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的
新疆工业企业经济绩效研究
张淼,宋锋华
(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2)
[摘要]使用新疆2000—2013年时间序列数据,通过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分析,利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实证分析方法,基于C-D生产函数计算出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贡献率、资本生产率、劳动生产率作为评价经济绩效指标,实证结果表明新疆地区企业民营化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现国有工业企业单位数已经减少了60.7%,但国有和非国有工业企业的技术进步贡献率在5%和-5%之间波动,2007年以后国有企业的资本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均高于非国有企业,表明非国有企业经济绩效并未好于国有企业,提出需加强民营经济发展,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引入市场竞争的建议来提升经济绩效,同时新疆还应继续注重股份制企业和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绩效;民营化改革;技术进步贡献率
[收稿日期]2015-02-08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
[作者简介]张淼(1991-),女,江苏盐城人,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产业竞争力研究.
[中图分类号]F425
一、引言
我国西部工业产业一直存在的较低的行业集中度和产业进入程度,以及经济规模水平不高、退出壁垒程度较高等突出问题影响着工业企业的运行经济效率。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企业规模结构的改善一直是提高经济绩效的重要环节,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无疑是引入市场竞争,增强企业活力,发挥价值规律作用,对国有企业的改革、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维护合理的市场结构等是其关注的重点。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思想的提出,对于西部地区,特别是具有特殊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能源的新疆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新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首个核心区,再加其特殊的地理区位条件,与中亚、南亚、俄罗斯等国的境外贸易前景越发良好,从而新疆可以作为西部地区发展典型的代表区域。新疆对外贸易是与中亚国家的境外投资为主,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中亚区域经济合作战略》(CAREC)和上海合作组织的推动作用下,中国新疆的企业面向中亚国家的投资步伐得以逐步加快,新疆具有活力的民营企业和大型股份制企业将成为中国企业投资中亚国家的重要环节,为新疆打造巨大的增长空间。由此新疆必须有效地调整产业结构,改善企业所有制结构和等级构成,优化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其经济绩效,从而促进本地区经济水平发展,以全新的姿态面对中国,面对世界。
长期以来,在中国占据着能源、交通、金融等民生产业领域主导地位的是国有企业,其依靠垄断的优势,在国内几乎没有竞争对手,抑制民营经济的发展,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性。据世界银行统计,国有企业虽然与民营企业相比,拥有在资本、原材料、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优势,但其经济效益确实不容乐观,附加值和产量效益偏低,亏损损失比例大。国家一直对企业经济运行效率高度关注,不断进行垄断产业的企业改革,已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垄断行业的格局逐步被打破的消息不断出现,京东、阿里巴巴、国美、苏宁等民营企业,开始进入电信行业,尽管除了一直拥有强大势头的三大垄断运营商(移动、电信、联通),从而可以看出让国有企业更加市场化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有效途径。十八大报告总结过去五年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大型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比例的上升趋势保持稳定,绝大多数的中小国有企业实现了民营化,指出国有大型企业是现今国有企业的主体,因而是未来改革的重中之重。报告还提出国有企业必须进一步深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以及进一步深化“破除垄断,引入竞争”的举措,让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国有独资企业逐渐演变成为公有投资者股权为主的股权多元化公司,从而有利于资产配置状态的改善以及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更加公平地在市场中形成有效竞争,保证公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共同发展,提高产业的经济绩效,促进经济良好发展。总体来说,不管理论上的具体解释如何,企业改革在操作层面的一个重点就是“战略性退出”,而“退出”的一个重要通道就是民营化,把一部分低效益的国有企业转化为效益较高的民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而“民营化”的核心是所有权转移。中国的国有或集体企业的民营化改制最直接和通常的选择是股份合作制,即把资本入股制和劳动合作制结合起来,形成的一种具有中国发展特色的企业产权制度。
