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河荣
摘 要:郁达夫小说抒情特征以其独特主观抒情著称,开创了我国现代小说的主观抒情先河。本文先从郁达夫小说的抒情特征入手,论述日本“私小说”,西方文学与郁达夫本身的自我气质影响其抒情特征的形成。
关键词:郁达夫;抒情特征;外国文学;形成;小说创作
郁达夫是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先驱者。他于一八九六年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的一个普通家庭,三岁便丧父,他七岁入私塾,九岁便能赋诗。他一生创作了很多著名小说、散文、诗集。他的代表作《沉沦》《薄奠》《故都的秋》《怀鲁迅》《迟桂花》等文学作品,奠定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一、郁达夫小说抒情特征的体现
郁达夫小说抒情特征具有主观抒情特征、感伤的心里抒情、自然流露的抒情结构等特征。
(一)主观抒情是郁达夫小说最基本的抒情特征
郁达夫是一位非常具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学家,在他的小说里有着强烈的主观抒情,大多都有“自叙传”以“我”为第一人称进行叙事。在郁达夫一生中的五十多篇小说中,运用第一人称叙事的,就达四十多篇。从中不难看出主观抒情在郁达夫小说中的重要地位。他主观抒情的特征冲破了中国传统小说里的重理性、重故事曲折结构的模式。在他十八岁那时,跟随兄长到了日本求学,而在日本的这段时间,他写下自己的成名之作《沉沦》。而在《沉沦》中的郁达夫正是青春期,他渴望爱情,他偷看房东女儿洗澡、手淫、在野外偷听一对情侣调情等行为进行描述。这种主观的描述在《沉沦》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春风沉睡的晚上》中,小说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都通过“我”的情绪进行描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人物形象组合在一起,就是作者情感的自叙,小说中的配角成了作者主观情感的体现者;郁达夫通过小说作品对自己感情的暴露,揭露了在外学子的自卑心里,一个来自弱国子民所受到的歧视,同时也揭露封建社会对青年知识分子、广大底层劳动人民的压迫。唤醒了当时年青知识分子,并受到极大欢迎。
(二)历史时刻典型感伤的心里抒情
郁达夫与我们所熟悉的另一位文学巨匠鲁迅一样,都是浙江人,他们都在日本留学过,他们都出生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但他们小说作品的抒情风格有所不同。郁达夫的小说注重情感主观的的描述,他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是怀才不遇、愤世的人,给我们呈现一个感伤、忧郁的“零余者”形象。他的小说作品《沉沦》里,一个在日本留学的学子,没有朋友,与自己兄长的情感又不合,还有祖国贫弱,这些因素使得他感到自卑、忧郁、感伤,从而形成他独具特色的感伤抒情风格;《沉沦》刚出来时,便遭到很多传统小说家的批评,指他的小说不道德。但不管怎么样批评,感伤始终是小说的主调;《青烟》中“我”的忧郁,《采石矶》中黄仲则的“神经过敏”,这些都是作者本人的写照;当时他留学回到祖国后,由于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他成为一个在社会流浪,没有工作,没有经济来源的青年知识分子。从而使得他小说在抒情中带有强烈的感伤。
(三)自然流露的抒情结构
郁达夫小说的结构是根据自己情绪的变化而变化,他不特意去追求传统小说的曲折性、故事性的结构。情节不受到重视,小说呈现“散文化”的特征。而郁达夫小说这种“散文化”特征受到当时传统小说家的批评,但是郁达夫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他曾经说过“小说是作家的自叙传”。他所追求的是小说能够把作家的情感呈现出来;《沉沦》中,郁达夫并没有刻意对其进行结构的安排。他完全根据自己的情绪对事物进行描述,从而形成自然流露、松散的抒情结构,但这些松散的结构并不影响郁达夫在中国现代史上的成就,因为一篇具有创新、独具特色的小说,不应该根据其情节结构而定论。而郁达夫的小说也不是完全不要结构,是小说的结构受到自己情绪的制约,使情绪与结构达到完美合理的结合在一起,给人带来情感上的震撼。
二、郁达夫小说抒情特征的形成原因
日本“私小说”与西方文学,还有郁达夫童年经历与特殊社会环境对其小说抒情特征的影响。
郁达夫与鲁迅、郭沫若一样,都是“五四”文学运动中桶现出来的一代文学巨匠,但是郁达夫的小说作品的创作上有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特征。而这种特色的形成,一方面由外国文学影响的结果,如日本的“私小说”,而日本“私小说”作家佐藤春夫、葛西善藏的作品是郁达夫最喜欢的。还有西方文学的影响,如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卢梭的作品《忏悔录》,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记》对郁达夫小说的抒情特征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是郁达夫本身的自我气质影响的结果。他童年不幸的经历还有特殊的时代使得他变得敏感、忧郁、感伤。这些因素对郁达夫在小说创作观念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日本“私小说”对郁达夫小说抒情特征形成的影响
