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荷兰奶业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启示

2015-12-24 04:15杨慧芳
中国乳业 2015年9期
关键词:奶农乳品奶业

文∕杨慧芳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奶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普遍重视和支持奶业发展。其中荷兰的奶业发展比较先进,奶业作为荷兰农业的一个最重要组成部分,其奶业用地占农业用地的60%,奶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0%[1]。依据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加之奶业的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程度较高,奶业成为荷兰农业的支柱产业,荷兰也成为了世界上奶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奶业发展极具潜力,可借鉴荷兰奶业发展模式和经验,并结合我国奶业发展实际状况,以促进我国奶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1 现代荷兰奶业发展概况

荷兰是欧洲人口最稠密的国家,国土面积为415 万公顷,人均土地面积仅为3.89 亩,约152 万公顷的土地却承载着150 万头奶牛(截至2000年),奶类年人均占有量约700 千克,年人均消费量约300 千克,奶制品年出口总值达25亿欧元[2],一些重要的奶制品出口额约占世界的1/6[3]。荷兰已成为世界上奶业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奶业发展以单产高、质量好、效益可观而闻名。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使得荷兰在世界奶业市场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也成就了其“世界奶业发达国家”的地位。在荷兰奶业的不断发展中,其发展特点有3 个方面:第一,奶牛总数不断下降,奶牛平均单产不断提高;第二,家庭牧场数量不断减少,规模不断扩大;第三,执行欧盟奶业生产政策,实行配额制。

从表1中可看出,1995~2004年,荷兰奶牛总数不断下降,奶牛平均单产却在不断提升。大约120年前,荷兰诞生了第一家乳制品工厂。那时,荷兰的牛奶年产量约为200 万吨,人口大约是400 万人。50 年后,荷兰的奶产量和人口总数都翻了一番。二战以后,荷兰奶产量的增长超过了人口的增长,20世纪30年代至2000年期间,荷兰的人口数量翻了一番,而牛奶产量却几乎翻了两番,特别是1960年以后,荷兰的奶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荷兰现在共有24 000 个奶牛场,约150 万头奶牛,牛奶年产量达1 100 万吨,约60%的奶制品用于出口[5]。

表1 荷兰的奶牛总数、平均奶产量以及牛奶总产量统计表[4]

从表2可以看出,荷兰的家庭牧场数量不断减少,规模不断扩大。饲养规模在30 头以内的奶牛场的总数由2000年到的6 854 个减少到2011年的2 156 个,而饲养规模在150 头以上的奶牛场的总数由2000年的324 个增加到2011年的1 123 个,奶牛场总数也由2000年的29 466 个减少到2011年的19 247个,其中,饲养规模150 头以上的奶牛场所占比例由2000年的1.1%增加到2011年的5.8%。这表明荷兰奶牛场数量不断减少的同时,其养殖规模在不断扩大,也表明荷兰奶业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表2 2000~2011 年不同养殖规模奶牛场数量以及占比[6]

荷兰是欧盟的正式成员国,因此其发展需要执行欧盟奶业生产政策,实行配额制。针对各成员国奶业生产过剩的情况,欧盟于1984年决定在各成员国实行牛奶生产配额制度。给各成员国的配额是按各国1981年当年的牛奶产量确定的,在总产量基础上加1%就是各成员国的实际应得配额。欧盟分配给荷兰的生产配额约为1 100万吨。荷兰于1984年正式执行配额生产,配额直接分配到农场,每个农场可以不完成配额,但不得超过配额。欧盟控制生产配额的手段是对配额外的牛奶征税,税收的水平高于牛奶价格水平,所以,多生产牛奶的农场主无利可图。牛奶的生产配额允许转让,转让有2 种方式:一种是出售农场时随同农场捆绑出售;另一种是出租农场土地时生产配额随同土地一起出租。配额在没有土地转让或出租的前提下是不得转让的。

2 荷兰奶业快速发展的三大因素

荷兰奶业之所以发展快速,并且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究其原因可以发现荷兰奶业快速发展源于以下几个主要因素,即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政府的支持、“家庭牧场—合作社”一体化发展模式、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和对奶农的专业培训。