在中国企业的转轨和发展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应该是所有制结构和等级结构的变化了。从国有、集体、外资和私营个体等不同产权类型的企业分布及其变化中,通过1985年和1995年的全国工业企业的调查数据分析得出,国有企业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这一时期内呈现急剧下降的趋势,同时,取而代之的是非国有企业的迅速发展,其中,私营企业的发展速度最快,外商投资企业其次,集体企业再次。集体企业到了1998年则超过国有企业10个百分点,成为中国工业中占据最大份额的所有制类型。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发展民营经济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企业经济绩效,实现富民强市的重要途径,明确了民营经济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方向,加快推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增强企业活力。由此可见,新疆工业企业民营化改革的目标主要是通过民间资本参与,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提升企业经营效率,使得经济得以加快发展,垄断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总体提高。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的研究
在垄断产业研究方面的开拓学者为贝恩(Bain),他的《产业组织》一书于1959年发表,针对反垄断政策和直接规制政策的问题,书中对此进行了大量的谈论,从此以后,经济学界开始从产业组织政策的这一角度来分析规制政策。克鲁和克林多佛尔[1-2](Crew,Kleindorfer)在公用事业这一垄断性质较强的领域中,较为深入地探讨了工业事业规制经济学。在垄断理论研究方面,分别有植草益[3](1992)、阿姆斯庄[4](Armstrong,1994)、埃尼斯特[5](Ernst,1994)等人分析了垄断产业规制改革方面的问题,从理论上奠定了垄断产业规制模式选择的基础。在企业效率研究中,Laffont &Tirole[6](1991)对公有企业和受管制的私有企业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在自然垄断产业被管制的情况下,并不能得出公有产权还是私有产权更有效率的结论。凯和汤普森[7]( Kay and Thompson,1986)认为,民营化并没有改变管理特征和管理能力,但改变了管理层面对的约束和机会。竞争、私有产权都具有激励企业提高生产和配置效率的作用。民营化趋向于促进生产效率,竞争趋向于促进配置效率。拉丰和泰勒尔[8](2000)共同合著发表的《电信竞争》一书,书中对这垄断行业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从电信业的规制与竞争角度研究其经济效率。
(二)国内的研究
在国内的产业反垄断问题研究方面,张维迎、盛洪[9](1998)关于中国产业规制中的反垄断问题进行了研究,是早期突出的代表。在自然垄断产业改革研究中,王俊豪[10](2000)对自然垄断产业规制理论做了深入的探讨。肖兴志[11](2003)通过实证分析自然垄断产业规制的基本模式,论证了体制传统在规制改革模式选择中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关于国有企业的改革研究,聂正安等[12](2001)于《国有企业的民营化改革》中指出部分国企“退出”成功与否的标志,是其能否尽快完成演变为实际意义上的民营企业,“退出型”国企如果长期滞留在国企与民企之间的“中间地带”,将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失败。唐立久、罗斌[13](2004)通过对新疆民营经济的研究发现,民营经济正逐步成为新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招商引资等方面战略实施的主体,内地企业在新疆投资趋旺。关于企业效率研究方面,刘小玄[14](2001)在中国企业发展报告(1990~2000年)中,通过考察不同产权类型企业、不同规模和不同等级地位的企业的分布和比重,发现,在全部企业中,从企业综合的投入产出效率来看,国有企业的效率最低,集体、股份企业稍高,三资企业较高,而个体私营企业最高。这一结果证实了中国的工业企业分布中,国有企业的比重之所以大幅度下降的根本原因。姚洋[15](1998)研究表明非国有经济对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姚洋、章奇[16](2001)通过研究分析也同样得出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的技术效率更高。但是张晨、张宇[17](2011)研究还发现国有工业企业在垄断行业中保持着稳定的全要素增长率,且绝对水平也高于非国有企业的总体水平,得出在垄断性行业中,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具有较高的技术效率和较快的技术进步速率。朱廷珺[18](2007)采用拓展的C-D生产函数模型,评估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通过分析发现,中国在引进外资过程中的确获取了正的技术外溢效应。在产业绩效研究领域中,唐要家[19](2004)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产业集中度和销售费用密度是影响工业产业财务绩效的主要因素,因而产业优化和企业改革的关键是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有效建立和企业规模经济效率的实现,建立不同所有权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体制。孙早、王文[20](2011)采用全部工业产业的面板数据估计不同资本的所有制结构对产业绩效的效应,研究表明民营企业对产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外资企业对产业绩效的改善具有正效应,但要弱于民营企业。王锋正、郑茂伟、魏杰琛[21](2013)尝试从新视角—能力生命周期理论来重新探求与思考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问题,通过分析指出能力生命周期理论为解读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提供了全新的一个思路,同时在此基础之上还提出企业竞争来源模型,指出选择事件是企业构建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应建立与完善学习型组织,加强技术创新等来提高企业的产业绩效。
