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廊坊市第十二中学065000)
凌乱散珠串一线,精巧叙事主旨明
谷占娟(河北省廊坊市第十二中学065000)
记叙文的线索是比较复杂的,其形式也是多样的。线索的选定取决于主题表达的需要及其全局构思的配合。总体说来,大致有六种常见线索:1.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2.以地点的变换为线索。3.以人物为线索。4.以事件为线索。5.以物为线索。6.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怎样快速而准确地抓住文章线索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注意标题中的词语。2.寻找时空变换词句。3.寻找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句。4.寻找作者的情感变化。
记叙文线索
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理清思路是阅读最基础的一部,也是最关键的一部。那么,对初中学生来说,究竟如何理清文章的思路呢?主要是抓住文章的线索。线索清楚了,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纲。
那什么是线索呢?线索就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就是贯穿于全文的脉络。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彩线。根据中心的表达需要,文章需要多角度、多层次选择材料以突出中心。这些材料不能杂乱无章地堆砌,只有通过线索将它们串联起来,才能形成一个有机而严密的整体,以此来记叙事情,表达思想,抒发感情。
记叙文的线索是比较复杂的,其形式也是多样的。线索的选定取决于主题表达的需要及其全局构思的配合。总体说来,大致有六种常见线索。
(一)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
如《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作者就是通过记叙母亲一生的经历,来表现母亲的优秀品质。再如《风筝》一文,由现在写起,接着回忆过去,最后又回到现在,也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
(二)以地点的变换为线索
如《藤野先生》一文就是以地点的转移来组织材料的: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开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再如《登上地球之巅》中登山运动员的行踪是:在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第二台阶处→在“死亡地带”的高度上→8830米左右的地方→峰顶。
这种记叙文是通过时空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由于地点的转变是靠任务活动来实现的,所以,往往这类文章的线索又叫“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或“任务行踪为线索”。
(三)以人物为线索
如《最后一课》一文,“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我”在村公所外看布告→到教室后发现教室情况不同寻常,上课时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又如《孔乙己》中的“我”,就是一个线索人物。孔乙己自命清高,好喝懒做,迂腐麻木,而又心地善良,最后被打折了腿而死去,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反映出来的。
还有以人物的某一特征为线索的,如《背影》一文,就是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的。
(四)以事件为线索
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情节发展的线索是: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又如《散步》一文以“母亲”“我”“妻子”“儿子”一家人到野外散步这一事件为线索来表达浓浓的亲情。
(五)以物为线索
“物”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具体物件。如《羚羊木雕》一文的故事情节是围绕“羚羊木雕”展开的。“羚羊木雕”在文章结构、实现主题、塑造人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物”还指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其中的“花儿落了”一语双关,既指爸爸栽植的花花草草,也指爸爸的生命。
(六)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如《我的老师》一文,就是以“我”对蔡老师的回忆、依恋、思念这一感情为线索的。又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我”对阿长的感情是:憎恶、讨厌→敬重、感激。
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怎样快速而准确地抓住文章线索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注意标题中的词语
阅读一篇文章,我们要认真审视作品的标题,因为许多文章的线索都在标题中得以体现。比如,文章标题是一个具体的物,我们就可以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文章是否以具体的物作为叙事的线索。例如,张之路的《羚羊木雕》一文就是以“羚羊木雕”这一具体的小说中呈现的物作为叙事的线索。如果是一个特写的意象,我们也可以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分析文章是否以其为线索。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就是以父亲的背影这一特写意象为叙事和抒情线索的。还有的文章的标题出现一个特定景物或描写,也可能是文章的线索。
(二)寻找时空变换词句
阅读一篇文章,我们需要快速浏览每一篇的开头,看看有没有连续表示时空变换的词句,这类信息往往就是提示着文章可能存在的线索。因为在许多写人记事的文章中,常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阅读时如果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看,就能快速领悟、把握文章的线索。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则是以地点的转移来组织材料的。当然时空变换为线索,有时单独以时间或空间的变化形式出现,有时二者兼而有之。
(三)寻找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句
阅读的时候,找出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把它们联系起来,如果能把文章的凌乱材料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那就是文章的线索。一般说来,这类词句多均匀地分布于文章的开头、中间与结尾。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背影”一词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分别在文章的开头、中间(两次)、结尾。再如张之路的《羚羊木雕》一文,文章的开头就写“那只羚羊哪儿去啦”,提到了“羚羊”,接着文章中反复出现“羚羊木雕”字样,很显然“羚羊木雕”就是文章的线索。
(四)寻找作者的情感变化
有些文学作品,其外化的标题、时空变换、反复出现的词句等线索标志不够明显,多以隐含在情节中的情感变化作为叙事或抒情的线索,这就需要我们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情感倾向的词句,据此分析出文章的线索。例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则是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写出了自己对长妈妈由憎恶到好感,由讨厌到喜爱,最后到感激和怀念的心路历程。
总而言之,阅读和学习记叙文时,找出并理清文章的线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掌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主题。
(责编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