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庐江中学实验初中231500)
数学慢教育的实验与思考
胡敬勇(安徽省合肥市庐江中学实验初中231500)
随着时代的进步,那些中看不中用的所谓“时髦的理念”,贻误一届又一届莘莘学子。只有为了学生的终生发展“慢教育”,才是学生一辈子受益的涓涓细流,才是滋润学生心田的甘露,才是“润物细无声”的一剂良方。
过去课堂教学提倡“快节奏教学”,如同方便食品一样,虽然能短时间填饱肚子,但没有多少营养,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不利。本文提倡数学课堂上“慢教育”不是漫无边际式、放羊式的教学,而是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通过放慢脚步、环顾四周、低头反思和阔步前行四个步骤来完成,它如同我们在公园里欣赏美景一样,只有凝神聚气,慢步前行,才能看清美景的真实面目。本文从性质和例题两个典型教学内容,进行“慢教育”实验,以期抛砖引玉。
(一)放慢脚步
师:我们一起来观察下图中的竹篱笆格子和汽车的防护链,想一想它们是什么几何图形的形象?你能在上面图形找出平行四边形吗?
平行四边形是我们常见的图形,你还能举出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吗?
生:学校伸缩门、会变形的衣帽架、马路上交通标志等。
师:从我们列举这么多的实物中,如何找出符合平行四边形模型所具有的条件呢?你们还记得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吗?
生:1.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表示:平行四边形用符号“”来表示。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DC,AC∥BD,那么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ABCD记作“ABCD”,读作“平行四边形ABCD”。
师:几何语言:∵AB//DC,AC//BD,∴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判定);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 DC,AC//BD(性质)。
设计意图:在小学阶段,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学生熟知。所以,我们概念的引入只是一笔带过,而对“文字语言与几何语言”转化当做本节的重点。平行四边形中对边、对角和邻角,点到为止。对边是指无公共点的边,对角是指不相邻的角,邻边是指有公共端点的边,邻角是指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
(二)环顾四周
1.下列图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平行四边形概念:两组对边互相平行;对于(1)显然不是,(2)满足条件;(3)如果是长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呢?当然是。通过平行四边形概念的判断辨析,增强概念的准确性。
2.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呢?
师:教师手持一个平行四边形模板,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再将这个平行四边形旋转180°后,进行平移,逐渐覆盖原来画好的四边形,让学生观察这个过程。(根据条件可以制作动画演示)
学生发现:
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相等;
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角相等;
平行四边形两组邻角互补;
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分得四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
师:这些性质同学们在小学已熟悉,但没有证明。今天我们就来证明它们正确性。我们如何证明呢?请同学们上黑板分别写出证明过程。
生:……
教师适时点拨,集体订正并评价。
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应用。
例1.如图,在ABCD中,DE⊥AB,BF⊥CD,垂足分别为E、F。求证AE=CF。
思路点拨:要证AE=CF,可以化归证明:△AED≌△CFB。
由ABCD可知:AD= CB,∠A=∠C,
∵DE⊥AB,BF⊥CD,垂足分别为E、F,∴∠AED=∠CFB,即可。
请学生上黑板展示证明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展示证明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信心和倾听别人的声音的信念。
(三)低头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平行四边形定义的题设和结论是什么?用“如果……,那么……”怎样表示?
用几何语言如何叙述?对于图形又如何记?如何读?
2.平行四边形与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3.平行行四边形边、角有哪些性质?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如何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的方式回忆本节主要内容。
(四)阔步前行
学生通过具体问题的观察、猜想,进一步归纳总结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应用.
如图,a∥b,c∥d,c、d与a、b分别相交于A、B、C、D四点。由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可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这边形,AB=CD。也就是说,两条平行线之间的任何两条平行线段都相等。
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叫做这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可以知道:两条直线平行,夹在平行线间距离处处相等。
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和点与点之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有何联系与区别?
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鉴于以上目标,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在初中学段,更应该注重方法的引导,而不是仅就眼下知识的传授、灌输。
那种千人一面的导课案,“多于牛毛”的导学案,其实是“练习,习题、练习、习题”的机械重复,以期通过“反复演练”达到“熟能生巧”。结果,多数学生是因噎废食,或是“营养过剩”。总之,这种做法没有好处,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熟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而采取“快节奏的教学”,以求“高效课堂”,这种现象,重视表面花里胡哨,轻视内在条理格调,以一大部分学生落伍为代价,导致“学困生”越来越多。
从认知心理学可知,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差异。有的学生在接受新知快,记得牢,用得准,效果好,而不少学生智力水平一般,就应该多花点时间思考,复习、巩固,以达到优等生的水准。对于“急风骤雨”式教学只能表面潮湿,里面生的“夹生饭”现象,只有“小火慢炖”才能入味出质。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才会逐步上升,螺旋上升,不可能一蹴而就。
(责编 赵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