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联合瑞舒伐他汀对老年永久性房颤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的影响

2015-12-30 09:06桑建,隋利军,高长征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年8期
关键词:永久性瑞舒伐缬沙坦

缬沙坦联合瑞舒伐他汀对老年永久性房颤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介素-6 水平的影响

桑建隋利军高长征1

(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苏无锡214062)

摘要〔〕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对老年永久性房颤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IL)-6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年龄65岁以上的老年永久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5例和常规治疗组35例,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抗心律失常治疗基础上加用缬沙坦及瑞舒伐他汀,随访12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及左心房内径(LAD)情况,测定血浆中CRP、TNF-α及IL-6 水平。结果经过12个月治疗后,实验组心室率由(133.3±14.2)次/min降至(78.7±11.8)次/min,常规治疗组心室率由(130.8±15.1)次/min降至(80.9±10.6)次/min,两组差异显著(P<0.01);实验组LAD由(120.3±1.8)mm缩小到(80.7±1.9)mm(P<0.05),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LAA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0.05)。缬沙坦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后,实验组血浆中CRP、TNF-α及IL-6 较治疗前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比较,实验组血浆CRP、TNF-α及IL-6水平降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瑞舒伐他汀具有减少老年永久性房颤复发及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左心肌重构及抗炎作用有关。

关键词〔〕永久性房颤;缬沙坦;瑞舒伐他汀;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

中图分类号〔〕R541.7+5〔文献标识码〕A〔

1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心内科

第一作者:桑建(1981-),男,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治研究。

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上常见心律失常之一,特点是心房快速无序的激动和无效收缩,且随年龄增长其发病率逐渐增加〔1〕。血栓栓塞是AF最常见的并发症,特别是在永久性AF患者中高发,易导致多种栓塞性疾病如脑卒中等,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2,3〕。虽然近些年介入治疗AF有了突破性进展,但药物仍为主要的治疗方法。基础与临床研究表明,AF的发生与维持与炎症反应及心房电重构、组织重构有关。因此,本研究通过观察缬沙坦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后,老年永久性AF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IL-6)水平的变化,探讨缬沙坦和瑞舒伐他汀对永久性AF的治疗及预防复发的作用。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入选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老年永久性AF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常规治疗组。实验组45例,其男24例,女21例,平均年龄(69.53±8.32)岁,AF病程平均(3.32±0.66)年;常规治疗组35例,男23例,女12例,平均年龄(68.41±9.06)岁,AF病程平均(2.92±0.73)年。

1.2入选及排除标准入选标准: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确诊为AF,病程持续6个月以上,按照欧洲心律学会(EHRA)AF相关症状分级为Ⅲ和Ⅳ级〔4〕。排除标准:①瓣膜性房颤患者;②合并严重感染或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③严重肾功能不全、肿瘤、血液或免疫系统疾病者;④甲状腺、肺及肝脏性疾病;⑤低血压、高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者;⑥不能耐受缬沙坦及瑞舒伐他汀治疗或有药物禁忌证者。

1.3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胺碘酮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治疗,并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定期检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使INR控制在2.0~3.0。实验组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缬沙坦(代文,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80 mg,1次/d,瑞舒伐他汀钙(可定,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20 mg,1次/晚。

1.4血样本采集所有入选研究病例均在治疗前后采集血液标本,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3~4 ml(EDTA抗凝),以3 000 r/min离心15 min,微量移液器取上清,-80℃保存待测。实验过程中血标本采集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并且所有入选研究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5随访内容及检测指标所有患者于入院时、第1、3、12个月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肝肾功能、血脂及凝血功能。治疗终点为房颤复发或服药满1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测定血浆CRP、TNF-α及IL-6水平。CRP试剂盒购自上海江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灵敏度:最小可测人CRP达75 μg/L,重复性:板内、板间变异系数均<10%;TNF-α试剂盒购自上海森雄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灵敏度:最小可测人TNF-α达8 ng/L,重复性:板内变异系数<10%,板间变异系数<15%;IL-6试剂盒购自厦门彗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灵敏度:最小可测人IL-6达1.95 ng/L,重复性:板内变异系数<9%、板间变异系数<11%;实验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

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

2结果

2.1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室率及左心房内径(LAD)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心室率及LA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所有患者心室率控制情况良好(P<0.01);实验组LAD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常规治疗组LAD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室率及LAD情况 ± 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2)P<0.01;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比较:3)P<0.05

2.2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浆CRP、TNF-α及IL-6 水平变化与治疗前比较,实验组治疗后患者血浆CRP〔(6.23±0.75)vs(2.98±0.88)mg/L,P<0.01〕、TNF-α〔(73.36±7.44)vs(58.96±8.25)ng/L〕,P<0.05)及IL-6〔(160.82±27.56)vs(129.11±26.51)ng/L,P<0.05)〕水平明显降低,然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患者血浆CRP〔(6.03±0.65)vs(5.12±0.56)mg/L〕,TNF-α〔(72.33±6.94)vs (68.97±8.34)ng/L)〕及IL-6〔(158.45±26.23)vs(140.16±24.67)ng/L〕无明显变化(P>0.05)。与常规组治疗后比较,实验组血浆CRP、TNF-α及IL-6水平均有降低(P<0.05)。

