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茂玲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南通 226010)
通识教育视角下高职院校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研究
刘茂玲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通226010)
摘要:定义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构建通识教育和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培养之间关系,提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视角下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并探讨通识教育视角下高职院校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培养等的模式。
关键词:通识教育; 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 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
0引言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文秋芳认为,创新型英语人才首先是合格的英语人才,然后必须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还要融入创新素质[1]。创新型和复合型英语人才的简单叠加不是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的专业复合型英语人才才可以称为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复合英语人才有复合专业型英语人才和专业复合型英语人才两大类——复合专业型英语人才的主要侧重点在于英语,在英语全面学习的基础上结合专业进行人才培养;专业复合型英语人才往往是指在具有较强专业知识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加强英语语言学习而获得较强英语语言能力的专业人才。这种人才,具有航海、商贸、旅游、纺织等专业知识背景,强化了英语语言能力,在立足中国文化背景基础上,能够灵活自如地根据不同文化背景和行为习惯,融合运用语言知识为在专业领域内开展工作服务[2]。
1通识教育与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培养的关系
复旦大学前校长王生洪教授曾经指出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我国大学教育面临的三大严峻挑战:即人文精神缺失、创新动力不足和素质结构失调[3]。由人文主义发展而来的通识教育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或博雅教育,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其核心理念在于根据社会要求培养人才。笔者认为,通识教育能够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效地促进高职院校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培养:
通识教育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全面素质教育,更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这里的“识”不是知识的识,而是识科学、识社会、识人类,还要识文化、识历史[4]。从教学内容层面看,通识教育关注知识的普遍性和全面性,内容覆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三大领域,可谓内涵广泛。这三大领域各学科间文理渗透,兼具基础性、理论性和综合性三大特点,为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创造性、创新性的发挥提供理论基础。
作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次的部分,人文素养塑造人的灵魂,“净化人的心灵……使人成为一种具有崇高境界和人格的真正主体[5]。”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培养需要注意专业英语知识的储备、学生创造力和创新力的激发以及人文素养的提升三个方面。通识教育理念既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也强调人才的创造性和创新性的培养,有助于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的全面发展。
罗伯特·斯滕伯格教授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智力三元理论的提出者。他曾经指:具有坚强的意志、个性和独立性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所应该具备的素质,而会“做人”则是需要具备的另一必备素质。在培养这些素质的过程中,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逐渐完成由 “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渡。在过渡过程中,通识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关注创新精神和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作为“社会人”的相关素质素养,从而使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
2通识教育视角下高职院校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通识教育视角下高职院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从设计合理的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的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培养体系和完善配套的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培养保障体系三个方面着手。
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6]。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是人才培养质量要解决的先行问题之一。在通识教育视角下做好高职院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培养,应该以“教育目标”代替“教学目标”,即面向语言及语言使用的教学目标向面向通识的语言创造性学习和使用的教育目标转变。以“教育目标”代替“教学目标”, 在加强专业基础知识的运用的基础上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养,转变弱化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情况;同时,通过设置部分通识教育课程拓展学生思维视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识教育视角下高职院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立足于通识教育,将高职院校大学生培养成掌握较强专业知识,具有较高英语语言使用能力和交际能力,拥有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同时在学习中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大学生,并使其各种学习潜能得到最大发挥,从而达到一个完整和谐的自我实现状态。
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是高职院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培养的核心。教育教学内容通过课程体系得以体现,直接关系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培养需要拓宽基础和深化专业,需要大量通识教育内容的介入以及整合。
通识教育视角下高职院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建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做好相关课程设置,合理调整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视角下的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的培养需要科学