2.1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是荷兰奶业发展的基础

荷兰奶业发展最基本的特点是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气候湿润,牧草一年四季都可以生长,同时注重对人工草地的培育。荷兰虽然工业发达,但是自然环境保持良好,可大量生产优质牧草,以满足养殖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荷兰位于欧洲大陆的西北部,西边和北边是北海,东部毗邻德国,南部与比利时接壤。荷兰的地势较为地平坦,除了南部和东部有一些丘陵外,大部分地区地势都很低,位于北纬51~54 °之间,属于温和的海洋性气候。受北大西洋湾暖流的影响,荷兰一年之中的气温变化不大。荷兰充分利用地势低平(1/3的土地海拔不到1 m,1/4的土地海拔低于海平面[7]),地表水位高,气候温和湿润,适宜种花草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牧草种植业、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业,使得乳品价格在国际贸易中具有很强的优势。

荷兰政府对奶业的支持是强有力的,政府的大力支持是荷兰奶业发展最基础的保证,荷兰制定了生鲜乳和乳制品的基本价格,然后通过政府部门确定采取输出收税或输出补助的措施来平衡价格的波动。政府实施出口鼓励政策,促进乳制品出口贸易,使荷兰乳制品出口占到了世界出口量的1/ 6[8]。同时荷兰政府还不断增加对包括奶业在内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出口创汇农业产业的投入。如荷兰政府每年为围海造田、改善条件发展畜牧草场、花卉种植以及水利建设投资近50 亿美元,政府还负担奶业的技术政策研究、教育培训、示范推广、市场开发、出口补贴和国际交流的大额资金。政府对奶业发展的大力扶持和投入有力地推动了奶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国际市场的开拓,为荷兰奶业的进步和快速发展,以及在国际奶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2.2 “家庭牧场—合作社”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是荷兰奶业发展的关键

一体化战略是指企业充分利用自己在产品、技术和市场上的优势,根据物资滚动的方向,使企业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一种战略。在生产加工、销售方面,由于牛奶是易腐品,所以其生产、加工和销售实施了一体化经营,这种协调运营对奶业的重要性大大超过其它农产品。

一体化经营的模式主要是合作社模式,合作社模式就可以将奶业产、加、销各链条上主体的利益很好地协调起来,达到最佳的经营效果。荷兰的合作社已有很久的历史。荷兰第一个农业合作社成立于1877年,奶业的合作社于1886年成立[9]。荷兰以适度规模的家庭奶牛场为主体,实施“合作社”形式的一体化经营模式,“家庭牧场—合作社”一体化的组织使得整个奶业生产社会化分工十分精细并且配合密切,奶业的生产经营和技术服务高度市场化运作,良好的运营发展模式是使荷兰能够以有限的资源将其奶业发展强大的关键之所在。

目前,荷兰的合作社组织模式中主要包括“家庭牧场”和“乳业合作社集团公司”2 个主体。它们的关系是:农户自愿入股参加乳业合作社,合作社从事生鲜乳收集、乳品加工、销售和出口等商业活动。通过“家庭牧场—合作社”这一纵向组织模式,奶农将生产出来的生乳交给合作社的乳品加工厂,合作社的乳品加工厂必须收购,而且在进一步加工后销售到国内和国际市场;然后,合作社将售出产品后计算出的每千克奶的价值收入(扣除加工成本)的90%付给奶农(2 周为一个结算期),其余的10%待财政年度结束后再行分配。一般规定公积金和奶农个人账户基金(所有权归奶农,但合作社可以使用)2 项之和的比例不能低于40%,这2 项资金主要用于下个年度乳品厂的投资和生产周转金,余下的60%作为利润给奶农分红[7]。这样就形成了产前、产中和产后一体化的集团企业模式。

荷兰奶业生产的基础形式——家庭牧场。荷兰奶业的显著特点就是家庭牧场的生产模式。从荷兰奶业发展的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出,荷兰的家庭牧场的数量在不断减少而其规模在不断扩大,一般家庭牧场养殖奶牛在50~70 头之间。同时这种家庭牧场模式的奶业生产基础形式与市场直接关联,家庭成员是主要的生产者,这样就减少了监督成本,而且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牛奶质量,将家庭牧场生产的生乳卖给合作社,合作社根据生乳质量和产量按交易额分配利益,把奶农和企业利益直接捆绑在了一起。

以菲仕兰公司为例,数据显示,荷兰最大的乳品企业菲仕兰的奶牛场生鲜乳产量占到荷兰全国的80%左右,2013年销售额114 亿欧元。菲仕兰公司内部构建了一个严格捆绑的共同利益机制和会员奶农、合作社董事会、公司管理层三方互相制约的合作机制[10]。这是荷兰奶业高质量、高效率得以保证的重要机制。