日本的近代文学中,“私小说”被当时的日本认为文学的最高形式,在日本文学中有着正统地位,是其文学史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私小说”的产生在传承日本古典文学和随笔文学的基础上,也引进当时欧洲浪漫主义思潮。正是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外文学思潮的结合之下产生了“私小说”。二十世纪初,十八岁的郁达夫跟随长兄到日本求学,而当时日本开放的社会环境,使得郁达夫在日本的这段时间,能够接触与阅读大量日本“私小说”。“私”在日文里是“我”的意思,所以又称“自我小说”;“私小说”着力于“自我表现,自我暴露”,它的最大特点是小说里的主人公便是作者本人,而正是“私小说”这种艺术特征深深吸引着郁达夫。郁达夫的成名之作《沉沦》,便是记录着作者本人在日本留学的经历,以大胆的暴露“我”内心世界,“我”的私生活,亲身经历为题材。而《沉沦》创作或多或少都与日本“私小说”的影响有关。
佐藤春夫、葛西善藏、永井荷风、德田秋声、谷崎润一郎等日本“私小说”作家的作品都影响着郁达夫。其中佐藤春夫、葛西善藏的作品是郁达夫最喜欢的。佐藤春夫的“私小说”《田园的忧郁》以其“世界末日”的伤感,影响郁达夫小说《沉沦》的创作,但与佐藤春夫相比,郁达夫在琐事杂感的根源方面,注重社会性。如《沉沦》中郁达夫的伤感是来自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因素还是他是一个来自封建落后的国家而感到自卑、感伤。作者在《沉沦》里多次发出“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1]”。而佐藤春夫《田园的忧郁》则没有郁达夫的那种忧郁、感伤,“他”更侧重于自己心境的变化。《田园的忧郁》里的主人公心情描述较为平淡,“他”写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是通过景物进行描述,如飞蛾、灯、山丘等等。“他”心情随景物的变化而变化,通过特殊的感觉变成自己的内心世界。《田园的忧郁》对郁达夫《沉沦》创作有很大的启发,但同时也有别佐藤春夫的《田园的忧郁》;葛西善藏的“私小说”作品以其“忧郁孤独、贫穷”的题材所受郁达夫喜欢。在郁达夫传记、日记中,我们不难发现他葛西善藏作品的喜爱。他曾经在日记中写道:“看葛西善藏两篇作品,乃是好作品”。通过这些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日本留学期间的郁达夫积极主动接受、吸收日本“私小说”的艺术特征,从而创作出属于自己抒情风格。
(二)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对郁达夫小说抒情特征的影响
浪漫主义文学起源并兴起于欧洲,而受到西方浪漫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开起出现一批浪漫主义文学家,郁达夫就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行者之一。在日本留学的郁达夫,由于当时日本开放的社会环境使得郁达夫得于接触大量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作品。郁达夫曾说道:“在高等学校里住了四年,共计所读的俄、德、英、日、法的小说总共有一千部内外”[2],而这一千部小说当中,大部分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这些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影响着郁达夫小说抒情特征的形成, 《沉沦》中“大胆的自我暴露,浓厚的主观抒情”的表现手法让人为之一振。浪漫主义思潮在无形中参透进了郁达夫的创作之中;浪漫主义有消极与积极之分。积极的浪漫主义是与历史发展趋势一致的理想与感情文学,它对未来充满着希望,并以这种理想批评现实中的丑陋。而消极的浪漫主义是把那种正在或已经失去的生活作为其理想的文学,被历史遗忘的生活便成为其理想的栖居之处,因此消极的浪漫主义文学流露出一种伤感的气息,正是这种伤感的气息被郁达夫所喜欢。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卢梭的文学作品,对郁达夫小说抒情特征的影响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卢梭的作品不管是文学、政治、哲学方面,他始终是对人的研究。他的文学作品于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特别是他的《忏悔录》,被称为开创世界浪漫主义的巨著,对中国现代文学有着深远影响。而郁达夫是受卢梭文学创作手法影响最深的中国文学作家之一,郁达夫的《沉沦》被称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而通过《沉沦》与《忏悔录》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郁达夫对卢梭文学创作手法的欣赏与崇拜。《忏悔录》与《沉沦》分别采用“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但它们都是“自叙传小说”,小说主人公都是作者本人。都是采用“自我暴露”的写作手法,写作目的,也有许多相似的境况。通过卢梭的《忏悔录》与《沉沦》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卢梭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对郁达夫小说抒情特征创作的影响。
