不起”、“没关系”实际就是一种宽容与理解,做人如果能够宽容一点,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宽容是一种智慧,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美德。要教育学生学会宽容与理解。
四、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
人生的路途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挫折和失败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就像人要学会走路肯定伴有摔跤一样。同样道理,人的成长过程中,也必定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失败。可是,现在的家长不愿让孩子遭遇挫折,学生在家里根本谈不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大事小情都由家长包办代替,因此,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敢于挑战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非常有必要。在给六年级学生上心理课《挑战挫折》时,首先放视频,内容是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发生里氏8级的特大地震,人们遇到了空前的灾难,房屋倒塌,有些人失去了生命,也有些健全人瞬间便成了残疾。但灾区人民忍受着失去家园和亲人的痛苦,从废墟中爬出来,擦干眼泪,掩埋了亲人,用自己的双手在废墟上重建家园。看完视频后,我适时提问:“当我们遇到这种空前灾难时,是不是就不活了,也跟着去死呢?”学生的回答是否定的。我接着问:“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活呢?”接下来播放有关“汶川大地震自强不息的故事”让学生观看,并适时导入本课学习。学习中,通过科普作家高士其、中国“保尔”吴运铎、草原英雄小姐妹、鞍钢聋人职工李少言、青年楷模张海迪和体操运动员桑兰等自强不息的故事,学生懂得了人的一生不是一帆风顺的,会经历许许多多挫折的道理。接下来,教师问学生:“你在学习生活中都遇到过哪些挫折,又是怎样挑战的?”学生们积极思考、讨论、交流后,大家得出结论:挫折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但对于强者它是一块垫脚石,是一笔财富。我们不要畏惧挫折,要勇于去面对、去挑战,战胜挫折也是一种幸福。让我们珍重生命,热爱生活,执着于人生,做生活的强者。
五、注重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
俗话说:“环境塑造人”。良好的环境能使人产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不良的环境能使人产生消极的不健康的情感。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个体,他们的学习要受到家庭 、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能够产生直接的影响
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中,耳濡目染,受到了良好的熏陶,大多数容易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求知欲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自然会好一些。家庭环境较差,如果对学生引导合理,管理得当,创造有利条件,也会使其努力学习,并取得好成绩。
在我们的家访中发现,家庭和睦的学生有利于形成关心他人、热爱集体的良好道德品质;自由型家庭,家庭成员以互不干涉为基础,只管孩子温饱,不懂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把教育全部推给学校;而娇宠型家庭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的要求一概满足,使孩子依赖性强,独立性差,养成自私任性等不良个性,导致人际关系不协调,将来很难适应社会生活;也有个别专制型家长是采取强硬专横的手段,使孩子绝对服从,毫无民主可言。针对以上诸多情况,我们采取分类分批地召开家长座谈会,将同一类型的家长集中到一起进行交流沟通,探讨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帮助孩子改掉不良习惯并健康成长的办法,并要求家长为孩子树立好榜样。学校有个学生,平时上课在教室呆不住,装肚子痛上厕所……想着法要出去,即使在教室呆着也是接话茬、起哄,让老师根本上不好课,作业一点也不会。针对这些情况,我配合班主任在上课时进行录像,拿到这个学生的证据后请家长看录像,免得家长听孩子的一面之词。针对他的这些陋习,各学科教师和班主任一起与家长进行沟通并达成一致。首先让他父亲陪读一周,陪孩子上下学,陪孩子写作业。陪读一周后,再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教师建议:第一,家长要改掉自身的不良习惯,给孩子树立榜样。第二,每天老师将各科家庭作业写在纸条上,并规定作业时限。纸条由家长签收后,再由家长监督孩子完成作业。通过老师与家长半学期的坚持努力,这位同学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上课能注意听讲,课后能按时完成作业。
(二)学校是师生共同学习、生活的场所
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兴趣,对学校生活感到愉快,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各大节日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围绕文明礼仪、行为规范、感恩教育等德育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活动中,拉近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三)学生离不开社会这个大家庭
小学生的年龄小,德、智、体和个性都处于发展时期,不稳定性和可塑性是这一群体的基本特征。
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甚大。一些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精神污染,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的流入,都对青少年造成了不良影响。小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面前,辨别能力差,抵抗力弱,对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是非常有害的。有的小学生因缺乏辩别能力而错误地一味模仿,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广大教师要注意社会环境对学生的不良侵害,从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入手,创造良好的健康的校园环境,因材施教,及时教育,正确引导,有效地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促进他们的心理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5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