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晓衡
【摘要】 教学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教会学生知识,提高学生能力为目的。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才能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课堂 能力 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11-074-01
0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先进的教学理念,完美的教学设计,都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最终都必须落实在课堂教学上。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就是教师的责任。教师只有在课前周密思考,精心备课,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精心备课,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备好课。教师备课不能只局限于备知识,备教法上,而应将重点放在备学生怎样学。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理解能力等方面思考。要预设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偏差和误区,如何预防和纠正,如何突出重点,如何突破难点,如何理清思路,如何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哪些练习更有针对性,高效性等等,课前都要认真思考。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并解决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对获取知识产生愉悦的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真正将学生主体地位落到实处。
二、关注每一个学生,分层次教学,整体提高
大班教学,学生在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维品质等方面必然存在着显著的落差,教学设计应尽量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如可将教学目标分为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简单的综合应用,较复杂的综合应用等五个层次,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使学生在各自的水平层面上都能得到充分的提高和发展。尽量使后进生吃得了,中等生吃的好,优等生吃得饱。这样就能激励优等生,使其更上一层楼;鼓励后进生,使他们也能学有所得。坚定学生的学习信心,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优等生更加优秀,后进生不致掉队,使学生由怕学到乐学,最终达到要学并会学,达到整体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三、重视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在提高学生认知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以探究实验取代验证实验,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如将“硫酸铜受热分解”改成“测定硫酸铜中结晶水的含量”,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实验设计,形成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参与整个探究过程,在实验中理解知识,提高能力。其次,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一些课堂无法完成的,或是具有一定危险性,危害性的实验演示,如分子模型,制取氯气,合成氨等实验,使形象问题直观化,加深记忆,促进理解,体现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四、运用化学思想方法,化繁为简解决问题
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一定的思想方法。运用化学思想方法,可以将一些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减小学生的理解难度,达到节时省力的目的,提高教学效率。
如用“平均摩尔电子质量法”解决混合物的组成问题。如Mg,Al,Fe,Zn四种金属中的某两种组成的混合物10g与足量稀硫酸反应,产生标准状况下的氢气0.5mol,则混合物中一定含有哪种金属?可以先求出四种金属的摩尔电子质量[M(e-)]分别为12g/mole-、9g/mole-、28g/mole-、32.5g/mole-再求出题中混合物的平均摩尔电子质量为10g/mole-,根据平均值思想可知,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Al。
再如用“竞争反应”思想,解决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中的先后反应问题。向含等物质的量Ba(OH)2、KOH的溶液中,缓缓通入CO2,按反应的先后顺序,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通过分析溶液中的离子,可将反应分为四步:①与Ba(OH)2反应,②与KOH反应,③与生成的K2CO3反应,④与生成的BaCO3反应。
五、归纳整理,构建知识框架
有些知识点内容较多,必然会显得杂乱,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整理,理出知识脉络,构建知识框架,使学生快速准确的记忆,全面深刻的理解。
钠与酸碱盐溶液反应,可归纳为“有酸酸先行,无酸水为先,NaOH的反应跟在水后面”,就会使学生对此类反应形成整体认识,掌握分析方法。
判断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依据较多,学生感觉比较凌乱。对此可作如下概括:一式(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一表(元素周期表)、一程度(氧化还原的程度),“两池”(原电池、电解池)、“三度”(浓度、温度、酸碱度)、活动性(金属活动性、非金属活动性),条件快慢对照看(反应条件要求高低、剧烈程度)。
六、及时反思,总结得失
教学是一门艺术,知识是确定的,教法是多样的,学生的学习状况是复杂的,课堂是灵活多变的,遇到的问题是千变万化的。备课时教师应该全面考虑,但也不可能将所有课堂状况全部预知,有时必须根据课堂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课堂要求。因而,每节课后,教师都应及时反思成败,认真总结得失,写出教学反思,不足之处及时弥补,不能弥补的作为今后教学的借鉴。在反思中完善教学,在总结中提升自己。看似课后反思,实则还是为了完善以后的课堂教学。
[ 参 考 文 献 ]
[1]张声涛主编:《思维方法大全》,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
[2]王后雄著:《化学方法论》,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