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基础教育信息化2014十大应用案例

2015-12-27 06:52邹淑萍彭介润通讯员何其钢
发明与创新 2015年1期
关键词:教研教学资源微课

本刊记者 邹淑萍 彭介润 特约记者 张 韪 通讯员 何其钢

2014年,已成为匆匆那年。回顾昨天,湖南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不断强化应用驱动、创新机制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广大基层学校和教师、电教工作者进行了生动的实践与探索,创造了一批具有实践价值与推广意义的应用案例。2014年,实验县市区、提升工程、重难点资源、微课、网络联校、网络直播、名校网络课堂、名师网络工作室、网络教研、二维码应用等已成为了湖南各地各校的热议词和积极实践的关键点,开启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由普及应用走向深度融合的美好蓝图。

一、实验县市区:推进县域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的重要抓手

▲实验县市区网络评审

【案例】继桂东、芦淞等39个县市区成功创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县市区之后,2014年,又有望城、宁乡等10个县市区申报创建实验县市区,现已完成材料评审、网络问辩、远程观课和意见反馈等工作。这些县市区在整体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涌现了很多创新应用案例:宁乡、南县、津市等县市结合本地实际,坚持以县为主,探索“政府支持、企业参与、部门配合、学校协作”建设模式,促进县域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望城区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实施“研训一体”全员培训,整合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资源,将教研、培训和教育信息化相互对接,在“区级”和“校本”两个层面上探索教师教育新模式的策略和方法,形成区域性“大研训”格局,促进新课程建设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宁乡县以“宁乡教育新干线”为主平台,充分发挥网络学习空间的作用,着力打造了“名师课堂”“高效课堂”“同步课堂”“在线课堂”“成长课堂”。龙山县建成了精品课堂及优质专递课堂系统,城区优质课堂向全县73所农村学校的每间教室同步专递、每间办公室同步直播,实现了“同一时间上课”“同上一堂课”“同步互动学习”的城乡互动互通、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目标,解决了农村学校因某些学科缺少专业教师而开不齐课、上不好课的问题。雨湖区开展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试点,探索“1+1+1教育生态圈发展”模式,采取“教师城乡换岗”“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流动支教”等措施更新教育信息化理念,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现全区教育创新发展。这些县市区教育信息化的实践探索,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应用提供了示范和借鉴。

▲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工程研讨会现场

【评述】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县市区建设,为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一是探索建立了县域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了县级党委、政府的积极性,工作统筹力度进一步加大;二是注重了以教育教学应用为核心的工作导向,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找到了工作的着力点,教学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三是明确了整体推进、均衡发展的工作目标,城乡、校际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教育公平得到有力保障。四是建立了顺应教育信息化发展形势的评审体系。结合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和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对《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县市区建设标准》和《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县市区评估细则》进行了多次修改,始终坚持以应用为主导、以应用促建设的基本思路。五是创新了县域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模式。

二、提升工程:建立具有湖南特色的混合式培训模式

【案例】2014年,湖南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组织并指导22所省级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学校,以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形式,分期举办培训班达80多批次,完成“国培计划”省级骨干管理者和培训者培训5832人,完成省培项目高中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培训80人。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合理设计培训课程,突出专家引领,强化精细管理,培训组织规范有序,成效明显,亮点突出。现场培训采用“观摩、解读、研讨、实践、评估”五步流程,得到了参训学员的普遍好评和培训专家的充分肯定,也获得了教育部的充分认可。中央电教馆于2014年12月23日在长沙召开了全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现场观摩会,组织全国各省市代表前来学习“湖南模式”。

【评述】湖南积极构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网络研修+校本研修”混合式培训模式。现场实践性培训以中小学校为培训基地,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开展集中现场培训;培训者团队以一线学科教师为主体,理论技术专家为支撑,开展分学段、分学科、小班制培训;培训内容以10个学科教学案例为切入点,采取“观摩、解读、研讨、实践、评估”五步流程,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的途径与方法。这种以中小学校为培训基地,坚持教学案例研讨为重、兼顾教育理论引领,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对教师进行浸入式的专题培训,为反思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提升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了范例。

三、重难点资源:提升基础教育课堂教学质量

【案例】2014年,湖南省电化教育馆的《基于解决教学重难点的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该成果是从全省2005年以来的数百项基础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和全国130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候选项目中脱颖而出的。省电教馆在厅基础教育处的指导下,围绕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开发数字教育资源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积极的实践,总结出了适于湖南实际和教学需求的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式,编制了12个学科的《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开发指南》,出版了《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及信息化解决策略》系列丛书,在国家级和省级学术期刊发表相关科研论文20余篇,开发了重难点资源853条。目前,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资源网有各类教学资源230余万条,资源总容量2729GB,实名注册教师数59万余人,累计访问次数近3.6亿次,资源下载量为1.65亿次,日均访问量约100万人次,各项指标均居全国同类网站首位。这些自主研发成体系的教学资源不仅供湖南中小学教师免费使用,还被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中心选用。其中,重难点资源的点击率、下载率和关注度是最高的,是教师教育教学得力的助手,也是学生复习巩固知识点最好的帮手。湖南基于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的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模式得到了省内外相关专家的赞誉与认同,先后有十余个省市同行前来考察交流。

