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凡
【摘要】我國当前辅导员队伍中普遍存在着人格解体、成就感缺失等职业倦怠现象,直接对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效能和人才培育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本文基于职业价值、职业期待等影响高校辅导员主要因素进行初步解析,提出通过职业培训等方式帮助相关问题的解决,以期对当前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状况的改善有所助益。
【关键词】职业倦怠 高校辅导员 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208-02
职业倦怠又被称为职业枯竭或衰竭。根据相关人力资源网组织的最新职业倦怠指数调查数据现实,超过七成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存在程度不一的职业倦怠。高校教育工作作为一种高压力职业,其下的辅导员队伍中职业倦怠问题突出,职业倦怠是一种职业性伤害,其对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发展产生了严重伤害,本文正是基于此原因对其存在现状和问题对策展开探究。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和危害阐述
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予以呈现:
1.工作热情不断下降
很多辅导员都是二三十左右的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久时其工作热情和干劲分外充足,主动性和精力都旺盛突出,但在工作一定时限后,其激情迅速衰退,呆板、惰性和活力缺失现象突出。
2.工作态度逐渐消极冷漠
一些高校辅导员在工作初期的成功信念很强烈,对待工作也非常狂热,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经常存在的巨大鸿沟导致其工作热情的长期性难以保障,信念系统最终崩塌。
3.岗位成就感下滑严重
根据相关调查,有超过四成的高校辅导员认为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时只是谋生的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更有甚至直接认为选择于此,是错误时间做出的错误选择。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根源探究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产生,其根源一方面是源自其职业角色特征和个体人格特征,另一方面是源自社会和组织两方面。
1.社会支持度一般
受传统旧观念的印象,很多人难以理解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认为其是在空洞说教,为此对思想教育工作存在逆反心理。一些人认为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非常简单,任何人都可以胜任,对辅导员存在鄙弃心理,此外,现实中人们对其工作的不认同感和实际工作的重要性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这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思想产生了严重冲击。
2.组织体系不完善
此方面影响表现如下:
首先在对工作强度的影响上,职业倦怠存在的很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工作量繁重,而高校辅导员恰恰工作强度太大。主要表现在学生的主人翁和独立意识、平等和法律意识等不断强化;辅导员负责的学生人数进一步增加;部分高校实行的学分制和后勤社会化,导致辅导员负责学生遍布整个学校,学生上课时间不同意,让其开展集体组织活动的难度提升明显。
其次在对职业特征的影响上,根据相关研究表明,个体对自身所从事工作成果的自我认同与否,直接影响到职业倦怠的存在程度。高校辅导员所从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突出的工程,这导致其工作绩效优劣很难即时作出判断,从而导致其工作很难获得外界的良好评价和认同,更有甚者认为其工作每天就是无所事事。
最后在对公平感影响上,高校辅导员和高校教师、科研人员等地位应是相等的,其职业薪酬和发展也应当具备可比性,但事实上却差距明显。多数高校辅导员认为付出与回报不对等,薪酬收入太低;从职业发展考量,其发展渠道也颇为堵塞;从职务发展观察,其发展岗位有限;从职称评选来看,在高校职称评选中其工作绩效能以体现出来。
3.个人体验差异性明显
工作压力对人的影响是因人而异的。基于人格特点和大量数据结果证明,个体总是被一定人格特质和压力交织在一起所影响。如应对技巧和人格缺乏的神经质、自信心差等个人特质都会引起职业倦怠。从年龄和工作经验来看,当前高校辅导员多数在三十岁以下,他们往往具备个体期望值很高,但社会经验不足。心理学相关知识缺失、自我评估过高等同时存在的冲突特质,着也倒也他们在工作中出现负面压力的时候,通常很难有效应对,从而让压力转化为消极,职业倦怠随之产生。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倦怠应对策略
我国当前的高校辅导员队伍中职业倦怠现象较为普遍,且趋势和程度都在增强中,这对高校辅导员群体的身心健康及大学生德育建设工作都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为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构建和谐社会环境,促进高校辅导员社会地位的笛声
为构建和谐社会环境,高校和相关教育部门应进一步强化对辅导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通过确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营造出一个备受重视、成长进步有人关系的良好氛围;高校全体教职工均是育人队伍中的一部分,为此无论教师或是管理干部等,均要从履行好自身岗位职责,为育人工作尽心尽力,并要对辅导员工作抱以支持和重视,营造出一个协同育人的良好人际氛围;要强化内部沟通力度,让高校辅导员内部构建出一个团结互助的组织。
2.做好职业文化建设,树立其良好职业形象
要明确高校辅导员的职业使命,构建一种“一切为了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要强化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和实践研究,强化相关学科建设,确立专业工作理念;要提升其学术研究能力,将其树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3.明确岗位职责,规划工作设计
控制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应控制其工作压力,明确其岗位职责,规避事务性工作繁重压身的出现。教育部应对其岗位职责作出相关规定,促使其有据可依,高校应依据其职责范围,确立一套岗位责任制、绩效考核制等科学合理机制。此外,要对其工作内容和个人目标和进行划分设计,促进其工作积极性。
4.构建良好职业前景,优化发展途径
高校应充分理解其内心诉求,为其发展提供保障。在职称方面要建立单独辅导员职称评选系统,制定与其工作绩效相结合的平等标准。在职务提升上要改善当前选择,引入竞争机制,拓宽其成长进步环境。
参考文献:
[1]闵翠翠. 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透视成因及干预措施[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8:104-105.
[2]宋爽. 浅议高校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及改进措施[J]. 赤子(上中旬),2015,22:53.
[3]李曼华,彭金富,邓铭.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分析及对策[J]. 科技创业月刊,2015,13: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