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鸿雁
(新泰市人民医院,山东 新泰27120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前后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张鸿雁
(新泰市人民医院,山东 新泰271200)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血浆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含量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AMI患者44例,均行溶栓治疗,7 d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再通组、非再通组。分别检测两组入院时及溶栓后1、2、3、4、5、6、8、12、24、48 h血浆H-FABP含量,比较两组血浆H-FABP含量升高、达峰及恢复时间。结果再通组血浆H-FABP达峰时间及恢复时间均早于非再通组(P均<0.05)。结论血浆H-FABP峰值提前在AMI患者溶栓治疗中可预测血管再通。
心肌梗死;急性;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溶栓治疗
1.1 临床资料:选择同期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44例,均符合最新AMI指南的诊断标准,至少具备下列3项中的2项:①缺血性胸痛的临床表现;②心电图的动态演变;③心肌坏死血清标志物的动态改变。所有患者排除溶栓治疗禁忌证。所有患者入院后行溶栓治疗,7 d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再通组30例和非再通组14例。其中,再通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65.8±4.8)岁,胸痛持续时间(1.0±0.8)h,入院时H-FABP(34.18±10.56)µg/L;非再通组男8例、女6例,年龄(66.8±5.0)岁,胸痛持续时间(1.1±0.6)h,入院时H-FABP(33.20±12.78)µg/L。两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溶栓治疗:所有患者入院后给予瑞替普酶36 mg溶栓,分两次静脉注射,每次缓慢推注2 min以上,两次间隔为30 min。
1.2.2 H-FABP含量检测:分别于患者入院时及溶栓后1、2、3、4、5、6、8、12、24、48 h抽取肘静脉血3 mL,以5000 r/min离心4 min,取上层血清置于-80 ℃冰箱保存。H-FABP检测应用荷兰Hycult Bitechmology公司的ELISA试剂盒,酶标仪为BIO-RAD Model550。操作过程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2.1 两组H-FABP升高、达峰及恢复时间比较:见表1。
2.2 两组入院时及溶栓后不同时间点H-FABP含量比较:见图1。
AMI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的依据:①溶栓后2 h内心电图抬高的ST段回落>50%;②溶栓后2 h内胸痛症状基本消失;③溶栓后2 h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包括: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低血压(多见于下后壁心肌梗死患者),加速性室性自主节律,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突然消失;④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提前出现(14 h内)。具备以上4项中的2项或者以上者可以判断为再通,不包括②和③组合。然而临床观察发现,很多AMI患者症状不典型,尤其在老年患者,以胸痛为首发症状的仅占1/3,约50%患者没有典型的AMI心电图表现。临床医师主要通过AMI患者胸痛症状缓解,抬高的ST段回落,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以及心肌坏死标志物(CK、CKMB、LDH)峰值提前出现来判断血管是否再通,但这些均不能较好地预测血管再通。因此,寻找高灵敏度和特异度的标志物是目前研究的热点[1-3]。
Morrow等认为,心肌梗死理想标志物应该具有良好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经济、容易检测、心肌坏死后升高迅速、稳定性高、24 h内浓度恢复正常、变异系数低,H-FABP具有以上优点。H-FABP存在于心肌胞质中,分子量较小,当心肌受损时,可迅速释放入血液中并被检测出来,具有较高特异性[4]。H-FABP在心肌梗死后1.3~3 h开始升高,8 h达高峰,24 h可恢复正常。因此,可以作为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Aarsten等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后4 h血浆H-FABP浓度与心肌梗死的面积密切相关。De Lemos等观察了58例AMI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60、90、180 min血浆H-FABP浓度,所有患者均在溶栓后90 min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溶栓治疗60 min再通组H-FABP血浆浓度明显高于未再通组,再通组比溶栓前血浆H-FABP浓度显著升高。本研究结果表明,溶栓后H-FABP在再通组约3 h达高峰,未再通组约5 h达高峰,再通组峰值明显前移,两组达峰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FABP可以作为溶栓成功的监测指标之一,H-FABP峰值提前对于判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是否再通有重要临床价值,本实验研究结果与国外研究具有一致性[5-6]。
表1 两组H-FABP升高、达峰及恢复时间比较(h,)
表1 两组H-FABP升高、达峰及恢复时间比较(h,)
注:与非再通组比较,*P<0.05
组别 n H-FABP含量升高时间 达峰时间 恢复时间再通组 30 1.7±0.6 3.4±1.3* 32.8±15.7*非再通组 14 1.8±0.9 5.2±0.9 36.3±18.6
图1 两组入院时及溶栓后不同时间点H-FABP含量比较
H-FABP在AMI早期诊断、判断梗死面积、监测梗死再发,评价心肌再灌注均有重要临床价值,但由于时间窗的限制,如果血浆H-FABP检测能与CK-MB、cTnI等标志物联合应用,临床意义则更大。另外,在临床应用时应考虑到某些特殊情况,例如由于H-FABP少量存在于骨骼肌中,当患者有严重的骨骼肌疾病时会升高,由于H-FABP主要经肾脏清除,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浆H-FABP浓度也可升高。
[1]方卫华,衣为民,胡雪松.心血管疾病内科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614-617.