【评述】教学重难点是教师教学活动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拿下“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这需要教师在讲课时必须做到: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帮助学生理清头绪,从而有效地掌握知识点。基于此,湖南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遴选课标知识点中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通过对教学重难点的研发与应用,开发了一大批优质网络教学资源。这些优质资源从一线教师中脱颖而出,再通过网络资源平台回归到一线教师日常教学中去,既使普通教师易于接受,同时促其脑洞大开收获良多,促进了一批一线优秀学科教师迅速成长,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四、微课建设:创新中小学生自主学习形式

【案例】2014年7月,受省教育厅的委托,省电教馆举办了两期湖南省中小学微课制作技术培训班,培训教师300余人。为提高资源的质量和使用效率,湖南采取了“同盟资源建设”的形式,积极调动研发单位开发资源的积极性,研发了高中化学、初中数学、初中物理、初中化学4个学科共793个知识点的微课资源。湖南利用教育信息化专项建设经费开发了湖南微课网,微课平台是严格按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对微课的定义完全自主研发的,具有PC端和手机APP,不仅具有微课视频和学习任务单,还有进阶练习等自动检测系统。不仅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泛在学习的需要,还能满足学生即时检测的需要,微课平台所特有的在线问答系统能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目前,全省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和具备微课研发的团队、机构,以湖南微课网为平台,都在参加由省教育厅组织的湖南省首届微课大赛,已掀起应用优质资源、开发微课资源、改变课堂教育信息化形态的高潮。

【评述】微课短小精悍,属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在较短的时间内,围绕一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教师在视频中以最好的状态进行知识点的呈现,学生可以进行移动式、泛在化、碎片式、个性化的学习,教师通过平台的在线练习、评估、跟踪等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情况。湖南以行政主导成系列开发微课资源,研发微课网并组织开展首届微课大赛,汇聚优质微课资源,带动教师制作微课的积极性,分享微课教学成果,促使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不断积累新型教学资源,有利于促进教师教育信息化专业素养迅速提升,化繁就简的精华式学习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五、网络联校:构筑城乡学校共享优质资源的“数字桥梁”

【案例】龙山、湘潭、茶陵、隆回、汝城、桃江、衡东、凤凰等县市为缓解边远地区农村学校上不齐课、上不好课的问题,探索网络联校机制,通过一校联多校、名校联弱校、中心校联村小等形式开展网络联校建设,覆盖452所乡镇初中、村小和教学点,采用“同步直播课堂”“异步录播课堂”和“资源包推送应用”三种模式,使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课堂同步,实现城乡学校优秀师资资源共享。湘潭县结合本地实际,探索支援型“农村教学点网络联校”和互助型“农村初中网络联校”模式。龙山县根据村小和教学点不同的网络条件,采取同步专递和异步推送两种方式,2014年下学期,全县以小学三年级英语、小学二年级音乐、小学四年级美术和小学五年级语文作为试点学科,对缺乏英语、音乐、美术专任教师的正南片小、语文学科相对薄弱的他砂中心小学等35所学校250多个班级进行课堂同步专递。58个教学点的174个班级采用异步专递,使近万名学生享受到了城镇优质资源。

【评述】运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是破解区域、城乡、校际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公平不能有效保障,素质教育难以深入推进等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龙山、湘潭、茶陵、凤凰等县市的网络联校建设实践,依托网络平台和优质学校的优秀师资,初步探索了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共享优质资源的有效机制,在实践层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借鉴和推广。

六、网络直播:扩大教育教学活动的辐射与影响

【案例】2014年9月,湖南首次采取全程网络直播的方式,在长沙举办了小学数学、初中数学、初中物理、初中生物四个学科的教学资源应用网络说课大赛决赛。比赛实况以网络直播的方式推送到全省中小学教师的电脑桌面,全省中小学教师个人不出办公室就可以通过省基础教育资源网直播平台收看赛事实况、进行点评交流。决赛每个学科设现场评委7人,网络评委136人,网络评委分布在每个县市区,评委评分现场公布,比赛结果及时通报、当场颁奖。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科技司及中央电教馆的领导和业务负责人观看了部分赛事直播。广东、浙江、江西、陕西、黑龙江、新疆等20多个省市区的教师参加观摩,并通过网络交流平台与湖南教师进行即时交流。据统计,赛间累计观摩人数近30万人次,观摩独立IP用户日均达5000多个,高峰值达8000多个。赛后各地电教、教研部门纷纷参照此模式举行网络赛课。

