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致远
摘 要:契诃夫作为伟大的戏剧作家,他的戏剧理论深深影响了20世纪的诸多作家作品。曹禺深受契诃夫现实主义戏剧创作手法的影响,在戏剧的手法、结构和人物等方面力求一种戏剧化和生活化的完美结合。本文选取《樱桃园》和《北京人》两部作品为例,从戏剧的编剧手法、散文化结构和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形象三方面入手,探究契诃夫在创作手法上对曹禺对影响,从而揭示现实主义戏剧创作对以曹禺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戏剧作家现实主义戏剧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现实主义戏剧;创作手法;《北京人》
一、戏剧手法的变革
契诃夫创作的《樱桃园》可以说是在悲剧外衣下包裹着一颗喜剧的“心”。古老而美丽的樱桃园因为女主人柳苞芙的挥霍无度即将面临被拍卖的命运,她却依旧古怪而不切实际,沉醉在往昔的幸福与荣耀中。失去樱桃园对她而言应该是件悲伤的事情,但是她却如释重负般轻松愉快起来,继续去追求她那浪漫到荒唐的巴黎生活。在这一层面上,她又是可笑的喜剧人物。
无独有偶,《北京人》当中,生活在早已不复当年繁盛的曾府里的曾老太爷,一方面极力的想要保住自己在家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另一方面却不得不面对儿女无能、儿媳霸道掌权的局面;一边是自己如视珍宝的刷了十几层漆的棺材将要被卖抵债,十分可怜,另一边是他极其自私的将自己的侄女愫方留在身边照顾终老,无视他人追求幸福的权利。在他的身上,既有悲情的一面,也有自私丑陋的喜剧化展示。
可以说,这两部剧表现的都是曾钟鸣鼎食的旧家族伴随历史洪潮无可奈何地走向腐朽衰亡的过程。从深层而言,作家在暴露这些荒唐可笑的同时,揭露了旧时代的生活已经失去其存在的价值而会被新时代的生活所取代的趋势。
契诃夫在现实主义登上历史舞台之后,适时提出戏剧革新理论,如一场甘霖滋润了整个戏剧界创作。他认为,戏剧创作应按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力图打破“三一律”的刻板规定,不再将传统戏剧观中激烈紧凑的高潮置于主要地位,戏剧人物之间的冲突也不应刻意被强调。《樱桃园》中,每一幕都是以日常的谈话为主,只是围绕拍卖樱桃园这一件事,叙述了前后的一个较为连贯的时间段内发生的事件。在曹禺的戏剧中亦是如此。《北京人》所表现的内容也是围绕着曾家没落的生活展开,既缓慢又紧张,既淡泊又幽深,在细小的点滴琐事当中展现一个封建士大夫家族的衰败。尤其是在第一幕的设置上,两部话剧给读者一种极其相似的即视感,同是由一段主仆对话引出人物悉数登场.这种带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戏剧创作手法,帮助曹禺摆脱了创作前期戏剧过于戏剧化的特点,使戏剧显得更加“平易近人”。
二、戏剧结构的开掘
出于对平淡而又不失深刻的生活化戏剧的追求,契诃夫在戏剧的创作结构上也进行了革新,他将事件情感分散开来进行创作。在《樱桃园》中,虽然情节主要是由人物之间的对话加以推进,但是始终围绕着拍卖樱桃园这一件事开展而来。同样的,在《北京人》当中,发生在这户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族中的事情众多,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很错综复杂,但是都围绕着曾家欠债需卖棺材这一件事而来。这既保证了有一个推进戏剧发展的中心线索,又使戏剧相对松散一些,可以留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故事构建与精神阐释。
散文化的戏剧结构,给读者留下了一种诗意般的审美感受。粉墨登场的人物和相对独立的每一幕戏剧情节,整体在一个特定的戏剧氛围中演绎故事,在相对柔和的叙事过程中表现出了诗意的氛围。无论是《樱桃园》还是《北京人》,剧作家都将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人物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情绪加以表现。在这里,生活如溪水潺潺而流,细腻的心理活动为戏剧增添了朦胧的诗意。
