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朗 李贺文
摘 要: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在学术界一直处于争议之中,但是在大众读者面前,却显示出极大的吸引力,成为“常销”书目,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笔者根据这种现象进行剖析,并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从接受现象、接收方式和接受思考三个方面展开,简要论述《平凡的世界》在大众的接受下的“常销”现象。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普通大众;接受
1991年,《平凡的世界》以排名第一的高票获得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但是,在学界,对于这部宏大的著作,却褒贬不一,甚至在产生之初受到冷遇,文学史也长时期没有给予其应有的地位,进入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进入21世纪,对路遥的研究才呈现繁荣之势,《平凡的世界》也才更受重视。
就对路遥的整个研究历程而言,梁向阳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惊心动魄的一幕》发表到《人生》产生“轰动”时期,主要集中在对作品的评论;第二阶段是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出版到1991年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时期,评论家们一方面重点关注路遥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丰富与贡献,另一方面研究其创作心理,形成了路遥研究的高潮,出现了一系列有深度的评论文章;第三阶段是路遥逝世至今,是路遥研究的系统化阶段,出现了一些学术专著。①他还认为在内容方面可以分为作品研究和作家研究,并重点讲述了对《平凡的世界》作品的研究。笔者在其基础之上,分析了更多的研究成果,发现前人多从作品和作家自身的特点进行研究,比如现实主义、交叉地带、悲剧意识、苦难意识、农本文化心理、奋斗形象、变革现实等方面,还包括小说中的语言特色,如民俗词汇解读、AABB式词汇研究等,而对于其接受情况,则相对较少,笔者主要分析了孙宏哲的《浅谈<平凡的世界>的创作与接受》、万秀凤的《论路遥<人生>与<平凡的世界>的接受史》以及部分对路遥全部作品的接受研究论文,比较全面的有2009年渤海大学胡冠男的硕士论文《“平凡”“人生”中的遗忘和重塑—路遥接受史研究》、2010年四川师范大学王海军硕士毕业论文《路遥接受史论》等。
笔者一方面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通过分析个人调查所得数据,重点从普通大众对《平凡的世界》的接受进行研究和思考,在这方面,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邵燕君在《<平凡的世界>不平凡 ——“现实主义常销书”生产模式分析》一文中作了很好的探究,但缺乏对“常销”现象本身的思考,笔者接下来将根据个人相对全面的调查结果作进一步思考。
一、接受情况
笔者认为《平凡的世界》的接受情况可以主要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出版初期,由于学界评价不高,出版量较少而导致普通大众难于接受,笔者认为这个时期不具代表性;第二时期主要是指能够有畅通的渠道便于大众接受之后情况,笔者主要讨论第二个时期的情况。
接受情况往往是通过调查数据说明,虽然由于调查对象有限,其数据存在一定的局限,但是,对多个调查数据的综合分析,却能够做到相对充分。对于《平凡的世界》的接受情况,已经做过很多的调查。
《中华读书报》组织了多次“中国读者最喜爱的二十世纪一百部作品”的调查,《平凡的世界》一直名列前茅,在中央电视台进行的“听众最喜爱的小说联播”问卷调查中,《平凡的世界》也位居榜首。在众多关于“读者最喜欢的作品”,“影响最大或销量最大的作品”等的调查之中,《平凡的世界》占据第一的位置就不少于八次。新浪调查从2015年3月25日展开了对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调查——你喜欢《平凡的世界》吗?截止2015年12月25日,有70.1%的参与者表示“喜欢。特别好看,故事和演员都很棒!”。
