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立
(湖南师大附中高新实验中学 湖南长沙 410000)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1]然而,当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中,大多是侧重信息技能的培养,缺乏信息理念的教育,缺乏信息意识、信息心理以及信息思维的整体培养。具体表现为:一是课程的人文性重视不足;二是过度强调基础性技能,忽视信息意识的价值与意义,于二级鸿沟的弥合无意义;三是容易造成技术万能的误区,轻视技术伦理对学生价值的影响。目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其实质就是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围绕对学生信息技能的培养,过多的强调其功用性,而忽略对信息技术课程信息理念培养。因而出现了“重用轻人文”“唯技能论”和“技术万能论”的现象,这些问题将给后续信息拥有、个人培养等方面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二级鸿沟弥合视野下,将信息素养的相关理论融入信息技术课程中,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信息技能,还能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和操守,无论中小学还是大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都是有其较大的实践价值与理论意义。
数字鸿沟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信息公平研究重要的课题之一。早期的数字鸿沟研究主要是关注网络的覆盖能力方面,其后研究者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对不同网络拥有者的差异分析。2001年Attewell最早使用了“二级鸿沟”的术语,并将数字鸿沟划分为一二两级。一级鸿沟是计算机或互联网接入方面存在的差异;二级鸿沟是指ICT技术使用者个体的差异。[2]
石川法是常用的因果分析方法。利用石川图,对上述问题具体分析,分析出上述问题的成因。我们不难看出有以下因素:(1)家庭因素:受教育的程度、忙于工作和生计、过多强调升学以及家庭成员的组成(如四个老人一个小孩)等等;(2)学校因素:城乡学校差异,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课程评价以及课程定位的差异上;(3)教师因素:如有学者就对某校50名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做了调查,发现其中竟有18个专业的毕业生,原先曾从事过中小学12个岗位业务的工作,其中不乏会计或校工转岗成为教师的情况[3],教师本身的信息素养和对新课标的理解也尤为重要;教师本身的信息素养和对新课标的理解也尤为重要;(4)学生因素:主要是综合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差异。
▲二级鸿沟成因石川图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本身就很注意“技术与素养”的关系,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也就是实现“术道并重”的二维目标。通过石川法的因果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信息技术课程出现的“重术轻道”问题,其本质并不是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初衷,而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到位、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不到位、课程评价的标准不科学、课程基础设施的差异性、学生技术能力及综合素养的差异性等因素所致。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加强社会教育体系内信息素养的培育是实现二级鸿沟弥合的需要,也是真正实现社会教育公平和享有信息公平的需要。二级鸿沟的弥合除了要实现信息接入外的个人能力、理念的提升外,还迫切需要解决网络环境下个体的信息素养的提升。
弥合二级鸿沟,提升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涉及的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等多方面,因此需要多方合力促进。
就信息技术教师而言,要充分认识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将信息素养的理念融入到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鉴于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的差异性,则需要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如社会实践、职称教育、远程培训等等),在当前不失为教师培养的重要方式,作为教师应该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就学校而言,一方面要完善课程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创新,改变传统单一的评价方法,从而改变教师与学生被动应考的从众选择。另一方面,由于各校所处地区社会环境的差异,由此带来基础设施以及师资水平的差异,因此要着力改善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环境。
目前,国内外对信息素养理论的研究已经成熟,以文献检索(社会、自科、医学等)代表的课程在大中专院校普遍开设,同时以教育界、图书馆学界对此的研究已经比较成体系。在这些研究中,已经广泛地涉入到大中专学生的日常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广泛的借鉴相关成果,真正的实现新课标提出的提升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和提高信息素养的双效果。
另外,除信息伦理等内容在现行信息技术课程中显现比较明显,其他内容相对操作性内容不强,因此需要学校与学界加强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素养教育内容的细化。
网络环境下,信息贫富分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信息享有公平程度直接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国梦的实现。在网络日益普及、接入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二级鸿沟弥合的重要性、急迫性日益凸显。中学阶段作为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技术教育的水平直接影响我国国民信息素养的高下,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信息技术与信息素养其实质就是“术”与“道”的关系,面对新的挑战,新的需求,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应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信息素养的术道关系,以“术道结合”“术道并重”的二维目标开展教育教学,才能有效提升中学生的信息素养。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DB/OL].http://wenku.baidu.com
[2]史梁,艾保.中国中部农村“数字鸿沟”研究——以安徽省、湖北省两村庄为例.青年记者,2013(26).
[3]马合木提.信息技术教师地位危机分析及对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