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娟,李东林,崔妙玲,滕艳娟,凌 瑛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of nursing adverse events
Peng Xuejuan,Li Donglin,Cui Miaoling,et al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Guangxi 530021 China)
护理不良事件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彭雪娟,李东林,崔妙玲,滕艳娟,凌瑛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of nursing adverse events
Peng Xuejuan,Li Donglin,Cui Miaoling,et al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Guangxi 530021 China)
摘要:[目的]总结实施护理不良事件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前后的护理不良事件上报情况。[方法]以医院信息系统为平台,设计和开发护理不良事件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教育培训、建立激励机制、及时统计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类别、频次、原因,提出改进方案,进行护理质量持续改进,逐步完善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体系。[结果]应用护理不良事件信息管理系统后,护士的护理安全意识增强,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由0.091%提高到0.123%,护理差错发生率由0.048%降低到0.033%(P<0.05)。[结论]应用护理不良事件信息管理系统,可提升护理质量及维护病人安全。
关键词:护理不良事件;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应用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与护理相关的损伤,在诊疗护理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护理纠纷或事故的事件[1]。护理不良事件是护理服务缺陷的反映,是直接影响病人安全的重要因素。美国等国家的实践证明,医疗差错和不良事件报告系统能提高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1,2]。护理工作与病人安全息息相关,由于护士和病人接触的时间更长,护士对死亡和伤害承担责任的数量比其他专业都高,如何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护理不安全事件,迫切需要护理管理人员摸索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本研究利用医院现有的网络资源和医疗信息资源,设计开发了护理不良事件信息管理系统,从根本上解决医院内部实施护理不良事件网络报告与监管。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我院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现开放床位2 588张,有护理人员2 126人,专科及以上学历者占98.4%,副主任护师及以上职称者占5.3%。于2010年1月全面实施护理不良事件网络上报与管理。将2006年—2009年作为系统应用前,2010年—2013年作为系统应用后,分别统计应用前后4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2方法
2.1护理不良事件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根据现代护理管理的思路进行分析,采用问卷调查、文献查阅、护理专家咨询法,整理、分析和综合所获取的资料信息,确定护理不良事件信息管理系统的项目、功能、数据库结构及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之间的关系。
与启之源软件公司合作, 以网络为平台,服务器设在医院信息系统内部的信息中心,在护士站医嘱处理电脑上设立一个上报护理不良事件的平台, 护士可以24 h随时在护理站上报病人不同类别的护理不良事件。
2.2护理不良事件网络管理系统模块的功能与应用
2.2.1上报模块临床护士按照系统界面进行操作,根据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的内容和要求自动生成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护士进行填报并提交。
2.2.1.1登录界面有实名报告和匿名报告两种形式,上报者点击登录,输入用户名及密码,直接进入填写界面。
2.2.1.2填写界面选择要报告的不良事件类别,不良事件分为10类,分别是药物差错、管道滑脱、跌倒、坠床、自杀、走失、烧、灼、烫伤、安全隐患、其他不良事件等。每个事件填报内容包括报告人信息、当事人信息、事件基本信息、病人基本信息、事件经过、已经采取措施、造成的影响、科室讨论意见、护理安全委员会讨论意见、整改落实10个内容,采取点击下拉箭头勾选或者文字框自由描述。
2.2.1.3分享界面从登录界面进入,登录者可自由浏览经典案例。
2.2.2数据统计分析模块系统可自动统计全院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例数,并按护理不良事件的性质、人群分布进行分类,自行选择时间段统计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2.2.3处理及反馈模块不良事件发生后, 由责任护士填写报表,护士长在事件发生的1周内组织讨论,分析并提出解决或改进建议,同时填写科室讨论意见后提交科护士长,科护士长在事件发生的2周内审核并签名后提交护理部,护理部在事件发生的1个月内组织安全质量管理委员会讨论,对事件进行定性并寻找避免类似问题再发生的有效预防手段,将意见填好回馈给相关科室护士长,护士长收到护理部意见的1周内填好整改落实和效果评价提交给护理部,护理部审核无误后结案。对典型案例通报学习,有紧急情况随时反馈。飞信提醒科室护士长阅览反馈,并组织科室所有人员学习。