▲网络说课大赛直播现场

【评述】传统的教学竞赛如果要扩大活动效果和辐射价值,主要是通过集中观摩、专家点评、现场互动的方式来实现,但是成本较高、受众有限。湖南省中小学教学资源应用网络说课大赛决赛,尝试以网络直播方式把赛事实况送到各市州、县市区分会场,推送至全省中小学教师的电脑桌面,教师个人不出办公室即可收看选手比赛,听取专家点评,开展互动交流。这种现场直播、网络评分、教师交流和专家点评相结合的互联网赛课新模式,能够使更大范围、更多数量的教师深层次参与教学竞赛活动,提升了竞赛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探索了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活动组织形式,也为创新教学资源规模化应用和教师培训模式提供了更多可能。

七、名校网络课堂:探索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

【案例】2014年,依托省域内丰富的名校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湖南启动实施名校网络课堂项目,通过长郡卫星远程学校,将长郡中学等名校优质教学资源推送到73所农村薄弱高中,加上企业自身推广的75所高中,全省实现至少一县一校全覆盖。项目实施以来,各个学校对名校网络课堂的优质教学资源高度重视,鼓励教师积极使用各科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采用不同的形式扩大高中名校优质资源的覆盖面。涟源三中、湘潭县十一中等学校采取同步直播形式,不仅将直播课教学视频用于课堂教学,还积极参加长郡中学直播老师教学交流会,与长郡中学部分年级直播老师就本学期教学相关内容进行视频沟通,交流气氛热烈。吉首民中、新晃一中、张家界天门中学等学校采取异步录播,组织老师先观摩学习名校课堂教学视频,然后根据自己课堂教学的需要,对各类资源进行选择性使用。有些学校利用名校资源培训教师,下载直播课堂教学视频组织教师观摩学习,帮助年轻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评述】“均衡”与“公平”是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词。运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差距,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基本需求,是基础教育信息化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名校网络课堂建设与应用,一方面突破了长期圈禁名校优质资源的围墙,让边远农村学校的学生能够借助网络享受优质教育;另一方面探索建立了“政府购买服务、企业平台支持、学校免费使用”的名校网络课堂资源应用机制,对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公平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八、名师网络工作室:推进个性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名师网络工作室

【案例】经自愿申报、资格审查、自主建设、网络海选、专家评审、市县审核、省馆确认,2014年湖南建立了57个基础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名师网络工作室,覆盖全省14个市州和中小学各主要学科,信息技术、艺体类学科、综合类课程等均有名师网络工作室。工作室首席名师有正高级教师3人,特级教师18人,市州级学科带头人或市州级骨干教师36人。工作室既是多个本学科教师个人空间的汇聚,又是在首席名师的引领下开展网络教研活动的载体,还是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的阵地。工作室以“应用”为核心,将教学资源、个人空间、网络教研三者打通,促进中青年教师在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等名优教师引领下快速成长。名师工作室的视频会议、名师示范、在线辅导、最新资源、微课共享等栏目深受教师喜欢。目前,工作室吸纳成员近3.7万人;累计被访问次数近1.17亿次;开发资源总数近47万条;原创视频资源近2.5万条;原创微课资源1600余条;发起在线交流一万多次,在湖南掀起了专家引领个性化资源建设与应用、开展网络教研教改的新高潮。中央电教馆对湖南推进名师网络工作室建设给予高度评价。湖南3位名师网络工作室负责人在2014年全国专题教育社区建设研讨会上做典型发言。

【评述】“基础性资源靠政策,个性化资源靠市场。”当前基础性资源开发与应用已取得积极进展,个性化资源建设刚刚起步。什么是个性化资源?无论它是什么资源形态,其特性应该是能满足广大师生进行个性化教与学的资源,有助于教学方式变革和个性化人才培养的资源,为学校、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特别是学科教学提供有针对性的资源支持。遵循基本教育规律的散状式、多元化、多渠道开发应用,具有丰富而真切的教育体验和资源需求的广大一线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成为开发应用的主力军,必将成为个性化资源开发与应用模式探索的重要方向。湖南2014年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名师网络工作室建设,以应用为核心,将教学资源、个人空间、网络教研三者打通,汇聚了一大批优秀教师,构建了更加平等、开放、自由、共赢的互动空间,进一步拓展了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新思维、新路径,逐步推进个性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常态化。