从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在产业发展中,民营企业和公有企业二者中,哪个效率更高,还是一个有待争论的问题,依据不同的限制市场环境还需进一步的具体问题具体探讨,但是诸多学者的普遍观点还是认为竞争的市场环境更加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效率提高,从而带动经济更加有效地发展。在竞争的环境下,民营企业可能会做得更好,但是如果竞争有限,受到管制的民营企业与公有企业相比,结果就是不一定的,甚至情况会更差。要改善垄断产业的生产绩效,并不是仅仅进行民营化改革,在此之前,需要引入竞争才是可行的[22]。本文尝试通过实证分析新疆不同产权的工业企业经济绩效情况,探讨企业民营化改革的进程,希望得出的分析结果对其工业产业经济发展能够有所帮助。
三、新疆工业企业民营化改革的状况
(一)新疆不同产权工业企业历年单位数的情况分析
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把新疆确定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核心区,新疆借助这次良好的机遇着力打造“三基地一通道”和“五个中心”构建产业集群,其工业产业绩效的有效提高,企业改革的改善更是促进其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环节。从1997年开始,新疆积极优化企业资本结构,针对占据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改革,通过资产重组和破产兼并等途径,试图解决国有企业包袱沉重、机制不灵活等突出问题,到1999年底,共有110户国有企业实施破产兼并。通过这些举措,许多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优化了资本结构,资产负债率大大降低,提高了企业运行效率,再加之国家的政策措施调整,最近的新疆企业改革更是取得显著的成效。通过对新疆企业的产业布局情况分析发现,至2014年5月份新疆在上海深圳A股上市的公司企业总共37家,这些公司中为ST企业的只有一家,其余为沪市主板21家,深市主板6家,创业板2家,还有8家为中小板,这些上市的企业所分布的行业为制造业22家,采掘业和建筑业各3家,农林牧渔业4家,批发和零售贸易2家,金融保险、社会服务、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各一家,而交通运输、仓储业、信息技术业、传播和文化产业处于空白[23]。这些行业的分布表明新疆的金融发展不完善,有待进一步提高与改进,需给予更多的扶持政策;高新技术文化产业发展也不发达,缺少高新技术人才的投入,新疆应加快改变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格局,使得各行各业之间分配合理有效,创造出更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笔者通过对不同产权的工业企业单位数分析发现,新疆工业经营企业的改制进展还是显见成效的。从2000年至2004年新疆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单位数从1097个大幅度下降到577个,此后,一直到2013年,长期处于400至600之间波动;规模以上集体企业单位数一直保持较为平稳的下降趋势,2000年至2004年相对下降速度较快,从136个下降到31个。股份合作企业的数量总体是下降的趋势,2000年至2005年下降幅度很大,2005年至2009年处于平稳态势,之后几年一直下降;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的数量走势非常相近,都处于小波动上升趋势,但是前者的单位数量一直低于后者;2003年之后,股份合作企业的数量一直低于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从2009年开始,集体企业的单位数开始低于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这足以表明新疆工业企业民营化的改革在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中体现较为显著。见图1:
图1 新疆各类型工业企业单位数变动趋势
(二)新疆不同产权工业企业历年资产的情况分析
为了更加清晰明确的分析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率问题,笔者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归为A组,将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股份合作企业归为B组。通过分类分析得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资产一直大幅度上升,外商投资企业资产从2000年至2013年一直保持较为强劲的增长趋势,港澳台投资企业总体也处于上升的态势,从2009年至2012年期间,上升较为显著,2013年却从85.81亿元下降到70.02亿元;集体企业资产变化较为平稳,股份合作企业资产在2010年和2011年突然上升至45.36亿元,之后又开始大幅度下降。通过图2可以更为清晰地看出,A组和B组企业的资产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两组企业增长的幅度相近,B组企业占两组企业比例从2003年至2011年期间处于上升趋势,之后有下降的趋势。表明,新疆国有企业的资产依然保持强劲的增长,但又重视非国有企业的发展,已经显见一些成效,但是非国有企业资产所占比例较小,还需进一步加强民营经济的发展,使其在整个行业发展中占有更大的比重,而且股份合作企业的单位数和资产总体处于下降趋势,可以表明,新疆工业企业民营化改革的主要形式还是依赖于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且外商投资企业的成立呈现加快的趋势。
图2 A和B组历年资产及B组资产占 总资产比重的变化趋势
(三) 新疆企业境外贸易投资情况
2013年货物进口额的数据显示新疆一般贸易额与上年相比下降-30.1%,边境小额贸易下降-8.8%,高新技术产品下降-0.4%,机电产品下降了-18.9%,原有下降-5.2%,而加工贸易上涨3.4倍,这些境外需求量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新疆企业的技术水平得到提高,经济效率也得到提升,对境外产品的依赖程度有所下降,新疆的本地区市场得到发展。为了研究的可比性,通过可比价计算出新疆部分年份对外贸易额及GDP值,从表1明显看出,2009-2013年新疆对外贸易额保持持续的上升趋势,对外贸易的增长率在五年期间的增长速度保持在20%左右,GDP也逐年上升,其GDP的增速稳定范围在10%-12%;然而对外贸易占GDP的比重近三年呈现下降的态势,2013年所占比重下降至五年内最低值20.42%,2009-2013年的对外贸易占GDP的比重一直稳定在21%左右,将之与45%的全国整体水平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由此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表明新疆的对外贸易额虽然逐年上涨,但其对新疆整体的经济水平的拉动作用不强,这方面形成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新疆的对外贸易结构还存在问题,商品的对外贸易结构不具有相对优势,再加之物流交通、复杂的国家之间的贸易环境等[24]。