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贻
摘 要:本文通过对舞蹈创作类型进行总结和分析,结合自身体会,把即兴作为一种创作手段,剖析其审美特征。目前舞蹈创作分类并不清晰,本文根据创作类型的不同,进行逐一分析呈现,总结出舞蹈创作的美学特征,以期做到为创作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舞蹈创作;创作手法;创作审美
研究现状:任何一个舞蹈作品的完成都离不开审美。舞蹈审美拥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共同性、独特性和多样性,而在舞蹈编排过程的审美特征有:生活性、情感性、典型性等。
本领域已形成的专著研究:隆荫培、徐尔充在《舞蹈知识手册》(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4(2003.3重印))中对于舞蹈审美特征、审美理想、审美方式等做了概念化的明确,确立舞蹈美学这一学科,对于舞蹈美做了初步探索。吕艺生《舞蹈美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9)把哲学思想与舞蹈美结合,对舞蹈美的本质、如何认识舞蹈美做了详尽的阐述。对于舞蹈审美心理、审美创造、审美形态、审美教育也站在美学角度上进行了论述。袁禾《中国舞蹈意象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中国舞蹈美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追根溯源探求中国古代的舞蹈美学,对于中国美学思想的进程、中国舞蹈的美学范畴、审美范式、美学追求做了翔实的论证分析,是从美学角度书写舞蹈历史,从而揭示了舞蹈意象是如何因中国历史的变化而变化,从不同维度,展示了中国舞蹈审美思想的精粹。于平《风资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集众家之所长,把舞蹈审美与舞蹈文化结合,探求在不同文化下的舞蹈有着怎样的审美特征。
已有期刊论文资料分析审美创造:《新时期舞蹈创作审美刍议》(史红:中国艺术院研究院博士论文,2003)从创作取向、创作个性、创作思潮、创作景观、创作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对于时代环境造就群体创作的总体倾向、主体精神的强化形成的风格呈现、以现实主义为主,吸收浪漫主义,借鉴现代主义的审美思潮、创作活动的丰富性的充分展开前景、创作误区的深刻反思等进行讨论和研究。《论舞蹈审美的三种境界》(程慧慧《艺术百家》,2005年第一期)认为动作、形神、诗情作为审美创造的重要部分,在审美创造上有着决定性因素。在即兴舞蹈创作方面,《即兴舞蹈的言语和呈现》(陈丽竹,东北师范大学,2007),《舞蹈创作中即兴的作用与编创》(万刚,《大众文艺》,舞蹈研究,第181页),《情感与艺术的交融——浅谈即兴舞蹈》(林琳,《中国科教新导刊》2011 NO.05)已有美学特征、应用方法的理论指导、评价标准可以作为创作的手段进行使用和探讨。《论即兴舞蹈的美学特征》(曾荣、张月,《芒种》,总453期)论述即兴的美学本质,提出从“再现”到“表现”,从“艺术到生活”,从“心智”到“身体”三种舞蹈在美学上的突出表现。
研究意义:
关于创作的审美类文章现在的研究没有涉及到的问题,有以下三点:
一、只讨论广义上的审美,缺乏实践基础
二、没有舞蹈创作类别审美的详细分析
三、没有把即兴当做一种编创手段
研究目的:本文的视角立足实践,在实际编创中找寻分类方法和审美特征。把即兴作为一种创作手段,融入其中,进行分析舞蹈创作种类的审美。把创作类别重新细分,以期做到为创作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对舞蹈创作类型进行总结和分析,结合自身体会,剖析其审美特征。根据创作类型的不同,进行逐一分析呈现,总结出舞蹈创作的美学特征。
试论舞蹈创作的审美
在审美的范畴中,人们鉴赏舞蹈有基本类同的认识,而创作过程中的审美也是如此。在舞蹈创作中,编导的审美作为创作的主要依据,需要一定的审美规范。创作中的审美规范也就是在创作这一审美活动中体现在物质载体身上的特点与体征。在不同类别的创作中,有不同审美特征,也就有不同的注意事项;当然审美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一、设定性舞蹈类创作
1.提取形象类创作
