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彰 姜红明 曾杰
【摘要】随着经济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越发凸显。研究科技史,建设科技史学科,对塑造科学精神和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在科技史学科建设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通过对中关科学技术史学科在高等教育中的归属、性质和社会影响的比较研究,可以为我国科技史学科的完善和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科技史;高等教育;学科比较
21世纪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主要特征、科学技术进步突飞猛进、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有力支撑的时代。科技发展靠人才,人才成长靠教育。当今我国高等教育和高校肩负着为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的重任。为了充分体现科学技术史学科在高等教育中科学价值、哲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发挥科学技术史教学在高校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科技后备军的功能和作用,特开展此课题的研究。
我国近年来在科技史学科建设、硕博研究生培养上取得了大量成绩,如科学史学科的学位点不断繁殖,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科技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没有得到国家足够的重视,在我国高校本科教育中目前还不是一门显学,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综合功能。通过对现当代中国和美国的科学技术史学科在高等教育中的归属和性质进行系统梳理和对比,深入研究国家政策、学科地位、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在科学技术史学科建设中作用,总结基本情况,吸取经验教训,分析主要问题,提出改进方向,可以为国家最高教育机构对科学技术史学科的准确合理定位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为提高科技史学科在高等教育中地位、发挥科技史教育育人的综合作用,促进科技创新队伍后备人才培养建设提供依据和理论支撑。
一、中美科技史掌科归属的历史比较
科技史在我国高校学科专业目录中的归属。我国于1983年、1990年、1997年根据经济改革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对学科门类进行了设置,公布了三个不断修改、逐步完善的学科专业目录版本,2000年和2006年国家教育部和高校学生司对1997年的学科专业目录又进行了重新修订。在2006年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在原来基础上重新修订编制的《招收研究生的学科、专业名称代码册》里,对“专业目录”中可授予不同学科门类学位的学科科学技术史编制了新的专业代码,为理学门类下的0712科学技术史、同时在工学门类下标明0870科学技术史(0712)、在农学门类下标明0970科学技术史(0712)、在医学门类下标明1071科学技术史(0712)。从科技史(自然科学史)在不同年代的学科专业目录的归属演变来看,该学科当前国内作为一级学科归属在理学学科下、有突出学科史向综合史转变、目前下不分设二级学科等特点。
科技史在美国教育部学科专业分类系统(CIP)中的归属。美国学科专业分类系统(Classification of Instructional Programs,简称CIP)用来对美国高校的学科进行分类。其最近一次修订将学科分为交叉学科、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医疗卫生、工商管理、教育学、农学、法学、建筑学、艺术学、公共管理、传播与新闻学、图书馆学、神学、职业技术等17个大的学科门类。“科技史和科技哲学”在2000版中的代码是54.0104,其中54为“历史学”(新)代码,包括所有研究、解释过去事件、组织、议题、文化的学科专业。54.01历史。根据内容,将“历史”下属子学科分别赋予54.0101到54.0199之间的代码。54.0104为科技史和科技哲学,该学科关注科学理论、科学运用和技术的历史演变,同时关注科学哲学及其历史社会经济语境。值得注意的是位列序号为1的“交叉学科”和位列序号为2的“文理综合”。
回顾科学技术史学科在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三次大的修订中不同的定位(归属)演变过程,发现它符合学科目录相对稳定与动态调整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同时科技史学科的发展按照其内在的逻辑进行并与特定的历史条件紧密关联,在当前我国加大科技创新、建设创新性国家的进程中,随着对科技史研究由内史向外史转变,有必要对科技史学科的定位进行调整。美国高等院校的科技史学科定位具有连续性、指导性,对我国科技史学科在高校学科专业目录修订中合理定位具有启示作用,为我国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与本科生专业目录修订增强统一性和系统性提供了有益经验和实践参考。不过,目前对中美两国高校的科学技术史学科的教学比较研究不够充分。我们应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调查和研究,对中美等国高校在科技史教学方面的具体内容、教学方法及学生对科技史的认知程度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比较,在占据更详细数据基础上展开更具科学性的实证研究。
二、科技史学科在中美等高等教育中的性质比较
科技史在中国的理学学科性质。科技史在我国未形成建制性的学科之前,基本不存在学科的定性问题。但自从1957年中国成立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室机构,到现在进入到学科建制化发展阶段,尤其是1997年中国政府部门把科技史定为理学下的不设二级学科、可授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的一个一级学科后,学科的性质问题日渐凸现,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长期以来直至当前科技史在我国始终保持理学或自然科学性质。
科技史在美国的历史学学科性质。科学史学科奠基人和开创者乔治·萨顿始终把科学史定位为历史学学科。他认为“科学史是人类文明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科学史是唯一能够确切地反映出人类进步的历史……不了解科学的发展,就无法真正理解人类的进步:不了解科学史,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人类的历史。”从科技史在美国CIP和英国JAGS中的分类归属来看,科学史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科学。从科学史在西方国家的兴起、建制、发展的历程来看,科学史的历史学学科性质得到充分体现,并未因在学科目录中被定位在二或三级学科或与历史学家观点不一致而受到影响,这与美国重视史学研究的历史传统、社会背景有较大关系。我国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或《招收研究生的学科、专业名称代码册》采取的是自上而下修订的程序,这和美国高校专业设置自下而上制定有很大不同。另外,国情、历史发展阶段、管理体制的不同,也影响着我国与美英等国在学科专业管理体制与学科性质上的差异。