九、网络教研:打造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常态

【案例】2014年11月11日,株洲天元区教育局陆续把一万多册书籍送到农村学校,摆入学校图书室或阅览室,让更多的乡村孩子有书读。这是天元区为解决农村孩子的书源问题,以“天元教师读书会”名义借助“株洲天元教研”微信平台开展的“为乡村孩子捐书”活动。捐书倡议发出后,得到了微信用户的高度关注,除了天元区学校、老师的关注之外,长沙、湘潭等地的学校也纷纷献出爱心。这次捐书活动只是天元区借助微信平台成功策划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一个缩影。创建于2013年的“株洲天元教研”公共微信服务平台,已经成为全区一线教师开展网络教研的重要平台。目前,该微信教研平台吸引了包括天元区教师在内,北京、上海、四川、江西、浙江、广州、长沙、湘潭等10个省市的教研同行2000多名用户。微信用户不仅可以接收到各种教研信息之外,还能通过发送“教研关键字”实现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微信公众平台还创造性地与微网站进行了无缝链接,将教师“备课、上课、教研”等所需资料以微网站形式呈现出来。“株洲天元教研”借助微信网络实现了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与优化,举办了天元区小学语文教师读书活动、小学数学教师素养大赛、中小学英语教师素养大赛、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微课大赛等教研活动,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活动宣传、分享大赛资源(“鱼骨式”备课教案、微课程、视频录像课等)、进行微信听评课和微信抢答互动等,活动普及面广,影响力大,深受教师欢迎。

【评述】天元区针对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难以转变,老一套的教学方法、手段根深蒂固,面对新课程改革深感“茫然”“不知所措”,不懂得如何将理论转变为可操作的方法等实际问题,着力探索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以“微课程”推广为抓手,开发“株洲天元教研”微信公众平台,利用网络空间优势,立足教师成长,提供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体研修服务;立足同伴互助,提供针对教师团队的协作式学习服务;立足专业引领,提供跨学校、跨学科、跨区域的专家交流服务。通过互动、交流、共享的教师协作研修共同体,营造“校本教研”“区域教研”的网络研修环境,探索网络集体备课、在线课例研讨和同侪互助交流的网络教研模式,形成了教师个体专业成长、同侪互助、校际交流、区域合作的网络教研新常态。

十、二维码应用:开启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另一扇窗

▲利用二维码进行课堂教学

【案例】走进天元区银海小学校门,你就能看到“学校二维码”,通过扫描能进入到学校官方网站,了解学校动态,获取相关信息;校园里,随处可见的树上挂着“名树二维码”,扫描即有树种信息以及互动答题;课堂上,孩子们高举“答题二维码”及时作答,教师拿着智能手机即时采集信息、分析数据、及时反馈;学校利用架空层建立固定的社团活动场地,开设了篮球、足球、涂鸦、扎染、阅读等100多种社团课程,走进社团扫描“社团二维码”,就能了解该社团的所有信息。目前,银海学校把二维码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管理、德育建设、教学实践、家校互动等多个领域,着力打造全新、开放、探索、创新为主导的新型学校文化。另外,天元区尝试在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课堂中,借用免费资源“一起作业网”进行习题练习环节的二维码实践,实行课堂作业练习的“大数据”分析。老师只需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下载“爱提问”APP客户端,利用学生“答题二维码”快速收集学生课堂练习客观题答案,并可在PC端直接查看学生答题结果及答题情况分析,一方面教师可根据数据分析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一方面答题的数据可以为教学过程性评价提供依据。同时,学生的答题情况可以迅速地反馈到家长的微信手机端,家长可依据孩子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了解孩子学习状态并实施个性化的课后辅导和练习。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来区调研时,对天元区把二维码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取得的实效给予充分肯定,要求中央电教馆积极推广天元经验。

【评述】二十多年前出现的二维码已经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各领域,如今,餐馆、商场、车站、电视、报纸等地随处可见二维码,大大满足了人们获得资讯信息的需求。然而,这个能让现实与虚拟之间“桥接”的“小方块”,在教育教学领域却鲜有应用。当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熟知的核心理念,立足教育实际找准应用突破口,成为了每一位教育信息化工作者的努力方向和迫切愿望。株洲天元区把二维码引入校园、引入课堂,充分利用二维码方便、快捷、编码范围广、信息容量大、成本低、易制作、持久耐用等特点,积极构建校园泛在学习环境,切实拓展资源获取路径,努力变革课堂教学方式,迈出了令人欣喜的一步,开启了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另一扇窗。湖南省教育厅厅长王柯敏如此评价:“小小的二维码,就是亮点,就是教育信息化深度应用的体现。”

猜你喜欢
教研教学资源微课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