在对外贸易的国家中,新疆与中亚国家的贸易往来占据了重要的地位,2013年,新疆对中亚五国进出口总额为190.4亿美元,占2013年当年新疆总的对外贸易额的69.1%,新疆的少数民族文化背景使之与中亚国家的文化更为贴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推动新疆与之贸易往来不可忽视的部分。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建立于国家层面上的合作,这将有利于促成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铁路的建成,推动新疆当地地区和邻国的交通运输建设,包括公路、铁路、航空的发展,物流运输的便利将会大大降低贸易成本,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竞争成本优势,从而增加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促进民族文化的多方交流,在文化情感的基础上建立的贸易交流更为长久。中央首批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建设给予新疆更大的机遇与挑战,这将为新疆的对外贸易注入新的血液与活力,促进新疆对外贸易的发展,从而在贸易乘数效应的作用下,带动新疆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
表1
新疆对外贸易额占GDP比重
注:表中数据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与《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获得.
2002年-2006年期间新疆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一直低于0.6亿美元,从2007年突然增加至2.5267亿美元,但2008年跌至0.6863亿美元,表明新疆开始加大企业对外投资,由于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投资额大大降低,2009年-2011年这三年间,投资额上升至历史新高4.7亿美元左右,2012年投资额的下降表明新疆的区位优势条件在下降,中国东部和西部企业由于技术价格的优势和交通条件的改善抢占了新疆的对外贸易市场,2013年新疆的投资额开始上升,部分原因在于对新疆境外投资的扶持,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思想的提出使得国家更加重视新疆向西发展的战略地位,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把新疆确定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核心区,鼓励新疆加快拓展境外市场,2013年,新疆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金额为3.9235亿美元(见表2),与2012年相比上升了51.37%,涉及的行业包括食品加工、采矿、轻工业以及贸易流通。从新疆企业对外投资的行业内容变化看出随着贸易条件的改善和境外市场的开拓使得其产业结构得到改善,一些有技术经验和富有竞争力的企业在此次机遇中将会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不仅可以带去资金、管理技术和经验,而且促进当地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有利于民生。从目前的情况分析,新疆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多为民营企业和大型股份制企业,主要是以生产型和金融服务型跨国企业为代表,这些企业发展的空间已经逐步拓展到咨询类的服务业、工业制造、资源开发、农业、轻工业和房地产等更加广泛的发展领域,例如“新疆广汇”、“华凌集团”和“美克”等这些更具发展活力的企业。由于新疆一直与中亚国家保持经济贸易往来,以及中亚国家巨大的市场潜力,日后新疆必将投资的重点继续安放于中亚国家。新疆企业对中亚投资已从传统的原材料、探矿、油气、采掘工业等资源开发型的单一工业产品结构的传统资源消耗型领域向高附加值的第二产业和技术含量高的第三产业发展,主要集中于流通业、商贸、咨询服务、金融、综合技术、生产资料、商品交易市场及小商品制造等方面的新兴发展领域[25]。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新疆应充分利用这次的发展机遇、境外资源和市场,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企业的对外投资、从而加快促进新疆经济发展。
国家对中国企业的改革发展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国有企业的改革使得民营经济得到发展,使得民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得到更多的发展条件。国家还下放投资企业审批权限以及程序,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投资环境变得有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的发展阻碍大大减小,令其加快对外投资的信心得以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使得中亚国家市场的投资发展引起了更多中央的关注,以及鼓励国内企业海外并购资源、国内企业资金宽裕等一系列推动政策的影响,新疆的企业陆续投资中亚市场,尤其是大型股份制企业和民营企业成为其中的主力军,加快了新疆境外投资的步伐。但由于新疆对外投资企业在与中亚合作的过程中还缺少国家直接鼓励性的政策、缺少优秀服务性人才、新疆企业在境外银行缺乏信用基础使得后续资金贷款受到限制、忽视小企业在中亚国家的发展空间等原因,新疆还应更多的关注新疆民营企业在中亚国家投资、政府部门要继续加强对境外投资企业的政策保障、提升对这些境外投资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加大对境外投资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以及旅游设施的建设,为这些投资企业扩大市场准入、对民营企业给予优惠政策、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和为其创造宽松的市场环境。
表2
新疆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情况(亿美元)
注:表中数据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