合理的课程设置来实现,也需要通识教育来推进。通识教育视角下的课程改革是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的实现途径。进行课程改革过程中,对通识选修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合理区分。通识选修课程主要包括一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发掘学生学习潜能的课程,学生可以自己根据要求或者在教师的建议下进行选修,专业核心课程则包括专业课程和英语课程尤其是专业英语课程两类课程。通识选修课程教材的选编和和课程的设立,需要适合高职院校专业复合英语学生的特点以及和现行教材相结合。学生通过专业核心课程获得必需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英语知识结构;通过通识选修课程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健全独立的人格,使人才的知识结构更加趋于完善。
突出通识教育,创新专业英语教学体系。目前,专业英语课更多地关注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忽视学生英语语言之外其它能力的培育。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人才不仅具备英语语言技能和学习能力,也要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要具备通过英语获取其它学科基础知识的能力。在专业英语教学体系中,突出通识教育的理念指导作用,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思考能力的、拓宽学生视野和提高修养,增强学生核心竞争力。创新专业英语教学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从学生基础和社会需求出发,进行课程模式设置。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专业英语课程体系既考虑学生英语基础薄弱,也要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和能力高低。在专业英语课程体系设置时,遵循从基础英语到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衔接再到专业英语的过渡原则。②立足应用技能,设立专业英语教学目标。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科要求、个体差异和应用技能等各方面因素,设立专业英语教学目标,主要考虑和专业知识相辅相成的专业英语知识的掌握,在透彻分析专业知识阶段特点基础上对专业英语知识阶段化、模块化。③创新专业英语教师教学理念。教师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更改专业英语教学场所和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际工作场所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切实提高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和语言学习能力。如图1所示。
结合通识教育,加强校园隐性英语文化建设。高职教育的校园环境不仅指教育环境,还应该包括文化环境。课堂教育不应成为高校教育的唯一场合,高校教育应该得到广泛的延伸。高职院校的隐性英语文化建设的开展不仅有助学生知识的积累,还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多角度塑造学生品格。结合通识教育,加强校园隐性英语文化建设,丰富课内文化活动以创设文化情境,增加课外文化活动以增加校园英语文化氛围,通过英语角、英语广场和英语讲座等方式在学校营造陶冶情操、修养品德的良好氛围,同时通过活动培养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图1 专业英语教学创新体系
通识教育视角下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相关保障的完善。首先,需要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在教学上,要有效切实地开展学分制、主修辅修制和跨专业选修制,同时做好相关管理制度保障。在教学管理上,对教学采取“前期管理”、“中期管理”和“后期管理”制度,“前期管理”侧重考查教师对和教材、学生以及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中期管理”主要指教学过程的管理,而“后期管理”主要考查教师在教授课程后进行的总结和反思。其次,需要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和通识教育意识的教师师资队伍。具有通识教育意识的创新型复合英语教师应该具有系统的专业教育背景、国际化的行业视野、开阔的文化基础,还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再次,需要建立有创造性的教学考核体系。以知识考试方式为主、注重对知识点检测的现行教学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
想象力和创造力。建立新的考核体系,既考核学生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也考核学生对知识点之间的连贯掌握,同时也考核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并在考核中关注综合职业能力、应急处理问题能力以及创新创造能力等能力的考核。
3结束语
掌握跨学科知识和语言的创新能力是新时代对复合英语人才的要求。通识教育理念所提出的培养一个“完整”的、“全面”的人的理念能够促使我们为培养更好的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尝试更多的模式,从而培养出更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当然在通识教育理念和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相融的实践过程中仍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学校和社会对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不同要求的科学界定、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改革以及创新型复合英语教师的培养等。本文在此抛砖引玉,希望这点建议与探索能够引起相关领域学者的重视,推进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培养相关方面的改进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2002(4):15.
[2]陈红玉,石成舫.借鉴BTEC教育理念推动高职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0):31-33.
[3]王生洪. 追求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 复旦教育论坛,2006(5):17.
[4]李彩芳,汪春莲.高校制定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16):202.
[5]张祥云.大学教育——回归人文之蕴[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73.
[6]刘艳萍. 高职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9):23.
收稿日期:2015-07-03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C-b2013/03/014)
作者简介:刘茂玲(1979-),女,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英语翻译及航海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 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434(2015)04-0051-03
On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Cultivating Mode
for Integrated and Innovative English Talent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l Education
LIU Maoling
(Nantong Shipping College, Nantong 226010,China)
Abstract: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of integrated and innovative English talen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al education and the training of integrated and innovative English talent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explores the cultivating mode for integrated and innovative English talent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l education.
Key words:general education; cultivating mode; training objectives; integrated and innovative English tal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