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雅珺(甘肃省会宁县白草塬初级中学730722)
转观念抓课堂树新人
——浅谈有效课堂教学之我见
赵雅珺(甘肃省会宁县白草塬初级中学730722)
社会变革日新月异。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国家也对课程进行了改革,各地也提出了课程校本化的理念。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的共同感受是教学内容多而无所适从。尽管课堂教学较以往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在某些环节上依然摆脱不了传统教学的束缚。这样不仅仅降低了实际教学效果,同时也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使得他们的学习受到了阻碍。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学本质并确定教学目标,同时应对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对实际教学进行调整、优化、完善,以此来达到育人、育才、育德的目的,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若要让课堂教学从根本上发生改变,首先就需要对传统教学观念进行改变。而对于有效课堂教学而言,其核心即为教学效益。也就是说,以教学效益为导向对实际课堂进行构筑,使教学课堂得以优化。为了让“有效”得以凸显,要求教学能够推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并以此作为教学有效性的评价指标。显然,教学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教学是否认真,学生学习是否踏实。当然,这些都是教学当中最为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元素,不应该忽视。但是,最应该注重的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收获了多少知识。这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有效”融于其中。这是一种理念并经由这种理念去驱动教学行为可使实际课堂教学得到优化,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清晰地分辨对象。因此,教师首先就应当具备“对象”意识。教学是一个双向性的过程,教与学都是相对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以课堂教学作为引导让学生能够充分地掌握知识,同时还要重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的成长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并且他们的发展不应该仅限于某一个学科或某一方面,而应当是发散性的。因此,无论是哪一科的教师不应该对任教学科进行高估,更不应该将这种“高估”的思想带给学生。学生应当全面发展才能成才。
(二)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观念
在某些情况下,教师教学过于强调于感觉而造成课堂方向出现了偏离。另外,会产生“效益即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内容”的误区,使得实际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事实上,教学效益应该是在单位时间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结果与过程的综合考量。
(三)有效教学也是一系列策略的呈现
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让教学工作事半功倍。所以,教师应通过教学策略来对课堂问题进行优化,使课堂教学得以进一步完善。在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进程对教学方法进行有效划分。一般情况下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以及评价阶段。对于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师都应该具备独有的教学策略。策略是发挥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的措施,便于教师本身对教学情境做出有效判断。当然,教师并不需要完全按照目标管理来制定教学流程,更多情况下是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状态进行动态性教学方案的构建,使教学策略能够满足教学需求。
尽管课堂教学有效性能够以不同的方式或不同的层次表现出来,但学生的发展与进步始终被视为最核心的衡量指标。学生的进步绝非仅仅体现于知识的汲取,并且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也不是能够凭借单纯性的训练就能实现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际上是一个思维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思维成熟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的进步可视为其思维上的成熟。当然,对于思维的驾驭首先要掌握知识转换,而知识转换则需要依托于训练。不断的训练也许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发生变革,使其思维创新,但也有可能抑制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学更应当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
(一)与现实生活联系越紧密,教学越有效
教学活动无论处于何时何地,其目标为“人”,主体也为“人”,固要以人为本。同时,教学活动应该与现实紧密结合,应当贴合生活,贴近社会。当然,学生的年龄差异、地域差异、各自生活背景的差异都有可能使他们的学习受到影响。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实际状态进行充分把握,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同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并结合学生所处的环境来完善教学资源。对于成长中的学生而言,生活当中包含了无穷尽的资源,将生活与教材内容融合可使学生更为透彻地掌握知识并领悟深层次的意义,让他们能够逐渐意识到学习的价值之所在,以此来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
(二)有效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学生的发展并不是指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而是“全人”的发展。因此,要把教学的价值定位在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上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
教学设计对于教学有效性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下,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并以语文教学为例进行阐述,供以参考。
(一)找准突破口
在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中,即便是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其教学形式基本一致使得学生会出现厌烦感。因此,教师在构建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当结合不同的题材、类型对不同风格的文章进行特异性的设定,找到教学关键点,并通过捕捉关键点来扩展全文,从而使教学效果得以增强。
(二)精心设计问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问是十分重要的方式。问题将带动学生思维,并起到导向性作用。同时,学生可带着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分析。也就是说,有效的问题可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积极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一针见血”,具有针对性,问得适时适度。
(三)确立研读专题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应该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能够进行探究学习。以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应该明确研读专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并通过有效引导使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自主阅读,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获得全面发展。当然,研究性阅读需要教师抓住教学内容重点并以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然后构建出教学情境,让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阅读对话当中。通过讨论的方式各抒己见表达自身的阅读感受,以此让学生逐渐学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让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看,需要结合教学环境以及教育动态并时刻保持先进的观念才能使自身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对于学生而言,教学不单单是学科专业的传授,更是促使他们成长的有效途径。在教育中只有进行不断地优化、完善、革新才能让学生的潜能得以激发,让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