四、新疆工业企业民营化改革成效的实证分析
(一)本研究的基本假设
新疆工业企业民营化改革的有效监管机制还很不健全,民营化改革后的民营企业(包括股份合作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的经营绩效,与国有及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相比,是否具有一定的优势,是检验新疆整个工业企业民营化改革成效的主要指标,为了便于本文的研究,笔者做出了以下基本的假设:
新疆工业非国有企业的整体绩效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整体经济绩效。
(二)假设的检验
本文将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分为两大类,一组是A组国有企业,包括国有及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另一组是B组非国有企业,包括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股份合作企业。
1. 新疆不同产权类型工业企业的静态效率
本文为了反应新疆工业企业静态的单要素运营效率,笔者选择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两个指标,前者的值越高说明成本越低,后者的数值越大表明其劳动效率越高。其中,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通过查阅《新疆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计算获得。
通过绘制整个工业产业和A、B组工业企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柱状图3,我们可以看出,整个行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除了2004年,其余年份均高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且2002年至2006年期间,整个行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保持持续上升,但是后续6年几乎一直在下降;A组国有企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在2000年至2006年期间保持波动上升的趋势,后几年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几乎平稳;B组非国有企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一直处于无规律的波动态势,但是与A组相比,均低于A组的成本费用利润率,表明B组企业的投入产出情况,并没有好于A组企业。而从图4中可以看出,B组低于A组,且2010年、2011年和2013年的差距较大,从整体来看,B组的劳动生产效率低于A组企业。由此笔者认为,新疆工业非国有企业的竞争优势尚未较好地发挥出来,民营化改革的成效受到限制,而国有企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维持着较好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劳动生产率,在近几年增长较快,表明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并不总是低于非国有企业,处于竞争中的国有企业通过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创新,以及内部经济结构的调整等,会使得国有企业的效益和活力大大增加,因而可以表明新疆对于国有企业的改革还是具有一定成效的,企业民营化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国有企业的改革,使得整个产业的经济效益得以改善。
图3 新疆各类型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变动趋势
图4 新疆各类型的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变动趋势
2. 新疆不同产权类型工业企业的动态效率
(1)数据的来源和处理
对于新疆工业总产值与产业资本、从业劳动力数量依从关系的研究,笔者分别采用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和从业人员年平均数指标来衡量,分别以Y、K、L来表示,单位分别是亿元人民币和人。所有数据样本来源于各年度《新疆统计年鉴》。为了消除物价因素的影响,实际工业总产值和实际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以2000年为基期进行换算,平减指数数据来自于《新疆统计年鉴》,同时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预先对所有序列进行了对数处理(文中分别以变量名前加ln来表示)。全文所有的回归及检验都通过stata11.0来完成。
新疆的工业企业民营化改革应能促进产业的技术进步,不断提高动态的技术效率。本文通过随时间变化的技术进步贡献率来反映产业技术进步的动态效率。为此,本文根据古典经济增长理论,采用C-D生产函数分析新疆工业产业历年来企业民营化改革对A组企业和B组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
本文先建立工业经济生产函数Y=A0eλtKαLβ,其中A0eλt代表技术进步,α表示资本的产出弹性,β表示劳动力投入的产出弹性,对方程两边取对数,建立线性模型,即:
LnY=lnA0+λt+αlnK+βlnL+μ
(1)
根据素罗余数的思想:经济的增长归结于技术进步、资本存量的积累、劳动力的增加,本文设GY,GK,GL分别表示工业总产值的增长率、产业资本的增长率、劳动力投入的增长率,增长率是相对于上一年的增长率,则在全要素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σ为:
σ=(GY-α*GK-β*GL)/GY*100%
(2)
图5 2000年~2012年各变量变动趋势
图5反映了2000年~2012年新疆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数的变动趋势,即lnY、lnK、lnL的趋势图。从中可以看出:(1)三条曲线近似线性,初步判断笔者对模型的设定具有一定的合理性;(2)lnY、lnK、lnL均呈现增长的态势,且有较强的相似变化趋势。由表3可知,二者的现行相关系数高达0.9606,初步判断二者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表3
各个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
注:*表示1%水平显著.
