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之我见

2015-12-31 23:55邹宁秀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5年12期
关键词:名著阅读应对策略

邹宁秀

【摘要】文学名著考查是近幾年中考的一个热点,但教师对于名著阅读与教学的应对策略略显苍白。本文试图通过个人教学过程中的几种教学方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进而并帮助教师突破走出现在的教学困境,真正实现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阅读水平。

【关键词】名著阅读 名著教学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088-02

文学名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集中体现了传统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成果。多读名著,可增加文化底蕴,提升文学素养,《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读物。那么,在中考这根指挥棒的引领下,名著阅读与教学的现状如何呢?

1.“快餐式”名著阅读大行其道

八年级上学期,我曾就任教班级学生中文学名著个人拥有量展开调查,共发放调查表96份,数据表明,学生对于文学名著的个人拥有量总体偏少,而调查发现,各出版社出版的名著识记速成类读本,或是老师自行整理的名著导读资料(故事梗概、精彩片断等)却是大量摆在学生书桌上。事实上,这些资料形同一块块“压缩饼干”,是挤干了水分的被肢解的名著资料。而相当部分学生却把这些资料视为应考宝典,觉得省时省力,满足于这种粗略的“浅阅读”,甚而因此舍本逐末,扔掉了原著,把鲜活的文学名著删枝去叶,只记住了“枯死”的主干。这样的阅读,与真正意义上的名著阅读相差甚远。

究其原因,不外乎三点:(1)初中课程多学习任务重,学生根本挤不出足够的时间去翻阅厚厚的名著。(2)名著内容繁浩,学生阅读耗时多,见效慢,远不如其它科目具有多练习多做题多得分的优点。(3)教师对名著阅读与教学的认知力不够。

2.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成了替代品

《西游记》、《水浒》、《骆驼祥子》等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因其具有极强的观赏性而获得学生的普遍欢迎。这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释放学习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在相对愉悦轻松的观看心境中,快速地了解原著的主要情节。在学生看来,这是一件省时又高效、两全其美的好事。因此,许多教师乐行其道,有的仅对名著作简略导读,有的甚至连基本的名著导读都略去不讲,直接播放影视作品,一节一节地播,一小时一小时地演,课堂完全成了影视播放的天堂。

但是,众所周知,影视剧作为编导的艺术再创造,不可能与原著完全相同,二者相出入的地方就会给学生带来错误的第一印象。学生若是带着错误印象答题,得分的概率不高,从这个角度看,影视剧的观看就是弊大于利了。

3.对学生的日常阅读管理不力

作为明确占据着试卷分值的考点,任何一位教师都不会掉以轻心,对每部作品都会上一至两节的导读课,力图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情节、人物、主题等等。但对课后的相关阅读,很多教师则缺少一些有力的措施对其加以管理,课堂强调多,课后管理少,这就导致了一个现象:教师按部就班地分阶段上完所有名著的导读,而部分学生到了初三还未阅读完教材要求阅读的名著,对于《考试说明》中要求的几部作品也没有做重点阅读。

八年级下学期,我曾向任教班级学生发放调查表,调查名著阅读任务完成情况,同样发放调查表96份,调查发现,35人完成阅读《繁星·春水》,78人完成阅读《伊索寓言》,20人完成阅读《童年》,32人完成阅读《昆虫记》,26人完成阅读《朝花夕拾》,35人完成阅读《骆驼祥子》,31人完成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中可以看出,名著阅读完成情况堪忧,能够完成相关阅读量的学生少之又少,而对于《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的要求,也就成了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

作家周国平曾说过:“一个不是读者的学生,不管他考试成绩多么优秀,本质上不是一个优秀的人才。”因此,作为学生,应该全身心投入到文学名著的阅读中,去享用和占有这笔人类精神财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你的鉴赏力,丰富和深刻你的心灵,从而将你的灵魂上升到一种高度。

那么,面对名著阅读与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最大程度地提高阅读效益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突破教学困境,让学生对名著阅读产生兴趣,使名著阅读与教学,真正获得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价值。

1.开展“我读经典名著”读书交流活动

在名著教学中,我组织学生深入开展“我读经典名著”读书交流活动。比如在八年级上学期时我就给学生定好阶段读《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然后利用每天课前5分钟的活动时间,指定一至两名学生上台讲自己读的经典名著,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概述自认为最精彩的片段。于是,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等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片断,从学生口中娓娓道来,学生们既了解了名著的相关情节,又为新一节课营造了良好的气氛,同时又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许多同学跃跃欲试,故事一个比一个准备得充分,有的同学的精彩演讲赢得同学们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我想,这既是一种教学上的探究,也算是寓教于乐吧!活动开展过程中,我及时收集学生的讲稿,一段时间后,我将这些讲稿汇编成集,并署上主讲人姓名,在所任教的两个班级学生中相互传看,通过这样的活动大大激起了学生的成就感,同时必然地也在班级营造了积极阅读名著的良好氛围。

2.开设名著导读课

在名著教学中,教师的导读作用绝对不可忽视。我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以人物为线,如上《水浒传》导读课时,我告诉学生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优秀的一部英雄传奇,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令人经久不忘的人物形象,让学生以某一个英雄人物为线索来读,比如李逵、吴用、武松、杨志、鲁智深等等,记住他们的绰号、相关的故事情节,并对这些人物做出评价。另一种是以情节为线,如在上《童年》导读课时,让学生读出阿廖沙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痛苦与磨难的相关情节。学生循着这些人物或情节去阅读作品,阅读思路就更清晰了,兴趣程度也更浓了。

这种阅读经典名著的方法,是效仿了厦大中文系教授易中天先生的做法。他在央视“百家讲坛”的《品三国》系列节目中,基本上采用的是品评《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事件,借助历史典籍、乡村野史,以独特的视角、感悟,用幽默俏皮的平民化的现代语言解读“三国”,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为广大观众所认可。由此可以推断,这样的作品导读方法应该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3.制定阅读进度表

名著的阅读主要是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加上对大部头作品的畏惧情绪,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要每个学生都如期完成每一部纷繁复杂的名著的阅读,是不太现实的。

因此,我在教学中,首先会和学生一起订出切合实际的阅读计划,明确阅读任务,明确完成时间。比如我在七年级下学期要求学生对名著阅读进行安排:3月份,读完《童年》;4月份,读完《昆虫记》;5月份读完《在人间》;6月份读完《我的大学》;7、8月份读完《西游记》。并且在班级醒目位置,我张贴了名著阅读进度表,要求每个学生在阅读完相应的章节进度后,在自己的区域内打“√”。第三,举行名著专题检测。在完成相应阅读计划的下个月初,我组织一次相关名著的专题检测,反馈阅读成果。制订计划是为了使课外阅读活动能够有序的开展;张贴进度表的目的则是为了充分利用初中生普遍存在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在班级形成你追我赶的阅读氛围;而举行名著专题检测,则是为了让学生的阅读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文学名著作为一种精神食粮,它能够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及途径,为学生搭建阅读交流平台,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激情,加强自主、探究性阅读,挖掘阅读的乐趣,让读名著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猜你喜欢
名著阅读应对策略
如何让学生爱上大部头名著阅读
关于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困境分析及对策探讨
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思考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发展探讨
初中英语情趣教学的现状浅议
培养农村学生阅读名著能力浅探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活动化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