这类型的创作是把形象的样貌特征、运动路线、动作质感、行为习惯、相关背景进行详尽的分析,提取出最富有形象感的动作,进行创作。捕捉形象是编导的基本功,而在形象创造上的审美有以下特点。舞蹈《牛背摇篮》是提取形象类创作的典型。两人组成牛背的形象,一个女孩在上面成长起来;其中牛背的形象鲜明,给人鲜明的视觉感受:女孩成长在牛背上,牛背是她玩耍、嬉戏的乐园。作品采用三人舞的形式,提取了一个形象:牛背,二人组成的牛背形象突出,很好的抓住形象,点明主题。作品使用民族舞蹈——藏族的风格特征,同时兼顾了形象的表达,是一个优秀的民间舞蹈作品。此类作品的成功需如下特征:
(1) 形象性
苏珊·格朗在谈论舞蹈时,认为舞者创造的是活跃的力的形象,或者说一种动态的形象。活跃的力的形象,就是流动的形象,流畅性强的形象。动态的形象,是存活在时间中的形象,对于舞蹈来说是节奏;是身体韵律中的节奏。很明确,舞蹈的形象性关于时间、空间、力量,动作的三要素,在形象中体现的淋漓尽致。首先,要了解掌握表现对象的体貌特征;其次对于特征的如何体现在身体上,做出自己的思考;最后,完成这个形象在思想与物质载体之间的体现。
(2) 感染性
情感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七情六欲乃人性之本。情感作为舞蹈的原动力,在舞蹈表现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用情感感染观众是心理上的感染,是通过某种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动。它实质上是情绪的传递与交流,在互动中具有很大的作用。舞蹈审美活动是一种精神活动,观众观看舞蹈需要精神满足。创作是需要引起观众兴趣,追求产生共鸣的情感依托;首先感动自己,然后感染他人,这是创作中普遍存在的艰巨任务。
(3)技艺性
舞蹈演员是特殊的群体,他们被要求做出高难度动作来完成塑造人物,或提高观赏价值的任务。玛丽娅·塔里奥尼的足尖舞技巧风靡一时,她的32个足尖上的挥鞭转,震惊世界,塑造的仙女形象深入人心。可见在成功的舞蹈中,高超的技艺是必不可少的。
(4) 独创性
在形象创作中,我们需抓住被表现者本体的特征,借助舞蹈语言,把其变成“独一个”的形象表达。独创提高了辨识度,观者对于其独特的动作语言有了新鲜的感官刺激,便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审美活动的发生。
(5)功利性
“并不是一切具有感染性的舞蹈形象都能引起人的美感。比如有一些追求感官刺激的低级趣味的舞蹈,就不能引起人们的美感,这样的舞蹈越有感染力,就越会使我们感到它不美,越觉得它庸俗丑陋,不堪入目。因此,我们说,必须是那些能引起我们肯定性情感的舞蹈形象才是美的。”[1]积极向上的形式才是我们创作的方向,低俗的形式并不能引起高雅的审美活动。
2.延续情节类创作
“舞蹈叙事功能的存在,也决定了它的一种戏剧样式的存在,这就是具有戏剧情节与特定人物的舞剧的存在以及这类情节性舞蹈小品的存在。”[2]这类型的创作是按照情节的发展铺排创作舞蹈,由引子、开端、发展、高潮、结尾五部分组成。可以是叙事性舞蹈,也可以是戏剧性舞剧作品。舞剧《洛神赋》便是延续情节类创作的代表,编导王玫通过延续曹植、曹丕和甄宓之间的爱恨纠葛,表达人在社会的状态——苟活。其中情节的连贯与合理不用多说,最成功的地方莫过于用舞蹈的语言传达了编导对于现实的社会人性的无情揭露以及带有哲学思想的处事探索。
(1) 情节的连贯性
众所周知,舞蹈长于抒情,拙于叙事。情节的连贯需要起、承、转、合,四方面。但连贯的情节,需要“转折”去连接。“转折”可以是动作上的气口,可以是矛盾冲突。情节的连贯是保证叙事性舞蹈拥有观赏性的前提。合情合理而简单明了的情节适合在舞蹈中体现,反之需要自圆其说的功力。
(2) 内容的丰富性
舞蹈作品的成功体现在内容美与形式美两方面。内容过于单一的作品看起来十分乏味,延续情节需要丰富的故事内容作为支撑,才使得作品丰满。舞蹈的内容要积极向上并适合舞蹈表述,不具有可舞性或人们没有普遍生活经验的,慎重选择。作品进行时把握切入的角度,站稳立足点,调整内容的丰富性与主题的单一性。
(3)人物的情感性
“对于舞蹈来说,多数人看到的只是它的外在的美,肢体如何轻盈、飘洒,姿态如何多变,但常常丢掉最本质的东西,那就是一切动作动态本发于心,发于人的情感,只有这一点才使得舞蹈长寿,使舞蹈永远鲜活。”[3]人的情感与生俱来,因离而悲,因合而喜,乃人之常情。情感使人物更加真实,更加丰满。一个有丰富而真挚的情感的人物更容易让观众在心理上接受,在情感上共鸣,从而进行审美活动。
(4) 情感的思理性