荷兰奶业合作社。荷兰有很多农业合作社,奶业也不例外。奶农们为了自身的利益,自愿入股合伙组成合作社,其目的就是为了有效地提高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这种合作社是一种独立的组织,具有独立性、自愿性、民主性、紧密性和非资本获利性的特点。奶农加入合作社后,根据合作社的条例就享有一定的权利,同时也要遵守合作社条例,入社需缴纳入社费,退社时如数退费。奶业合作社的组织结构一般可分为3 个层次: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经营公司的高层管理(首席执行官、总经理)[11]。社员代表大会是合作社最高的权力机构,所有合作社的投资发展计划和运营规划等重大事项都必须经过社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理事会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一般由9~13 人组成,执行社员代表大会决议,一般每月召开一次理事会,决策合作社的经营方针、重大投资和盈利分配等事项。合作社的高层管理人员(首席执行官、总经理)则由理事会聘请职业经理来担任,合作社所有的经营活动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完全以市场经济的运作模式,实行公司化经营管理。管理严密的组织又为合作社组织的有序运营提供了保证。合作社的成立既解决了奶农的后顾之忧,又保证了奶源的质量和稳定。

2.3 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和奶农专业培训是荷兰奶业发展的保证

长期以来,荷兰高度重视乳品的质量监管。早在16世纪,荷兰就制定了牛奶质量标准。1723年,荷兰颁布了《牛奶掺假及奶酪加工法典》;20世纪初,建立了第一批官方的牛奶及奶制品监测中心[12]。荷兰奶业的质量保证体系是建立在“安全、高质量的最终产品只能从奶业公司都遵守的已设定标准的产业链中生产出来”[13]的理念之上。也就是说不仅最终产品需要通过质量安检,在生产的各个环节,都需要进行质量把关,由此形成一个严格和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而这样一个严格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是在技术不断进步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这对荷兰奶业发展是一个强有力的保障。

荷兰奶业质量监控体系主要包括奶牛的质量检测、饲料的质量检测、家庭牧场的质量检测、牛奶的质量检测、乳品企业的质量检测和最终产品的质量检测。其中政府负责牛奶生产过程的卫生和质量,荷兰奶牛场质量保证基金会(KKM)负责奶牛场的质量监控,荷兰牛奶及奶制品控制中心(COKZ)负责乳品加工厂的质量保证工作。荷兰奶业的质量监控从奶牛出生时就开始进行,每一头刚出生的犊牛都要进行登记注册。1874年,荷兰全国黑白花奶牛和红白花奶牛良种登记中心宣告成立[14],从此之后,荷兰的人工授精组织以及良种登记组织先后成立,到2002年又成立了CRV(荷兰育种公司)。除了对刚出生的犊牛进行登记注册外,在乳品加工的检测环节,在荷兰已经把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和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标准引入其中。引进这2 种认证标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食品安全、牛奶质量以及保障消费者的利益[15]。这些标准都是按照欧盟的法规进行操作,起初由乳品企业和奶农倡议,现在要求每一家乳品企业都要建立各自的认证体系,这也是荷兰牛奶及奶制品控制中心对乳品加工厂的认证要求。全面的监控体系和高标准的认定标准是荷兰奶业高质量的保证,也是荷兰奶业发展至今重要的保证。

要保证荷兰奶业的持续高效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奶农的素质,荷兰在不断完善质量检测体系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奶农的素养。荷兰奶农的素质普遍较高是荷兰奶业高度发达的一个基本要素[16]。根据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有关理论解释,荷兰奶业发达的主要原因是在注重物质资本投入的同时,也非常注重人力资本的投资[3]。荷兰十分重视对农民的培训,大部分农场主或农民都是经过高等教育之后才去经营农场的。荷兰还有很多职业技能的长期和短期培训学校,方便农民继续学习深造。高素质奶农的科学生产技能和市场竞争意识都十分先进。

3 荷兰奶业对中国奶业发展的启示

3.1 发挥地区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奶业

荷兰依据自身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区特点,发展家庭牧场式的奶业。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发展极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思想,要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优先发展“都市型”和“基地型”奶业[17],在此基础上辐射带动小城市和非优势地区的奶业发展。鉴于此,中国一方面要依据各个地区不同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发展特色奶业,并且在资金和政策上倾斜支持优势地区发展奶业,从而形成奶业区域发展优势;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奶业龙头产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带动奶业产业链的发展,积极引导消费,挖掘国内的消费潜力。