笔者也于2015年9月至12月在网上发放了801份名为“路遥小说的接受状况及其影视剧改编”的调查问卷,对其中数据进行了整理与分析,有82.52%的人表示看过《平凡的世界》的电视剧或小说,在《平凡的世界》的看法当中,62.32%的读者认为是励志小说,21.38%的读者认为是改革小说,只有少量读者认为是农村小说和爱情小说,读者中有82.4%认为对人们有一定的影响,存在现实的价值和意义,当然也有人认为“篇幅太长,没有耐心”、“情节冗长,读起来繁琐无趣”,不过就整体而言,体现了“读者甚多,评价甚高”的特点。
二、接受方式
文学作品被创作出来后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让大众接受,《平凡的世界》的面世虽经历了一番波折,但是最终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播,普通大众的接受方式也才最终具有多样化。
(一)印刷媒介
1986年夏,刊登过路遥《人生》的《当代》杂志的编辑周昌义到陕西组稿,阅读了路遥手稿之后,认为啰嗦、节奏慢;随后,作家出版社编辑也前来看稿,认为故事老套,也找个理由搪塞,本来信心较足的路遥开始慌张,他意识到现代主义思潮铺天盖地而来,各种文学思潮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下,现实主义作品出版的阻力。在经历一番失落之后,终于有出版社愿意出版,一个是《花城》杂志于1986年11月发表,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于12月出版了第一部,之后1988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又出版了第二部,这两部都只是勉强出版了三千册,第三部是由《黄河》文学杂志社出版,印刷量也比较少,如此一来,《平凡的世界》便很难被大众接受。这是出版之初的情况,但是无论怎样,印刷媒体在小说被创作出来的这几十年都处于基础传播地位,尤其是在小说通过广播剧、影视剧等形式广泛传播之后,印刷作品出现长期畅销的情况,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截止2015年初,《平凡的世界》书籍有包括中国文联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与十月文艺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的11个版本,部分版本是通过“路遥全集”的形式出现的,还包括连1995年1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张春生改编、李志武绘画的连环画。这些印刷作品展现了小说的面貌,对大众的接受有巨大的帮助作用。
(二)广播剧和电视剧
上面已经提到小说发表之初,由于出版量较少,普通大众难以接受,《平凡的世界》被关注的过程相对曲折。1987年春天,路遥访问西德前夕,在电车上遇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长篇联播”编辑叶咏梅,并将《平凡的世界》赠予她,之后叶女士对这部小说评价很高,打算找人演播,终于1988年3月27日中午十二点半,由李野墨演播的《平凡的世界》准时开播,李野墨有磁性的男中音,透着一些深沉、粗犷和豪放,一直到8月2日,长达126集的广播剧才结束。
在20世纪80年代,电视尚未普及,广播成为百姓常用、便捷、低廉的接收外部信息的工具,没有阅读习惯的听众可以借助收听广播的方式得到文学作品的濡染。正是通过先声夺人的广播将路遥劳动成果转播到大众之中,从城市到农村,从厂矿到学校,从机关到军营,大众反应强烈,路遥也因此收到了几千封热情听众的来信,研究路遥的专家梁向阳说:“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测算,《平凡的世界》当年的直接受众达3亿之多。这样,《平凡的世界》乘着广播的翅膀,在中国的天空中飞翔起来了……”②。
1989年,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开始拍摄,鲁文洁、晏唐编剧,潘欣欣导演, 共14集,于1990年在陕西电视台播放,最终获1989年度第十届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长篇连续剧“提名荣誉”。这是在广播剧之后,再一次将《平凡的世界》展现在普通大众面前,王安忆回忆当时的盛况:“那是在1990年的初春,陕西电视台正在播放根据路遥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我们走到哪里都能听见人们在议论《平凡的世界》。每天吃过晚饭,播完新闻,毛阿敏演唱的主题歌响起,这时侯,无论是县委书记、大学教师,还是工人、农民,全都放下手里的事情,坐到电视机前。”③可见,电视剧对普通大众接受影响之大。2015年,由毛卫宁执导,王雷、佟丽娅、袁弘、李小萌、刘威、吕一、尤勇、汪芦云等主演,SMG尚世影业、华视影视等联合出品的改编的同名电视剧热播,收视率从十名左右上升到第二,并获得了多项大奖,又一次将《平凡的世界》推向热议榜,使得大众更加便利地接受。