在众多的西方文学家的作品中,屠格涅夫的文学作品对郁达夫小说的创作影响是最深的,也是众多外国文学家中,郁达夫最喜欢的一个文学家。郁达夫曾在日记说道:“在许许多多古今大小的作家里面,我觉得最可爱、最熟悉,同他的作品交往最久而不会生厌的,便是屠格涅夫,这在我也许和许多人不同的一种偏嗜,因为我开始读小说,开始写小说,受的完全是这一位相貌柔和,眼睛有点忧郁,绕腮胡长的满满的北国巨人的影响”[3]。屠格涅夫小说《多余人日记》是郁达夫非常喜欢的作品,在他读很多遍后,依然觉得“大作家的作品,像嚼橄榄,愈嚼愈有味”;郁达夫早期发表的《沉沦》《银灰色的死》《南迁》,还有后期发表的《迷羊》《烟影》《莺萝行》等作品中,主人公都是些喷世,对生活不满的“零余者”。而郁达夫小说里的“零余者”就是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屠格涅夫的小说《多余人日记》写一个患重病的末落贵族青年在他死前的二十多天里,回顾自己人生道路,他为自己没能及时的向一个地方官的女儿表白而失去她,感到终生的遗憾。他由此自叹:“我须承认一点,我是这个世上完全多余的人,或者也可以说是完全多余的家伙”。从此以后“多余人”便开始出现在俄国的文学中;郁达夫后来将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记》翻译成《零余者的日记》,于是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被称为“零余者”。“零余者”的形象被郁达夫经过本土化后,注入更多的中国元素,使其获得新的生命意义。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西方文学对郁达夫小说抒情特征形成的重大影响。
(三)童年的生活经历与特殊的社会环境
郁达夫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典型的情绪作家,他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创作,以伤感忧郁为人所瞩目。而其风格的形成受到外国文学影响外,还受到他不幸的童年经历还有特殊的社会环境所影响。郁达夫不幸的童年经历,影响着他人格气质、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发展。童年的郁达夫最突出的特点是“孤独”;郁达夫出生在浙江省富阳满洲弄的一个普通家庭里,他三岁便失去父亲,而他的母亲为了他们三个兄弟,不得不在外面打工赚钱,无暇给童年的郁达夫更多的照顾。他两个哥哥早年便离家,他整天只有面对坐在佛堂上念经的祖母,从而使得他变得内向、孤僻、敏感;心理学家曾经指出,童年失去父爱母爱使艺术家在心里上产生一种非常痛苦的情绪体验,内化到他们心里,形成一个认知反应模式,从而影响艺术家的个性发展及创作活动;郁达夫这种内向、孤僻、敏感的性格,在他小说作品中得到体现,如《迟桂花》中,主人公来到一个非常安静与世无争的小村庄,“下面尽是一些绿玻璃似的翠竹西斜的太阳晒到了这条坞里,一种又清新又寂静的淡绿光,同清水一样,满侵在这附近的空气里流动”,这种世外桃源的境界,透露出作者的心迹。《沉沦》中,郁达夫才华横溢,感情丰富,但是他作为一个来自弱国子民而感到自卑、孤僻,他在日本没有一个朋友,日本人歧视他。《莺萝行》《青烟》《薄奠》中,我被当时的社会环境挤压的困苦与孤独,《微雪的早晨》中,我被当时社会压迫的无奈等等;童年不幸的经历与创伤是郁达夫心中最深的孤独,而这种孤独为他日后不顺的生活埋下了隐患。在日本留学十年,弱国子民让他感到孤独,他常年没有固定居所,与自己朋友长兄关系的疏远,家庭婚姻的破裂,没人理解的心灵等,成为左右他在小说创作上的抒情风格。
郁达夫小说抒情特征的形成,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文体,他扩展了中国小说的创作范围,推动了以“自我表现”为中心的新艺术观的发展,促进了青年人的人性解放与思想启蒙。他小说反对封建,对人基本权利的尊重,唤醒了当时中国无数青年人的心。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第63页.
[2]郁达夫.五六年创作生活的回顾.郁达夫研究资料(上)[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201,204.
[3]郁达夫.屠格涅夫的《罗亭》问世以前[J].文学,1993,1(2):15-17.
北方文学·中旬2016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