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华
【关键词】活动设计 多元化 自主学习 数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A-0058-01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数学素质塑造离不开教学实践。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参照教材学习内容进行教情分析;要针对学生情况展开调研,进行学情调查;要根据教学实际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还要科学引导,有效启动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打造高效数学课堂奠基。
一、教情分析,掌握学习活动域度
教学活动是指在教师设计引导下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实践活动。教师要负责教学活动的设计,并组织学生通过不同方式主动参与到活动中,让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积极参与操作训练,深刻体会数理应用。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之前,教师要对教材学习内容进行深度剖析,找准设计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同时也要对教学活动的可行性进行探究和分析,注意厘清教学活动设计的域度。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教学方向,让学生通过亲自操作实践体验,建立立体的数学认知体系。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垂线与平行线》时,教师对本节内容进行深入分析,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线段、直线、射线、角,以及射线与角的关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个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找身边的直线、射线、角,并利用直尺画出线段、射线、直线和角,体验射线与角的关系。这个教学活动比较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找身边的直线、射线、角等具有很强的可行性,能够加深学生对垂线和平行线的认知和理解。
二、学情调查,契合学生学习特点
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不仅要注重教情研究,还要对学生的认知进行细致调查,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在进行学情调研时,要对不同群体学生的不同诉求有统筹考量,在具体设计教学实践活动时,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实践活动内容,对不同群体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度,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
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时,教师设计了一组室内教学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看能获得什么样的观察效果。为了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教师深入到学生之中,征询学生的意见,多数学生想从不同角度观察教学楼,看看能够获得什么样的视图效果。为了满足学生的意愿,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让他们近距离观察教学楼,这样学生观察起来自然更细致更认真,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三、多元设计,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发挥教学实践活动的实际效用,教师就要参照学生的兴趣取向。如果教师设计的活动能够让学生喜闻乐见,则教学实践活动能顺利、高效展开;如果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这样的教学活动就会失去价值。教师应多元设计教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实践活动效果。
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怎样滚得更远》时,教师设计了一项实验活动:教师准备一块平滑的木板,在教室内搭建出一个滑板,让学生通过调节滑板的倾斜角度,观察相同物体滚动的距离,并写出实验报告。为提升学生参与的热情,教师让学生自行准备容易滚动的物体。学生听说可以自己带滚动物体,顿时兴奋起来。很多学生将各种笔、茶杯、硬币、纽扣,甚至圆柱形的闹钟都带进了教室。实验活动开展顺利,学习效果显著。
四、科学引导,启动学生探究思维
若数学教学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就会有高涨的参与热情。教师在实施教学实践活动时,不仅要与学生共同操作,还要对学生的实践情况进行跟踪引导,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困难。同时也要帮助“学困生”群体解决操作上遇到的难题,科学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具有不可预设性,教师跟进指导要及时,要从不同的角度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实践活动顺利展开。
如学生刚接触《升与毫升》时,对相关概念存在模糊认识,为了让学生对“升”的概念有清晰的认知,教师先将标记容量的容器展示给学生,并现场装入一升水。然后给学生布置一个课外活动任务:“自备容器,每人回家带一升清水来,为班级花盆浇水。教师要当场测量,看谁带的水最接近一升。”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看似简单,但学生操作起来并不容易,如果没有测量工具,完成这个任务是有困难的。这样的活动能启发学生积极探究的思维,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高效。
总之,设计教学活动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对教情、学情进行综合考虑,合理选择适当的教学活动内容,科学设计教学活动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的数理认知获得较大幅度的提升。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