[2]杨平,余宏伟,魏彤.长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对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心肌保护作用[J].山东医药,2012,52(5):41-43.
[3]高子用,刘厚庆,陈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首发症状特点[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11):1800-1802.
[4]Morrow DA,de Lemos JA,Sabatine MS,et al.The search for a biomarker of cardiac ischemia[J].Clin Chem,2003,49(4):537-539.
[5]李云鹏,吴新华.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0,7(5):180-182.
[6]陈莉莉,杨霏,郭小梅,等.快速检测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诊断早期急性心肌梗死[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11):934-937.
表1 两组儿童传染病发生率对比[n,%]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观察组患儿的传染病发生率4%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传染病发生率12%,同时在儿童没有接受或是没有在全程接受免疫规划的疫苗的主要原因依次为监护人对于计划免疫预防传染病的重视程度并不够,监护人认为孩子的身体比较健康,因此在实际的生活过程中认为计划免疫疫苗能够不需要接种,多与老年人,如爷爷奶奶等作为监护人的情况较多。同时对于免疫工作而言,在实际的饿宣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宣传工作不到位的情况,同时在此过程中儿童的家长也无法知晓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的时间地点,自然而然的就会造成在实际的免疫规划疫苗在接种过程中会造成一定的困难。在经济条件受限方面,一些儿童的监护人无法承担或是由于经济原因等不愿意承担免疫疫苗的接种费用,这也是目前造成计划免疫疫苗接种情况无法达到相关标准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计划免疫疫苗在仰望的接种过程中,由于生物制品管理方面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如疫苗质量出现的问题导致接种儿童出现的不良反应甚至死亡等情况,导致儿童监护人对于疫苗安全产生的怀疑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儿童的监护人自然而然的不愿意儿童进行计划免疫疫苗的接种。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观察组患儿的传染病发生率4%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传染病发生率12%,差异明显。这种情况表明,我国目前在对儿童进行计划免疫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应的成果,相比以往的儿童传染病发生率已经得到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对于儿童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通过分析出的结果对儿童进行相应的计划免疫极为重要。但目前在实际的进行计划免疫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如免疫宣传工作不到位、家长担心疫苗的安全以及对于免疫预防的重视程度不高等问题,这也是造成目前出现儿童传染病的主要原因[4]。为了更好地避免这一情况,在实际的对儿童进行免疫预防的过程中,可以进行相应的计划免疫宣传,帮助儿童的家长以及当地居民的支持的主动配合,同时政府部门也可以加大对于预防保健经费的投入,并提升预防接种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加强对于疫苗流通的管理,在实际的疫苗接种过程中以及在对儿童进行疫苗接种后能够起到相关的效果并且不会导致儿童出现相关并发症,通过这些措施能够明显提升计划免疫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江涛.计划免疫预防儿童传染病的效果与对策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34):59-60.
[2]胡国忠.岱山县1994~1999年0~6岁儿童传染病发病变化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1,17(10):86-87.
[3]曹宁,孙莉芳.西安市五环社区1990~2007年儿童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情况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4):479-481.
[4]游士慧.安徽理工大学计划免疫保偿制实施效果分析[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3(4):68-70.
Before and After Thrombolysi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Heart-typ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ZHANG Hong-yan
(Xintai People's Hospital, Xintai 271200, China)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before and after thrombolytic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plasma heart typ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H-FABP)content changes, and to explore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Methods44 cases of AMI patients, underwent thrombolytic therapy, 7 underwent D coronary angiograph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coronary angiography is divided into reperfusion group, non reperfusion group. Two groups on admission and after thrombolytic therapy at 1, 2, 3, 4, 5, 6, 8, 12, 24, 48 h H-FABP content in plasma were detect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plasma H-FABP content increased, the peak and recovery time.ResultsThe reperfusion group plasma H-FABP peak time and recovery time was earlier than non reperfusion group(P<0.05).ConclusionPlasma H-FABP peak early in the treatment of thrombolysis in patients with AMI may predict vascular recanaliz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cute; Heart typ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Thrombolytic therapy
R542.2+2
B
1671-8194(2015)08-00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