先说“思”这个字。正能量是现如今比较流行的一个词,在舞蹈中也有类似的表述。舞蹈作品所表现的内容要符合时代精神,表达积极向上的内容,传播正面的感情信息。再谈“理”,表达情感,首先要条理清晰,对于自己要说的话分层次地用舞蹈语汇表达出来。面对情感的洪流,理清思路,理性表达感情,是我们需要做的。
(5)形式的独特性
此时便要谈到舞蹈的形式。“舞蹈作品的形式有内在形式和外在形式之分:内在形式是舞蹈作品精神内容的形象显现,即作品的结构方式、事件的发展方式;外在形式是指使舞蹈作品精神内容成为可具体感知的物质形式,即舞蹈的表现手段——舞蹈语言。”[4]可见形式的美需要两个方面的协调统一。结构与动作是形式的重要组成。在各个门类的艺术中,结构都在扮演重要角色。其他门类的艺术有其特殊的形式,如何有取舍的借鉴,变成我们现在的有技术性的问题。
3.动机发展类创作
如今的学院派大多以技法训练为主要手段,动机发展便是技法练习中的一个支点。这类创作从动作本身出发,抓住一个动机进行发展,反复变化发展主题动机,形式感强。北京市舞蹈比赛获奖剧目《凌空飘》便是此类型的剧目,发展动作的动机应运而生出一个完整的剧目。抓住动作本身的韵律和情感的指引,两人配合默契,把飘这一动机发展完善。
(1) 动作发展性
动机可以是一个情感,可以是一个动作,甚至可以是一个动势。动机是一个起始,一个心动点,一个击中心扉的小动作。把小动作发展成大剧目,动机型的舞蹈作品就是如此做到成功。动机的发展离不开变化。变化是发展的基础,任何事物离开变化便无法发展。动机在变化后发展,发展后变化,从而发展壮大。
(2)形式多样性
对于动机的形式感,外在形式较强是必不可少的。动作语言清晰明了,且精彩纷呈,这是其一大特点。形式感的创造,注重动作表现,道具等形式都可融入其中,作为肢体的延伸。《扇舞丹青》作为动机发展类的典型剧目,把中国民间的扇子和中国特有的气韵生动结合起来,突破扇子的固有用法,形式感极强。
(3)意境深远性
动机发展给动作本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舞者将自身的修为全部融入动作本身,给动作强大的气场,成全了意境营造。《太极印象》、《和韵》等优秀的剧目皆精于此道。
二、非设定性舞蹈类创作
1.即兴舞蹈类创作
即兴则是创作者与演出者合一,面对着灵感,根据已有的信号,即兴起舞。在演出瞬间所散发出的炙热光芒,让在场的人们在那一刻触及了宇宙最古老的冲动与终极的奥秘。那在其过程中就自然无需人去刻意地记忆动作的顺序或变化,同时,人在快速反应、积极创造的过程中也无法做到完整地记忆动作。伟大的现代舞之母,伊莎多拉·邓肯的舞蹈向来没有编排,根据音乐即兴起舞没有任何的束缚。
(1)创造性
“即兴中,除了需要依靠本能反应,同时还需要创造思维的介入,尤其是在限定即兴中。在其过程中,动作的产生是源于一种‘创造,而非一种‘复制,思维的过程更多的是对已有信息的一种解构与重构,而非是一种原本信息的复制与输出。”[5]在即兴舞蹈的过程中主要运用的是创造性思维,追求的是每次即兴都有不同与创新。
(2)即时性
“即时性是即兴舞蹈最显著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点,这也是即兴舞蹈创作区别于其他舞蹈编创的主要原因。即兴舞蹈没有给表演者任何准备或酝酿的时间,他们只能根据心理感受随心而动,自由舞蹈。”[6]此刻的心境只能舞出此刻的感觉,同样的动作,记住再次展现时,很难找到即兴时的心境。即兴的即时性让人们崇拜精神对于肉体的顷刻迸发。
(3)多样性
即兴舞蹈创作需要增强舞者的灵感度与动作的自由度。提高即兴舞蹈创作的灵感度,需要舞者在不断起舞飞扬的实践中培养出来。即兴舞蹈的灵感一方面来源于外在音乐对舞者的思维、艺术素养和能力的刺激。这是因为音乐本身就具有无穷的魅力和感染力,对人的思维、情绪、心情、行为等都能带来重要的影响,从而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这种魅力当作用于一名舞者时,会突出体现在他对舞蹈把握的肢体行为上,他会用舞蹈动作附和着音乐的旋律、节奏,翩翩起舞。不同的演员身上有不同的韵味,且对于事物的看法不同,被触及到感动的点不同,所以对于动作理解也不尽相同。多个演员即兴出的味道不同,多样性就体现出来。
(4)适应性
音乐是听觉艺术,存在于抽象的时空里,由特定时长的旋律、节奏、音调的富有规律性的变化演绎着一篇完整的动人乐章,从而起到拓宽时间、空间的艺术效果。舞者在音乐的刺激下,神经中枢和感官会立刻做出不同程度的反应,从而引起生理和心理的情感体验和特定生活形象的联想,进而把音乐的抽象用舞蹈形象越来越清晰的表达出来,达到即兴而舞的目的。舞者除适应音乐带来的信号外,其他提示性信号,也会给予不一样的刺激。
三、创作的美学特征
1.从“再现”到“表现”
