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花
课本例题是一类特殊的练习题,它承载着体现数学思想、揭示数学方法、规范思考过程的使命.那么如何将一道例题的作用发挥得“入木三分”呢?例题的变式与拓展就是一个有效方法.下面就以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勾股定理》中的一道例题为例,尝试对它进行变式与拓展,以帮助同学们达到学得“通”,用得“活”的目的.
一、 由“一棵树”想到“一片森林”
如图1,AD是△ABC的中线,AD=24,AB=26,BC=20,求AC.(课本第87页例2)
【分析】在△ABD中,已知AB、AD及BD的长可以判定△ABD为直角三角形,从而根据中垂线的定义可判断AD即为线段BC的中垂线,再由中垂线性质可得AC=AB.
【知识点】本题运用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中垂线的定义及性质.—— 一棵树
【知识面】本题的目的是体会直角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之间的密切联系,把研究等腰三角形转化为研究直角三角形.
——几棵树
【知识体】本题放入直角三角形中求线段的长.事实上初中阶段求线段长“放入”直角三角形是通法,不仅是勾股定理,还有三角函数.——一片森林
二、 由“一棵树”繁衍“几棵树”
变式一 如图2,在等腰△ABC中,AB=AC=26,BC=20,求BC边上的中线AD的长.
【变式依据】将原题中的一个已知与结论互换.
【变式目的】(1) 感受变中不变.虽然题目有变化,但解决问题的脉络不变.
(2) 加强知识点与知识面之间的联系.通过该题明晰“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间的密切关联——高线”.
变式二 如图3,在△ABC中,AB=17,AC=10,BC=21,AD是BC边上的中线.求AD的长.
【分析】要求线段AD的长,可以将它“放入”一个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求得.那么是过A点还是D点构造直角三角形呢?若过D点构造,发现很难与已知条件建立联系,若过A点构造,则容易与已知产生关联,因此,先尝试过点A作AE⊥BC,构造直角三角形.
如图4,发现可在Rt△ABE和Rt△ACE中利用勾股定理建立方程,(设CE=x,则BE=21-x,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表示出AE2,得172-(21-x)2=102-x2,化简解得x=6),从而可求出线段AE、线段DE,最后再在Rt△ADE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D的长.
【变式依据】由特殊情况向一般情况转化.
【变式目的】(1) 感受勾股定理的强大,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任意两边可求第三边.
(2) 拓展思维,将特殊向一般转化;形成解题策略,构造直角三角形求线段长是常用方法.
这种方法不仅在勾股定理的应用上有价值,亦能影响后续三角函数的学习.
对于学习,我们有着美好的愿望——一通百通.正如吴承恩《西游记》:“这猴王也是他一窍通时百窍通,当时习了口诀,自习自练,将七十二般变化,都学成了.”若要想“百窍通”,那么就要先“一窍通”,若要“一窍通”,有效的方法是通过例题变式深入理解其精髓,掌握其数学思想方法,最终实现“活学活用”.
三、 自己“种树”,试一试,变一变
1. 如图5,在Rt△ABC中,∠C=90°,AC=12,BC=9,AB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B、AC于点D、E.求AE、EC的长.
【分析】首先连接BE,如图6,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AE=BE,然后设AE=x,由勾股定理可得方程:x2=92+(12-x)2,继而求得答案.
解:连接BE,
∵AB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B、AC于点D、E,
∴AE=BE,设AE=x,则BE=x,EC=AC-AE=12-x,
∵Rt△ABC中,∠C=90°,AC=12,BC=9
【点评】此题考查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此题难度不大,注意掌握数形结合思想与方程思想的应用.
2. 感悟分享
尝试精神: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前面的路,不论是一马平川还是千山万壑都要自己去走、去闯、去试,才使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那么先从上一题的变式拓展开始尝试吧!
3. 我的变式分享
【悟空七十二变之一】
如图7,在△ABC中,AB=AC,∠A=120°,AC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D,若BC=12,求BD的长.
【答案】BD=8.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