(2)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
为了检验数据的时间序列特征,采用DF检验来判断是否存在单位根,以确定模型中各变量的平稳性。如果时间序列存在单位根,则为非平稳序列,可能会带来自回归系数的估计值向左偏向于0,传统的t值检验失效,两个相互独立的单位根变量可能出现伪回归或伪相关。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模型(1)各变量序列平稳性检验
从表4可以看出,在1%的显著水平下,lnY序列的t检验统计量值为0.655大于其临界值-3.750,不能拒绝序列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同样lnK、lnL序列在1%的水平下,t检验统计量值分别为-1.5999和0.394,也分别大于其相应的临界值,因而原序列也为非平稳序列。但是对原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处理后再进行DF检验,笔者发现,只有dlnY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没有通过平稳性检验,但是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都通过了平稳性检验。
(3)协整检验
为了检验新疆工业总产值、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和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数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运用协整检验法对2000-2012年的数据做协整检验,利用OLS对lnY、lnK和lnL进行了回归,得到回归结果:
LnYt=-14.3178***+0.9268***lnKt+1.1378***lnLt+ut
(-5.36)(5.77)(4.15)
R2=0.9716DW=1.59644
从模型的回归结果来看,模型整体显著,系数也全部通过了5%显著水平下的检验,拟合优度为0.9716,系数0.9268和1.1378表明,新疆工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每增加1%,将带动工业总产值增长0.9268%,新疆工业从业年平均数每增加1%,将带动工业总产值增长1.1378%。模型拟合的效果还是非常好的。同时,笔者运用Engle-Granger基于协整回归残差的ADF检验对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残差序列在10%的水平下为平稳序列。从图6可以看出,2000-2012年各变量之间具有显著的协整关系。
图6 模型拟合值与观察值之间的对比
笔者针对于上述协整方程进行计量检验,通过怀特检验,结果显示,p值等于0.1435,没有拒绝同方差的检验的原假设,认为不存在异方差,这个检验结果验证了根据残差图所作的大致判断,对模型的异方差检验结果如下表5:
根据模型残差的自相关图和偏自相关图,统计量几乎落在95%的阴影置信区间之内或附近,表明一阶自相关显著为0,大致可以初步判断模型不存在自相关。而通过正式的BG检验、Q检验、DW检验和白噪声检验证实,模型确实不存在自相关。如下表6所示:
表5
协整方程的异方差检验结果
表6
协整方程自相关检验结果
Bartlett检验对自相关检验的结果如下图7:
图7 模型(1)的白噪声检验
图8 VAR系统稳定性的判别图
(4)格兰杰因果检验
由图8显示所示,所有特征值均落在单位圆内,故此VAR系统是稳定的。通过对模型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显示,lnK和lnL分别是lnY的格兰杰因,且全部自变量合起来也是lnY的格兰杰因。这一事实说明,固定资产的投资和工业从业人数的增加能够带动工业总产值的增长。
(5)新疆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率分析
由以上分析结果可以得到:
α=0.9278,β=1.1378。由此建立残差方程:
TFP=exp(lnY-αlnK-βlnL)
(3)
将A组企业和B组企业的2000年至2013年的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年平均余额和从业人员数带入方程(2)和(3),就能够得到2000年至2013年两类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和技术进步贡献率,TFP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和技术进步、管理效率提高的重要标志,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TFP的提高。
图9 A组和B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 进步贡献率变动趋势
对图9的观察可以看出,B组企业的TFP高于A组企业,A组的TFP一直处于小幅度的平缓上升趋势,而B组企业于2000年和2006年出现较大的波动,但其他年份较为平稳,总体趋势下降。;A组和B组的技术进步贡献率除2001年,其余年份一直在5%和-5%之间波动,而且B组的波动幅度大于A组企业。表明国有企业的技术进步水平和管理效率等方面不及非国有企业,但是一直保持稳步的上升趋势,可以说明新疆的国有企业改革一直在逐年的改善。而B组技术进步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并未好于A组,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技术进步贡献率相差不大。笔者由此认为新疆近十年来的民营化改革成效并未达到理想的效果,没有快速推动产业技术进步,新疆需要重视企业技术进步、组织创新和生产创新等方面的投入,从而优化工业企业效率,国有企业技术进步贡献率好于非国有企业,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国有企业本身就拥有更多的资本与资源,以及国家一系列的辅助优惠政策,自然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较大;另一方面可能是新疆对于民营经济发展还不够重视,没有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较好的发展环境,在很多领域还会受到国有企业的垄断限制。