再现情感与表现情感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以接受者的接受度为依进行编创和表达,而后者则以清晰表达自我感受的真实度为目标。再现,更多指设定性舞蹈,是编导在自己的理解之上去表达别人的情感。好坏与否依照编导理解的深浅做决定。表现,更多指非设定性舞蹈,舞蹈的内容更偏向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表达成功与否并不重要,观者只需要体会到情感的宣泄就已足够。
2.从“艺术”到“生活”
在设定性舞蹈中,艺术更多源于生活,表现生活。对于生活中的点滴进行艺术的表达,这不仅是对生活的尊重也是艺术高于生活的良好体现。非设定性舞蹈中,多是人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人体机能动作,如走、跑、跳、蹦、冲、滑走等; 人类自然反应动作,如扭转、弯腰、拉伸、转身以及情绪动作,如颤抖、抖动、蜷缩、耸肩、微笑、屈身等。这些日常生活中的机动性动作对人们而言熟悉得几乎成为下意识的反应,很少有人考虑其结果与功能背后的意义。生活与艺术息息相关,艺术比生活就高在人在创造艺术的过程中的审美体验。
3.从“心智”到“身体”
如尼采所说,必须建立对身体的“信仰”,而这种“信仰”要比精神的“信仰”更为重要,“因为,肉体乃是比陈旧的‘灵魂更令人惊异的思想”。中国早在原始社会中就对于手舞足蹈所产生的神秘感加以崇拜。在非设定性舞蹈中,身体所迸发出的、先于心智的动作,令人讶异非常。这使得舞蹈的身体拥有比心智更加深远的思想。在设定性舞蹈中,人体是最完美的艺术品,心智通过完美的物质载体——人体所展现出的美感,是所有艺术所不能及的。
任何一个舞蹈作品的完成都离不开审美,只有把握其审美规律,了解审美特征,循序渐进,脚踏实地,才能创造出优秀的舞蹈作品。
参考文献:
专著:
[1]隆荫培、徐尔充:《舞蹈知识手册》,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4(2003.3重印)。
[2]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
[3]于平:《风资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4]欧建平:《舞蹈美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
[5]袁禾:《中国舞蹈意象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
[6]袁禾:《中国舞蹈美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
[7]周宪:《美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
[8]吕艺生:《舞蹈美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9。
期刊论文:
[1]史红:新时期舞蹈创作审美刍议,中国艺术院研究院博士论文,2003
[2]程慧慧:论舞蹈审美的三种境界,《艺术百家》,2005年第一期
[3]邹小燕:论舞蹈艺术审美特征,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4]徐进:舞蹈审美创造阐述,《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6月
[5]陈丽竹:即兴舞蹈的言语和呈现,东北师范大学,2007
[6]曾荣、张月:论即兴舞蹈的美学特征,《芒种》,总453期
[7]万刚:舞蹈创作中即兴的作用与编创,《大众文艺》,舞蹈研究,第181页
[8]林琳:情感与艺术的交融——浅谈即兴舞蹈,《中国科教新导刊》2011 NO.05
注释:
①隆荫培,徐尔充著:《舞蹈知识手册》[M],第29页
②吕艺生著:《舞蹈美学》[M],第80页
③吕艺生著:《舞蹈美学》[M],第90页
④隆荫培,徐尔充著《舞蹈知识手册》[M],第21页
⑤林琳著,《情感与艺术的交融——浅谈即兴舞蹈》[J]《中国科教新导刊》2011 NO.05
⑥万刚著,《舞蹈创作中即兴的作用与编创》[J]大众文艺,舞蹈研究,第181页
作者系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舞蹈编导,理论与实践方向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