广播剧、电视剧与小说之间形成了一种连带关系,虽然有一定程度上的改编,但正是因为这两种方式,《平凡的世界》才能够更好地传播。
除了上述方式之外,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普通大众还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平凡的世界》,包括内容简介和小说下载地址等。虽然这是在路遥去世之后才进一步普及,但是对普通大众的接受影响重大。
三、对接受的思考
通过书籍、广播剧、电视剧以及网络等多种方式,《平凡的世界》被普通大众广泛接受,并深受读者喜爱,小说也成为了“常销书”,甚至被放到“经典”行列,这种现象不得不让人思考其中的原因和意义,笔者接下来就从作者作品和读者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作家作品——对文学现实的想象
《平凡的世界》产生在西方思想大肆传入的20世纪80年代,中国作家与评论家大多表现为跟风而行,现实主义似乎越来越不被重视,在这样的语境下,路遥仍然坚持创作,他坦言道:“是因为你的写作干脆不面对文学界,不面对批评界,而直接面对读者。只要读者不遗弃你,就证明你能够存在。其实,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读者永远是真正的上帝。”④由此可见,他具有很强的读者意识,他意识到大众读者对现实主义作品的认可,而对于现代主义作品则需要很长的适应过程,这个过程更主要的是个人素质的提高。于是,在他的这部小说中表现出了诸多让读者共鸣的内容和形式,比如尊重美德的民族审美心理、歌颂爱情的纯洁、人物形象的独立性等方面,契合受众心理,充分显示出“大众化”的倾向。其中最大的特色是小说将“个体意识”从时代中抽离出来,在1975—1985年这个变革的时代,作者表现了个人的奋斗不仅是社会的需要,更是一种个体意识的迸发。这种“抽离”是为了给读者真实感和亲切感。
笔者认为,这反映出路遥对文学现实的想象,他将学界的“冷落”想象成文学界和批评界的抛弃,将其夸大,所以只好来寻求读者的关注,从而产生“读者意识”,所幸的是,作者的这种想象最终得到满足。
然而,大众读者的接受对于小说本身缺乏必要的积极作用。如青年学者杨庆祥认为:“首先,读者在这里是一个不可分析、无法讨论、沉默的群体,……其次,路遥的读者虽然在数量上可能非常庞大,但是,缺少必需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路遥的读者绝大部分是‘一次性读者,而且是流动的、业余的。”⑤庞大的业余性读者群体,只是单方向接受,并没有形成个人比较深刻的思考,在作者生前不能够促进作者创作水平的提高,在如今,往往会表现出一种盲目性,通过“口口相传”的推荐方式,读者群越来越大,其中大众对小说盲目称赞,缺乏其他的声音,这并不是一种健康的接受现象,所以笔者认为,对于作者故意迎合“读者”的创作应该多一些思考,不能盲目,这对作品本身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读者——对现实生活的幻想
笔者通过调查,在801份问卷的《平凡的世界》读者中,有65.76%认为这部小说是励志小说,21.38%表示是改革小说,只有10%认为是爱情小说。对于《平凡的世界》在当下的意义,60%左右的读者认为,“给人以强烈的励志感,使许多底层奋斗的青年看到希望”、“是当下农民的真实写照,呼唤新的城乡关系的出现”以及“给许多面临就业的大学生以精神上的激励和人生启迪”,由此可见,大部分的读者采用的是“励志型读法”⑥。而主要读者群是全日制学生,以及许多职场中的人,还有部分处于中下层生活水平的读者。
根据这些数据的显示,笔者认为,大众读者对《平凡的世界》的接受主要反映出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幻想。无论是学生,还是职场、中下层群体,他们在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向上的生长力,尤其面对生活上的挫折困苦的时候,他们需要一种力量帮助自己渡过难关;他们也希望自己通过奋斗得到应有的回报,自己能够和黑暗的社会现实相斗争;他们渴望社会更加公平,自己享有平等的机会,这样一些心理因素使得他们潜意识中寻求一种幻想满足,而《平凡的世界》恰好满足了这种幻想。
小说中有三条主线,分别以三个人物的言行为线索,他们分别是孙少平、孙少安和田福军,其中孙少平反映的是个人的奋斗历程,孙少安代表的是底层的改革,而田福军则是处在上层的政治的进步,这三个人都具有大众读者心中的高尚品德,他们奋斗、朴实、善良,大众读者乐于接受这些积极的力量。尤其是在生活压力不断增大、官场不断出现腐败分子的现实社会之中,他们更渴望类似于孙少平、孙少安和田福军这样品格的人,读者甚至幻想自己就是他们,而面对孙玉宽和天福堂等人,这些读者又表现出憎恨。
