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扬子 严园
摘 要:创客,指出于兴趣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创客一词于今年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之中,创客文化现已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高校是培养大学生创客的阵地,但由于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特点容易禁锢学生的思维,因此,培养大学生创客的关键是为他们清除障碍、搭建平台。
关键词:创客;创业创新;高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0-0131-02
2015年1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支持发展“众创空间”的政策措施;两会期间,“创客”一词首次“闯入”政府工作报告,被公众认为必将引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星星之火。高校是培育创客的主阵地,针对当前屡创新高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助推大学生创客破茧成蝶,关键要为他们创业创新清障碍搭平台。
一、高校是培养大学生创客的阵地
创客,指出于兴趣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最初这个词在美国、日本、欧洲出现,属于一种小众文化,人们去创客空间做些东西,近似于下班以后去ktv唱歌,是一种爱好。但短短几年,创客文化风靡全球,在中国一二线城市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目前中国已形成以北京、上海、深圳为三大中心的创客生态圈,各种创客组织蓬勃兴起,创客正在从小众走向大众。“南京创客空间”已吸引了1 000多名全国各行业人才,诞生了大大小小近百个创客项目。
译者将英文的maker译为创客时,取的是“创造的人”之义,认为你创造了一个东西,你就是创客;你创造了一个新的东西,你就是在创新;你创造的东西如果具有了商业价值,你就可以选择去创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让“众多创客脱颖而出”,创客更多地跟创业和创新结合在一起。李克强总理说: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让更多的人富起来,让更多的人实现人生价值,让更多的年轻人有上升通道。人们期待,创客能成为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股风潮,并借此将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
创业创新,高手在民间,新手在高校。高校是培养创客的丰厚土壤,大学生应当成为创业创新的主体人群。李克强总理说,自己到访过一些“众创空间”,看到那里年轻人有许多奇思妙想,他们研发的产品能够带动市场的需求。中国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最强大脑”,在高等教育中,创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显得愈发重要。培育大学生勇于探索的创业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动手能力,可以为他们日后就业或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今年推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都是为了培育高校创业文化,形成大学生“创客风潮”,激发年轻人创业创新的活力。这种活力和创造,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而且将会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不熄引擎。
二、影响大学生创客成长的障碍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大潮中,我们需要一大批真正从个人兴趣出发、不以盈利为目标、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年轻人。但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制度”为本位,以“管理”为着眼点,很容易局限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创客的成长。
1.培养模式单一。在中国教育的大环境下,我国独特的教育机制(如高考、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偏向于集中制等)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以知识为本,复制能力强,但独立意识较弱,创业创新精神欠缺。通常情况下,有的实践课程是为了实践而实践,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这也导致了学生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不够,实际动手能力差、团队观念薄弱。对学生而言,这会对他们就业带来一定的困难,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2.教育理念滞后。现阶段我国高校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学习已有的工业文明成果,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和积累,而且处于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之下。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依赖于掌握知识的多少和分数的高低,忽视了学生潜能和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理念创新性不够,活力不足。这样一味地灌输,不仅会使学生“反胃”,更会导致学生的“消化系统”坏死,难以挖掘和培养创业创新型人才。
3.教学方式陈旧。在传统教育观念的指导下,高校教育方式难有创新,学生是为学习而学习,习惯了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毕业丢笔记的学习过程和教学方式。学生所要求掌握的都是“结论”,而非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久而久之,学生越发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创造性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得不到培养,最终就会陷入重书本轻实际、理论与知识脱节的状况。
三、搭建大学生创客成长的平台