图10 A组和B组企业的资本生产率和 劳动生产率变动趋势
从图10的资本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变动趋势图可以看出,B组的资本生产率2007年之前高于A组,之后一直低于A组企业,而B组的劳动生产率均低于A组国有企业,而且差距从2007年之后有扩大的趋势,但是A组和B组企业的资本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都保持上升趋势。表明国有企业在资本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方面总体好于非国有企业,一定程度上说明新疆对国有企业的改革获得一定成效的,新疆重视国有企业的效率改革且向良好方向发展,虽然由于国有企业拥有更有的优势资源,技术水平的提高,管理效率的改善和人才的引入等原因使得非国有企业的在资本和劳动生产率方面低于国有企业,但是非国有企业在劳动和资本生产率方面是保持上升趋势的,还是具有较大潜力的,所以新疆还需进一步加强对民营经济的发展,增强市场的竞争力,减轻垄断势力,活跃经济,以保证发挥其特有的优势,从而推动国有企业的优化改革。
五、主要结论与启示
通过静态效率分析和动态效率分析,本文采用新疆2000-2013年时间序列数据,按照C-D生产函数计算出全要素生产率(TFP)、技术进步贡献率、资本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得出以下结论与启示:
(1)新疆工业产业内的企业民营化改革,促进了传统企业的分离,使得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的数量和资产得以加快增加,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数量大大减少,增进了工业企业的竞争力。改革的关键是从制度上对企业增量产权有一个清晰而明确的界定,这是给企业的创新者提供一个未来产权权益的可靠机制,企业的发展潜力在良好的预期产权机制的作用下将会难以估量。
(2)新疆工业企业民营化改革的主要形式还是依赖于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且外商投资企业的成立呈现加快的趋势。新疆对外贸易投资的数据分析表明新疆将继续注重与中亚国家的贸易往来,新疆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多为民营企业和大型股份制企业,随着贸易条件的改善和境外市场的开拓使得其产业结构得到改善,一些有技术经验和富有竞争力的企业在此次机遇中将会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新疆的对外贸易额虽然逐年上涨,但其对新疆整体的经济水平的拉动作用不强。新疆的金融发展不完善,有待进一步提高与改进,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需给予更多的扶持政策;高新技术文化产业发展也不发达,缺少高新技术人才的投入;新疆应加快改变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格局,对民营企业给予优惠政策、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和为其创造宽松的市场环境,使得各行各业之间分配合理有效,创造出更大的经济发展潜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建设给予新疆更大的机遇与挑战,这将为新疆的企业发展注入新的血液与活力,促进新疆企业经济绩效的提高,促进当地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有利于民生。
(3)通过笔者的实证检验未能证明新疆非国有工业企业的整体绩效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整体经济绩效,绩效指标的考察包括: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TFP、技术进步贡献率、资本和劳动生产率。通过查阅资料分析发现部分原因在于国有企业拥有更多的优势资源与资本,以及国家一系列的偏向政策和近些年的技术投入、管理效率的提高等,使得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改善以至于优于非国有企业;但是非国有企业的TFP好于国有企业的,技术进步贡献率近几年保持上升的趋势,表明非国有企业在科技进步和组织创新等方面的投入收益还是优于国有企业的,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非国有企业更具经济活力,民营化改革对新疆工业产业的经济效率推动还是具有重要的意义。
(4)新疆对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效。国有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都处于总体上升趋势。新疆应对于大多数效率低下的国有上市公司,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功能,通过各种产权转让方式,减少国家股或国有法人股的比例,增加非国有化法人的控股企业,使国有资本逐步退出竞争性的产业领域。
[参考文献]
[1]Crew,M.A.,Pricing and Regulatory Innovations under Increasing Competiti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6.