所以,在关于《平凡的世界》大部分的采访中,被采访者都承认《平凡的世界》给与他们强大的积极向上的力量,帮助他们树立“不抛弃、不放弃”的品格,甚至包括一些知名商人,比如潘石屹等推荐这部小说。笔者对此虽然存在些许疑虑(例如一旦读者对一部文学作品形成某种模式化的解读,文学作品的自身的文学性也将受到影响),但是总体而言,这部小说能产生如此大的现实意义,这既是作者之幸,亦是读者之幸。
《平凡的世界》由于普通大众的广泛接受,正逐渐被“经典化”,这部小说的地位正一步步被抬高,与20世纪形成的冷落形成对比。笔者认为,虽然《平凡的世界》存在部分缺陷,但是,它表现出独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理应受到“经典”的待遇,所以,我们不能将其冷落,当然也不能将其过于神话,正视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而对于普通大众对于这部小说的“接受热”现象,更应该多加思考,不能盲目和模式化,应该多角度、理性地看待。
注释:
①梁向阳:《路遥研究述评》,《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3年01期。
②梁向阳:《<平凡的世界>乘着广播的翅膀飞翔》,《中国青年报》(电子报),第A11版,http://epaper.ynet.com/html/2015-03/22/content_122977.htm?div=-1.
③王安忆:《黄土的儿子》,《收藏界》,2012年11期。
④路遥著:《路遥全集:早晨从中午开始》,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年5月版,12页。
⑤程光炜、杨庆祥编:《重读路遥》,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版,50—51页。
⑥同上,79页。
参考文献:
[1]路遥著.平凡的世界(全三部)[M].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年9月版.
[2]路遥著.路遥全集:早晨从中午开始[M].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年5月版.
[3]李建军、邢小利编选.路遥评论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
[4]厚夫著.路遥传[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1月版.
[5]程光炜、杨庆祥编.重读路遥[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版.
[6]石天强著.断裂地带的精神流亡——路遥的文学实践及其文化意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版.
[7]梁向阳.路遥研究述评[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3(01).
[8]王安忆.黄土的儿子[J].收藏界,2012(11).
[9]孙宏哲.浅谈《平凡的世界》的创作与接受[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
[10]万秀凤.论路遥《人生》与《平凡的世界》的接受史[J].山花,2009(22).
[11]胡冠男.“平凡”“人生”中的遗忘和重塑—路遥接受史研究[D].渤海大学,2009.
[12]王海军.路遥接受史论[D].四川师范大学,2010.
[13]詹歆睿.论大众传媒对路遥小说的传播[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14]李萍,王盈.接受美学视域下路遥小说的艺术魅力[J].榆林学院学报,2015(03).
[15]邵燕君.《平凡的世界》不平凡 ——“现实主义常销书”生产模式分析[J].小说批评,2003(01).
[16]邵燕君.《<平凡的世界>契合今天的受众心理》,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wx/wx_hdht/201504/t20150402_1573577.shtml.
[17]梁向阳.《<平凡的世界>乘着广播的翅膀飞翔》,《中国青年报》(电子报),第A11版,http://epaper.ynet.com/html/2015-03/22/content_122977.htm?div=-1.
北方文学·中旬2016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