此外,契诃夫也尝试打破原有的时间结构。他将几个事件穿插发生在一段时间内,彼此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共同构成了同一时间段内连贯的戏剧情节,并整体推动了戏剧情节的发展。这种拉长场景之间时间间隔的做法,让幕与幕之间的衔接不再过于紧凑,有利于戏剧故事情节增加张力,可以较之间紧凑的时间段增添更多人物与情节,使戏剧更加丰满。在《北京人》当中,曹禺也选择将时间打散,完全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创作手法。在这样新鲜的尝试中,戏剧本身显得更贴近生活般的自然流畅,非但没有让读者感受到乏味与无聊,相对更加增添了一份亲切之感。
在时间结构上的创新,对戏剧创作而言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在此基础之上,戏剧创作的深度和广度都得以加深,情节得以更加饱满,也让戏剧向生活化迈进了一大步。契诃夫在这一方面的成功尝试,不仅为后世带来了更多优秀的戏剧作品,而且对曹禺产生深远的影响,让我们今日有机会拜读到像《北京人》这样优秀的剧作。
三、戏剧人物的创设
在契诃夫的现代主义戏剧当中,我们再次见到了19世纪产生的“多余人”形象,但与众不同的是,这里的“多余人”在思想上也不够先进,俨然已经是名副其实可笑更可悲的人物了。
柳苞芙和她的哥哥加耶夫都属于旧时代的地主,双双都面临家业破败的局面。与柳苞芙不切实际的空幻想不同,加耶夫更多的是一种行动和精神上的无所事事。他自命清高,认为任何职业都是自己能够胜任的,但是又什么都不愿意做,总是心心念念他的桌球。最后为了生计,他前去一家银行任职,但是并不被大家看好,甚至被断言待不了多长时间。他和柳苞芙从小生活在优渥的家庭条件下,衣食无忧的生活不仅为他们带来了心智上的不成熟,更多的是养成了他们散漫的人生态度,在他们眼中,享乐永远是第一位的。特定的环境已经让他们变成了时代的“寄生虫”,成了属于这个时代彻彻底底的“多余人”。
曹禺在当时的时代中,也捕捉到了中国在那个动乱的年代的一群彷徨无能的知识分子。在契诃夫剧作的影响下,他也将视角聚焦在这群人身上,将他们的生活展示给读者和观众,深度剖析了这种人物形象的复杂性。曾家大宅中的大少爷曾文清,原本应该是一家中的顶梁柱,可是早已过而立之年的他一事无成,只会常年呆在家里抽大烟、养鸽子、赋诗、作画、下棋、喝茶。它不仅懒惰,而且毫无志向。直到自己重抽大烟的事情被老太爷发现才不得不离家出走去谋一份工作。当家里人以为他真的准备重新做人的时候,他自己又灰溜溜地回来。不仅于此,他的性格十分懦弱,无力保护自己心中真正爱着的愫方,反倒连自己都要经常受妻子曾思懿的气。总而言之,他是个既可笑更可悲的孤独、忧郁而又懦弱的旧知识分子。
相较而言,契诃夫的《樱桃园》中,这种“多余人”的形象更多是伴有可笑的言语和举止,并不可恶。可是在曹禺的笔下,《北京人》里的曾文清、江泰虽然同是“多余人”的形象,但是除了可笑,从他们的言行举止当中还带有一种可恶。这一点可以算是曹禺结合时代背景在人物塑造方面进行的有益尝试。
愈是优秀的作品,往往愈是经过长年的积累、观察、思考与孕育,《樱桃园》是这样,《北京人》更是这样。在戏剧手法、结构和人物等方面,契诃夫对曹禺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为曹禺带来了全新的创作视角,走进了现实主义创作的殿堂。但我们更应该注意到,在《北京人》中,在曹禺笔下,契诃夫的影响与中国艺术传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更高层次的艺术创作,曹禺的这种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深入地思考与学习。
参考文献:
[1]李辉凡.契诃夫精选集[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
[2]曹禺.曹禺经典作品选[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3]田本相.曹禺剧作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田本相.曹禺传[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5]基亚.比较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6]汝龙.契诃夫论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7]辛宪锡.曹禺戏剧艺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北方文学·中旬2016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