[2]Crew,M.A.and P.R.Kleindorfer,The Economics of Public Utility Regulation[M].London:The Macmilian Press,1986.
[3]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M].朱邵文等译.北京, 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4]Armstrong,M.,S.Cowan and J.Vickers,Regulatory Reform:Economic Analysis and Experience[M].Cambridge:The MIT Press,1994.
[5]Ernst,J.,Whose Utility:The Social Impact of Public Utility Privatization and Regulation in Britain[M].Open University Press Buckingham Philadelphia,1994.
[6]Laffont,J.J.,J.Tirole. Privatization and Incentives[J].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Supplement,1991,(7):84-105.
[7]Kay,J.A.,C.Mayer and D. Thompson. Privatization and Regulation[M].The U.K.Experienc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8]拉丰,泰勒尔.电信竞争[M].胡汉辉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9]张维迎,盛洪.从电信业看中国的反垄断问题[J].改革,1998,(2).
[10]王俊豪.自然垄断产业的政府管制理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11]肖兴志.自然垄断产业规制改革模式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12]聂正安.国有企业的民营化改革[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13]唐立久,罗斌.新疆民营经济的抉择[M].新疆:新疆电子出版社,2004.
[14]刘小玄.在中国企业发展报告(1990~2000年)[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5]姚洋.非国有经济成分对我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J].经济研究,1998,(12):29-35.
[16]姚洋,章奇.中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分析[J].经济研究,2001,(10):13-19.
[17]张晨,张宇.国有企业是低效率的吗[J].经济学家,2011,(2):16-25.
[18]朱廷珺.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J].经济经纬,2007,(6):35-37.
[19]唐要家.中国工业产业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经济问题,2004,(4):28-36.
[20]孙早,王文.产业所有制结构变化对产业绩效的影响[J].管理世界,2011,(8):66-78.
[21]王锋正,郑茂伟,魏杰琛.企业竞争优势根源的理论演进[J].财经理论研究,2013,(2):19-25.
[22]张春虎.民营化、竞争与自然垄断产业的效率[J].经济体制改革,2014,(4):115-119.
[23]侯加珂.新疆企业发展现状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4,31(5):80-81.
[24]刘琦平,程云洁.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带给新疆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3(1):32-37.
[25]热依汗吾甫尔.中国新疆企业面向中亚区域投资问题研究[J].欧亚经济,2014,(3):91-98.
[责任编辑:安锦]
Study on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in Xinjiang
ZHANG Miao,SONG Feng-hua
(School of Economics,Xin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Urumqi 830012,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uses Xinjiang 2000-2013 annual time-series data, analyzes the static efficiency and dynamic efficiency ,uses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co-integration analysis and Granger causality test, based on C-D production function to calculate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echnological progress contribution rate,capital productivity and labor productivity as the assessment index of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the empir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nterprises privatization reform has some effect, the recent number of state-owned industrial business had reduced to 60.7%,but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contribution rate of state-owned and non-state-owned industrial business fluctuated between 5%and -5%,2007 year later, the capital productivity and labor productivity of the state-owned business higher than non-state-owned business,indicating the economic effect of the non-state-owned business dose not better than the state-owned business, proposes to 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ivate economy,continuously deepens the reform of the state-owned business and introduces market competition to promote economic performance,at the time,xinjiang should still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rade of corporate enterprise and private enterprise.
Key words: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economic performance;privatization reform;technological; progress contribution r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