三、科技史教育对中美两国社会影响的比较
科学技术史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学科,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发展本身的逻辑,揭示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研究社会因素的制约性,揭示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研究科学对社会的反作用,预示科学技术未来的发展。科技史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在科学活动中的意识与态度,使之具有自由理性;建立反思、怀疑、批判的科学态度,具有追求真理、不畏强权、敢为真理献身的科学精神:具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断创新的探索意识。同时,也建立起学生的健全人格,使之确立符合客观实际和人类发展利益的科学价值观,把世俗价值融进科学价值观之中。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的科技史的教育不局限于历史知识的灌输和科技知识的一般介绍,而是把科学方法、理性精神和对自然与人类的人文关怀统一起来,体现了科技史教育的精神维度,从而促进学生利用科学来理解自然和我们生存的世界。
科技史教育对美国公民科学精神塑造。每一位美国公民在其学生时代都接受了规范的科技史教育,这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美国科技事业的持久繁荣,使之具有旺盛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同时也对美国公民科学精神塑造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科学史教育首先从科学的方法、务实的精神等方面培养美国公民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美国科技史教育所不断强化的价值理念,正是这种独立特异、敢于冒险而又务实求新的自由理性。这一教育还促进了公民思维技能优化,使他们在“定量推理”“数字意识”“估计能力”“计算器和计算机使用能力”“解题能力”和“决策能力”等方面能够不拘泥规则地采用这样或那样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科学史教育使得美国公民普遍具有坚持真理、探索真理的个性品质。哈佛持续不衰的科学史教育,培养了哈佛学生坚持真理、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科学史教育还培养美国公民反思、怀疑、批判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提升了美国公民的人文素养。美国社会的自由也给美国带来了众多问题,政治自由导致强势利益集团操纵社会,经济自由导致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个性自由导致社会道德堕落和犯罪现象突出。20世纪后期以来的生态危机和社会问题导致美国人对科技作用的怀疑与反思,关心社会、保护生态、遏制科技的负面作用呼声也越来越高。这种反思意识无处不在,执政者在反思,媒体在反思,普通公民也在反思,特别是动物保护主义者组织、绿色和平团体、反全球化运动影响日益扩大,说明了美国社会正处于深刻反思之中。而另一方面,科技史教育又培养着美国公民的诚信意识,这是因为诚实是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工作的基础。学术造假在美国教育界几乎是“格杀勿论”。美国所有学校对知识产权认定都十分严格,任何一个摘抄或引用如果出现在不适当的地方,都可能会被认定为剽窃。这一点,在美国科技史教育中也是经常被灌输的理念。
科技史教育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近代以来,中国开始学习西方而展开了科学教育,洋务运动时期,中国近代科技教育开始起步,对近代科技在中国的传播、学习和普及有着重要作用,使中国古老的农耕文明中注入了外来的以科技为基础的异质文化,使中国传统教育发生了深刻变化,但由于各种因素,洋务科技教育未能达到预期成效。五四运动后,科学理念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学习西方科学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重要途径。然而,对于科技史的研究和教育却始终滞后。中国虽有极为深厚的经史之学的学术传统,但对本国科学技术史的系统研究却肇始于外籍人士,在科技史的研究和教育中始终存在着李约瑟情结,导致我们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认识和评价方面出现片面夸大和“拔高”现象。而进入新中国时期,我国高校开设了科技史课程,直到目前部分高校招收科技史学科的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开始系统研究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但总体来看,我国高校科技史教育还停留在知识传播的状态中,在科学史方面的理论研究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对科技史教学的研究也不深入。科学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活动,因而科学史可以而且应该写成科学与其他社会文化因素的互动史。科学思想史通常也称内史,科学社会史则称外史。科学史作为一门历史学科,其天然的功能似乎还在教化领域,这就是目前越来越为大家认可的科学史的教育功能。今天中国的教育界越来越认识到,过去那种英才教育、专才教育的教育思想既不符合教育的真正目标,也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因而提出了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的概念。应该说,科学史学科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科学史的基本功能是打破文理隔阂,让理科学生懂得一些历史,让文科对自然科学有一个基本的概览。科学史还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感和批判精神。通过教科书来了解科学的青年学生,往往对科学持有一种非历史的眼光,以为科学的理论与生俱来的正确、是万古不变的永恒真理,而从科学发展史上,我们看到的是真理与谬误相交织的过程,科学像其他的人类文化一样,实际上植根于特定的文化土壤,是由特定的文化素养和文化传统的人推动的,并依赖特定的历史条件而产生出来。科学史还帮助学生树立全面而准确的科学形象和科学家形象,领悟科学精神和科学的人文性,从而沟通文理,加深对科学本身的理解,传承独立思考、追求自由的科学精神,传播在人类生活中相当宝贵的协作、友爱、同情和宽容精神。此外,科学史对于素养教育的好处十分明显,科学史揭示科学与人类其他文化比如哲学、宗教、政治、文学等的关系,以及科学的文化背景,从而让人领悟到人类文化的统一性,领悟到科学其实也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当说,随着我国高校科技史教学研究的逐步深入,科技史教育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也正在充分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