一切创新都源于独特想法,要把想法转变为创意,把创意转化为现实,既需要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更需要有力的帮助和支持。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探索培养方式,搭建有利于大学生创客成长的各种平台,充分激发大学生参与创业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1.构建科学的知识结构——搭建基础平台。创新型人才的产生,应该具备广泛扎实的基础。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讲,要想在自己的领域有所创新,有所造诣,必须要有几门课程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大学生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只有有了既宽又厚的基础,创新才有根基。跨学科的整合对创新是非常有帮助的,很多重大研究课题,都是跨学科联合,多层次、多方位攻关的成果。要以“厚基础、宽领域、强能力、高素质”为培养目标,让全体学生参与各种科研的培训和学习,打好专业基础。在辩证处理好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学等关系的同时,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不仅是同专业同学院之间,最好是跨专业跨学院进行交流学习,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形成跨学科思维。倡导跨学科的方法,支持头脑风暴,通过讨论和碰撞,鼓励师生产生新的火花和创意亮点。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怎么有利于大学生创客的成长,就怎么去做。
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搭建训练平台。实践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以及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激发其创业创新精神。目前高校的课程设计、课程考试、各种各样的课外科技活动,都是很好的实践性环节,但这些本来是以培养学生素质为目的的活动,却涂上了功利性色彩,与拿学分、获奖联系在一起,没有当作创新性的环节充分使用。應还原这些实践活动的本来面目,使它更多地带有创新色彩,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启迪、新的想象和新的发挥,提高他们的动手研究能力、学以致用能力。我们不能单纯只是给学生一条鱼吃,而是要教会他捕鱼的能力,让他抓到更多的鱼。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跨学科思维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大学生自身有了强硬的本领,才可以施展才华创业创新。
3.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搭建交流平台。怎样把学到的东西用于日常生活,这既是一项重要的技能,也是考察创业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把创新的思想和方法介绍给学生,让其初步掌握创新的入门钥匙。高等教育不能把重点放在讲堂听讲上,要留出更多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加快培养创业创新人才,就必须加大学生参与科研的力度,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创业创新要有交流、有伙伴、有团队,不能单打独斗。中共中央、国务院最近颁布《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允许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人才到高校兼职。与有实践经验、有前沿技术的老师合作交流,是培养创业创新人才的一条好路子。让学生与老师一起工作或独立调研,不光听导师讲,还有更多的时间自己研究,真正成为老师的合作伙伴,并能获取一定的报酬和学分。学校应该建立考试以外的机制,考查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4.培育创业创新的氛围——搭建文化平台。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文化环境是分不开的。高校是一个学术阵地,营造一个多元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环境,让学生在多元文化的碰撞和比较中学会鉴别,才能活跃思维、激发创造,从而萌发出创新的种子。为大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开放和进取的文化环境,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不但是完善个人人格的需要,也是提高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需要。要以全面素质教育为指导,通过各种途径厚植校园创业创新文化,邀请知名教授、国家名师来校讲学,鼓励、支持学生社团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科技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形成追求卓越、崇尚创新的校园文化。发展个性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和个体潜能的挖掘和培养,使每个学生的天赋得到较充分的发展,形成一种有利于培养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环境。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虽然我们无法让学生完全展现自己的个性,但可以让他们在创业创新的文化氛围中,有着心灵的纵横和驰骋,享受创新乐趣与带来的自信,以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
据调查,大学生创业难的主要原因:缺乏创业经验占67.7%、资金匮乏占48.5%、个人能力不足占46.4%、缺乏有效创业指导占37.7%。21.23%的人认为学校的创业教育针对性不强,53.75%的人表示缺乏提供创业实践的机会。此外,69%的大学生对学校提供的创业服务表示一般或不满意。可见,高校在培养创业创新人才上应该有所担当、为所当为。一边为大学生创客成长扫除障碍,一边为大学生创客成长搭建平台,两相结合,必能逐步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客风潮。
参考文献:
[1]教育实业探索者寄语大学生创客[N].人民政协报,2015-
03-18.
[2]韩晨光,曲绍卫,纪效珲.能力基点:理工科大学生创业创客教育课程设计及实践——基于两岸理工科大学生创业能力调查数据[J].现代教育技术,2015(2).
[3]马德秀.寻找人才培养模式突破,致力培養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6(11).
[4]周峰,魏正聪.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设计艺术研究,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