3.2 重视农民的基础教育,开展教育培训

荷兰普遍重视奶农素质的提高,并开设各类学校培养高素养的奶农,从而从根本上保证了牛奶的质量和产量,而我国在该方面比较缺乏。我国奶农是单独的个体,与乳品企业利益毫不相关,所以就导致奶农形成一种只看数量不看质量的观念。现阶段,最具实效的方法之一是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对素质稍高一些的农民,可采取集中办班、专家授课的方式,让其在接受新技术的同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对观念落后、思想保守的奶农可采取参观学习、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其在新技术成果面前接受教育、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其接受科学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从长远来看,应借鉴荷兰的经验,建立包括大学本科,初、中、高级职业教育等多层次的农业教育和培训服务体系,为农业的发展输送高素质的农民以及技术服务人才。

3.3 进行组织制度革新,完善奶业合作组织

荷兰奶业中,奶农与企业利益相捆绑,不仅保证了奶源的稳定,也保证了牛奶的质量。荷兰奶业合作社不仅使奶农在购买生产资料和销售产品方面获得规模经济效益,提升他们的市场地位,而且合作社内部分工细化、统筹协调,形成了集约化和规模化的生产,更适应市场需求。另外,共同运作经营也减少了生产者之间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合作社作为专业群体,能在制定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保障产品质量稳定、保护本土产品贸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这种方式,奶农可以降低投资成本,提高产品收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对于中国来讲,协调好奶农与乳品加工企业的利益关系,建立奶农合作社一体化组织显得尤为重要。

3.4 完善奶业质量监控体系,打造行业信用

中国奶业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奶业信用度的缺失。不断发生的奶业质量安全事件,使得广大消费者逐渐丧失了对中国奶业的信心,从而不惜高价购买国外的奶制品,这大大降低了国内乳制品的消费量。在荷兰,众多检测体系对乳制品进行检测主要由COKZ负责。COKZ是由荷兰政府设立,负责监管荷兰乳品行业是否合规,为荷兰生产的乳制品提供安全质量保证的乳及乳制品监管机构[10]。而我国奶业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生鲜乳生产、乳制品加工和流通都是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各个部门的检测标准不同,不利于行业发展。因此,我国需要加强生鲜乳生产到乳制品加工等环节的检测工作,杜绝任何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的加入或残留在乳制品中,保障消费者的利益和身体健康,提高中国奶业信用度。

[1]孙闻宇.荷兰乳品行业概况.中国奶牛,2003(5):52-54.

[2]花俊国,晏玲,周宪锋.荷兰奶业发展的模式、经验和启示.农业·农村·农民,2005(11):27-28.

[3]周宪锋,花俊国,晏玲.荷兰奶业发展经验的剖析与启示.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27(1):52-56.

[4]Van Duijn H J W,荷兰奶业协会撰写.王永锋译.荷兰奶业及2005年中荷奶业交流.见:魏克佳主编.2006中国奶业协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奶牛》编辑部,2006:541-546.

[5]宇文慧.荷兰奶业及中国—荷兰奶业交流与合作.中国奶牛,2006(8):53-54.

[6]陈兵,孙景富.荷兰奶业概况.世界奶业,2013(3):57-61.

[7]潘斌.荷兰乳业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研究.科学与管理,2009(2):71-73.

[8]刘玉满,李静.荷兰的奶业发展与科技进步.中国牧业通讯,2005(13):75-77.

[9]曾宪奎.荷兰奶业为什么成功.中国青年,2008(15):14-15.

[10]王霞.荷兰乳业:奶农与企业利益捆绑.国外农业,2014(10):29.

[11]汪银峰,高腾云,李素平.乳业经营模式中几个问题的调查分析.产业透视,2009,45(2):46-48.

[12]刘晓辉.荷兰奶业发展近况.中国牧业通讯,2005(8):46-48.

[13]王文俊.荷兰奶业的质量保证体系.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3(4):52-56.

[14]汉斯·维尔明克.荷兰奶业登记系统.中国乳业,2006(10):10.

[15]凯德·库宁.荷兰奶业产业链管理及质量监控.中国乳业,2006(10):17-18.

[16]周俊玲.荷兰奶业发展的经验.国外农业,2005(4):56.

[17]王学勤,黄庆生,李守峰.中国奶业科技发展趋势研究.中国软科学,2005(8):28-32.

猜你喜欢
奶农乳品奶业
山西印发《山西省“十四五”奶业发展规划》
当前乳品研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乳品加工的关键技术及主要设备
乳品安全与质量检测现状与建议
农业农村部:培育奶业知名品牌
抗议
乳品检测中的问题及措施
喷奶粉
奶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
奶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