2.2.4查询模块护士通过系统可查询、了解全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最新动态信息,包括统计分析结果、护理部处理方式和整改意见。
2.2.5管理授权模块对不同的用户给予不同的权限,提供普通用户、特殊用户及系统管理员的不同权限,规范管理,使本系统安全、可靠,保证数据完整性,确保数据的保密性与安全性。通过模块分析,找准护理不良事件原因,修订制度和工作流程,强化重点环节和重点人的管理。
3效果
3.1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见表1)
表1 报告系统应用前后4年住院部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比较
3.2护理不良事件的定性及报告途径比较(见表2)
表2 报告系统应用前后4年护理不良事件
3.3护理差错发生率(见表3)
表3 报告系统应用前后4年护理差错发生比较
4讨论
4.1营造护理安全文化氛围信息报告系统具备非惩罚性、保密性、独立性、时效性、专家分析、针对系统六大特点,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体系的建立及实施是营造护理安全文化的重要保证[3]。通过全员培训,使护士转变观念,放弃“谴责与愧疚”的文化形式,鼓励主动报告威胁病人安全的不良事件,提倡非处罚性、不针对个人的环境,在医院形成良好的护理安全文化氛围。系统的权限管理设计,保证了填报护士的个人隐私,达到鼓励护士主动上报的目的,使护士和护士长认识到:护理安全事件上报不是个人的“家丑”,而是为了避免同类差错的再次发生,护士自由报告工作中所有有关病人安全的事件,可以最广泛地收集来自临床实践中的意见和建议,为不良事件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安全文化建设是医护人员安全意识和行为的导向,只有在医院中建立一种积极的安全文化,才有可能使减少病人伤害事件做出的努力得以实现[4]。管理者是安全文化的重要参与者,安全文化的培养需要时间,需要所有管理者营造[5]。
4.2护士安全意识提高,不良事件上报率增加崔妙玲等[6]的调查表明,70.2%护理人员在无人知晓时不想上报差错和不良事件,这也是系统实施前上报率低的重要原因,通过多次全员培训教育、组织典型案例讨论及护理不良事件分析会等多种形式,提高护士法律意识、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护士安全意识,建立激励机制,对上报不良事件进行奖励,同时应用护理不良事件信息报告系统后, 改变了护士采用手工填报费时、费力、迟报、漏报、报表填写不全及不清楚的现象,采用计算机快捷选项的形式录入各类不同护理不良事件的要素, 方便了护士操作, 节约了上报护理不良事件的工作时间。
4.3规范护理行为,落实核心制度,护理差错发生率下降表3显示,护理差错发生率由系统应用前的0.048%下降到系统应用后的0.0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主要原因是此系统规范了护理行为,落实护理核心制度,由于实施网络管理后,能及时上报不良事件,管理部门及时接收各种护理不良事件的信息,发现新出现的危险因素,通过对数据研究,对不良事件进行根源性分析, 从系统管理层面、规章制度制定层面、护理人员执行层面, 寻找出影响护理差错发生的各种因素,强化重点环节及易发生差错人群的监控和管理,修订相应的护理制度,细化工作流程等,如增加夜班人员,采取双班制,保证在定血型、配血、输血及应用抗肿瘤药物、特殊药物时严格执行双人床边核查,改进护理工具,制作单个抽血杯取代原来使用的试管架,一人一杯,从源头上避免护士拿错其他病人试管的机会,使护士在工作中的护理行为更加规范,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有效地提高了护理质量,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通过网络平台,使更多的护理人员从中学习,分享经验教训,提高对错误的识别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同类事件的再发生。
参考文献:
[1]任仲杰.美国的医疗差错和不良事件上报系统[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6):425-427.
[2]李明子.建立医疗差错和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确保病人安全[J].中国护理管理,2007,7(3):43-45.
[3]杨春玲,袁玮,李晓丽,等.非惩罚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体系与护理质量相关性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10):51-52.
[4]谢美莲.基于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上报体系下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建立的困惑与思考[J].护理研究,2013,27(4A);935-935.
[5]郭霞,王立准.护理不良事件自愿报告系统的改进与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7):622-624.
[6]崔妙玲,张文娴,马辉,等.广西护理人员对自愿报告护理差错和不良事件认知状况的调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1-2.
(本文编辑李亚琴)
收稿日期:(2014-12-25;修回日期:2015-08-14)
作者简介彭雪娟,主任护师,本科,单位: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东林、崔妙玲(
通讯作者)、滕艳娟、凌瑛单位: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基金项目广西医疗卫生重点科研课题,编号:200838。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5.25.021
文章编号:1009-6493(2015)09A-31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