太阳能作为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已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能源领域之一。而太阳能电池技术作为高效的太阳能储能利用方式,也经历了飞速的更新换代。对于普遍采用的晶硅电池技术而言,目前最便捷的技术升级方案就是PERC,即发射极及背面钝化电池技术。相较于普通电池,PERC电池增加了背钝化、激光开槽等工序,可使光电转换效率更高,从而也对生产工艺和制造过程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3讨论

慢性AF经复律与药物维持窦性心律无效者称永久性AF,老年永久性AF发生率更高〔5,6〕,其持续心慌胸闷的症状、长期服药的不良反应率高及抗凝治疗仍不能完全避免脑卒中等不良事件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因此,有关老年永久性AF的治疗越来越受到广大临床医师的关注。

解决AF的关键还在于针对其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目前有两种学说,即AF驱动学说和多子波折返学说,后者认为年龄增长或病理因素及心脏负荷加重导致左房发生电重构和组织重构,以上重构为AF发生及维持提供基础〔7,8〕。近年来研究发现,炎症所致的心房重构在AF发病中重要作用〔9〕。Chung等〔10〕研究发现阵发性AF和持续性AF患者血浆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者,而持续性AF患者相对与阵发性AF患者有更高的CRP水平。多项研究报道在持续性非瓣膜性AF患者中,血清TNF-α及IL-6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窦性心律者〔11~13〕。Yamashita等〔14〕在心脏外科手术中获取的左心耳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发现AF患者心内膜巨噬细胞能发面大量细胞黏附因子和趋化蛋白-1,后者又可以促进巨噬细胞浸润,最终导致炎症反应发生。

本研究发现,缬沙坦联合瑞舒伐他汀著降低老年永久性AF患者血浆炎症因子(CRP、TNF-α及IL-6)水平,减少左心房重构,其可能作用机制如下:①RAS抑制剂直接作用心房肌细胞,减少心房重构,尤其对心房间质纤维化的抑制尤为重要〔15,16〕;②他汀类药物可通过其抗炎作用降低心房炎性反应,从而降低心房电重构及组织重构,降低CRP等炎症因子诱发的血栓前状态风险。这可能为老年永久性AF的治疗尤其是改善AF血栓前状态、预防血栓形成及AF复发提供新的临床方法和理论依据。

4参考文献

1Asghar O,Alam U,Hayat SA,etal.Obesity,diabetes and atrial fibrillation;epidemiology,mechanisms and interventions 〔J〕.Curr Cardiol Rev,2012;8(4):253-64.

2董艳,卢军利,邢兰访,等.稳心颗粒联合氟伐他汀对高血压病发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J〕.疑难病杂志,2009;8(4):201.

3Strobeck JE.Stroke prevention in atrial fibrillation:managing the risks in light of new oral anticoagulants 〔J〕.Cardiovasc Drugs Ther,2012;26(4):331-8.

4张超,刘旭.解读欧洲心脏病协会首次独立提出的心房颤动指南〔J〕.构建心血管病杂志,2010;37(6):383-4.

5马振刚.瑞舒伐他汀联合缬沙坦对永久性房颤患者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3):3584-6.

7Mitamura H.Pathophysiology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atrial fibrillation 〔J〕.Niho Rinsho,2013;71(1):23-8.

8Liu T,Korantzopoulos P,Li G.Antioxidant therapi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J〕.Cardiovasc Diagn Ther,2012;2(4):298-307.

9Youn JY,Zhang Y,Chen H,etal.Oxidative stress in atrial fibrillation:an emerging role of NADPH oxidase 〔J〕.J Mol Cell Cardiol,2013;62(1):72-9.

10Chung MK,Martin DO,Sprecher D,etal.C-reactive protein elevation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arrhythmia:inflammatory mechanisms and persistence of a trial fibrillation 〔J〕.Circulation,2001;104(24):2886-991.

11Li J,Song J,Jiang MH,etal.Interleukin-6 polymorphisms and susceptibility to atrial fibrillation in elderly Han Chinese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J〕.J Interferon Cytokine Res,2012;32(11):542-7.

12Yao SY,Chu JM,Chen KP,etal.Inflammation in lone artial fibrillation 〔J〕.Clin Cardiol,2009;32(2):94-8.

13翟亚萍,刘晓宇,商保军,等.慢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TNF-α与IFN-γ水平及其意义〔J〕.中国临床医学杂志,2008;15(6):13-8.

14Yamashita T,Sekiguchi A,Iwasaki Y,etal.Recruitment of immune cells across atrial endocardium in human atrial fibrillation 〔J〕.Cric J,2010;74(2):262-70.

15宋贵峰,常慧珍,张燕.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临床观察〔J〕.临床医学,2010;30(9):35-6.

16李广平.重视非心律失常药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J〕.天津医药,2011;39(4):381-4.

〔2013-08-19修回〕

(编辑曹梦园)

猜你喜欢
永久性瑞舒伐缬沙坦
从缬沙坦结晶母液中回收缬沙坦
隔姜灸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脾虚湿阻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
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患者应用个性化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
瑞舒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
缬沙坦和雷公藤多苷联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的效果
乐观的解释风格让孩子远离悲观
70年期满自动续期后的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
瑞舒伐他汀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肌组织中α-SMA、 TGF-β1表达的影响
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高血压合并蛋白尿46例疗效观察
蒲参胶囊联合瑞舒伐他汀片治疗中老年混合型高脂血症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