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与创业研究报告

2015-12-22 13:32:24钱一分王平平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4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

钱一分 王平平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取决于基础素质、专业素质(专业知识与技能)、创新与发展能力三要素,通过对衢职院医学院2011~2014届1272名毕业生就业与创业状况的调查分析,提出高职院校就业与创业教育的不足和改进思路,以及医学类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设置、教改思路与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与创业;就业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263-04

自1999年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急剧增长,2010年应届毕业生比2000年增加了5倍,2011年达到660万,“十二五”期间年平均超过700万。同时,随着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升级不断推进,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和本科以上的大学毕业生相比较,高职学生就业现状更为严峻。据教育部《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02-2012)》的数据,2011年高职在校生占全国高校在校生总量的46%,招生人数占当年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的48%,均占了将近一半,高职生的就业状况对社会影响很大。[1]因此,有必要全面掌握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中国人民大学曾湘泉教授在2009年时就提出一个观点: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就业岗位的缺乏,而在于就业能力的缺乏,高校需要加倍重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本课题组对国内外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进行了梳理,并以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药品经营与管理、助产、护理3个专业的毕业生为对象进行了多项调查,掌握了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学院目前在就业与创业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高职院校构建就业及创业教育新体系的一般性思路,并就医学类专业提出了具体的就业导向的专业设置和教学改革新思路。

一、就业与创业能力的内涵分析

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多种多样,没有统一的定论。国际劳工组织认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并保持工作、在工作中取得进步以及应付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英国的就业能力研究专家Lee Harvey认为,就业能力即个人潜能,一般表现为学生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英国学者Peter则提出了可雇佣性构成的USEM理论。可雇佣性由学科理解力、技能、自我效能感及元认知能力组成。澳大利亚教育研究委员会认为,就业能力不单单指专业能力,还指有助于个人有效地、成功地开展工作的综合能力。

澳大利亚教育科学训练部于2002年发布《未来所需的就业能力》白皮书,提出了一个统一的就业能力框架定义,主要包括13项个人品质和8种就业能力。其中个人品质包括忠诚、奉献、诚信、热诚、可靠性、自我表现、常识、自尊、幽默感、平衡工作与家庭生活的态度、应对压力的能力、激励性以及适应性等,就业能力包括理解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规划与组织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技术能力等。[2]

我国学者对于“就业能力”的内涵有不同于国外的理解。刘清亮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应该包括分析判断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工作态度3个方面,包涵16项能力素质。其中分析判断能力包括分析能力、市场敏感度、创造力、明确的目的性、学习能力和结构化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包括领导力、沟通影响力、团队合作能力及客户服务能力;工作态度包括开拓能力、正直诚信的品质、职业化的行为、高效的工作能力、计划与自我管理能力、充满工作激情等。崔影慧则将就业能力归纳为4个层次的内容:人格品质、知识、技能、应聘能力。[3]

综合前人研究的成果,笔者认为,就业能力是指获得就业机会、保持就业岗位、拓展职业发展空间的能力,它是知识、技能和态度三者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包括三个要素:基础素质、专业素质(专业知识与技能)、创新与发展能力。基础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基础知识、一般能力和个性心理素质等,其中身体素质指毕业生是否具备充沛的体力和精力,一般能力和个性心理素质有很多,关键的是有较强的思维能力、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求职应聘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健全的人格和自我意识、自主性与责任感、较强的挫折承受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等。创新与发展能力是指创新精神、实践经验、组织管理能力、创业能力等。

根据以上分析,显然,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培养不单单是开几节课进行职业规划、就业与创业指导这么简单,还必须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的教育活动之中。现在各高校提倡“创业教育”,这是一个新的教育概念,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教育目的是让学生成长为创业者,使他们“愿创”、“敢创”、“会创”,这是就业能力教育基础上的深化。

二、医学院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就业创业能力分析

通过院学生处、班主任、相关专业毕业生QQ群、同学会等渠道掌握衢州职院毕业生联系方式后,发送调查问卷,对2011~2014届的药品经营与管理、助产、护理3个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多项调查。回收有效问卷份数分别为:2011届,药管22、助产16、护理76;2012届,药管53、助产52、护理255;2013届,药管49、助产51、护理256;2014届,药管85、助产89、护理268。合计1272人。

通过数据分析可知,2012~2014届毕业生比2011届毕业生的离校就业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专业对口率也有所提高,其中2012届助产专业在二乙以上医院工作比例高达92.4%,2014届护理专业在三甲以上医院工作有105人,这说明医学院毕业生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就业竞争力也越来越强。创业率方面,2011届药管专业高于全省所有高校、高职院校的平均水平,而助产、护理专业几乎没有自主创业的学生,这同专业属性也有关系。

我们对医院、连锁药房等单位进行了访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看法如下表所示。

从表中可知,医学院毕业生的专业素质还是不错的,基础素质离用人单位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浙江省教科院对2011届衢州职院毕业生进行了一次网上调查,也显示出综合素质是最欠缺的。大部分毕业生普遍认同求职时单位最看重的因素是“综合素质、综合能力”、“所学专业及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社会实践和实习兼职情况”,而“岗位相关资格及证书”、“性格和特长”、“外语、计算机水平”等也被少部分毕业生列为求职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由此可见,毕业生的一些软性条件对于求职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生源、户籍、年龄、外貌等硬性条件影响并不大。[4]

三、高职院校就业与创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改进思路

(一)重硬件建设,轻软件配套

很多高职院校硬件设施比较强,但软件设施相对比较弱。花了一大笔经费招聘教职人员,但招来的大多是刚毕业不久的研究生,年龄与知识结构不合理,大量缺少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人才。衢州职院医学院通过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培养了大批“双师型”教师,并通过与医院合作办学的“工学结合”形式开展专业教育,保证了毕业生的专业素质。

(二)重专业素质,轻基础素质

一些学校比较重视专业知识的培养,却不够重视综合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认为只要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就可以了,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知识的培养,殊不知一名优秀的专业人才必定是德才兼备的综合性人才。人文知识素养不高,综合能力较差,已经成为许多高职毕业生的通病。一些用人单位反映,部分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抗挫折能力较差。

学校改善基础素质教育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增加人文方面的选修课,多组织一些校园文艺活动,鼓励学生多办社团,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以锻炼自己的社会能力。

(三)重专业理论教育,轻实践动手能力培养

很多高职院校比较重视专业理论的教育,不够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表现为实践课较少,实习培训机会不多,很多实训课也是走走形式,实际效果不好,很多学生毕业后甚至不会实践操作或者操作不熟练。有些企业有这样的感受:一些高职生招进企业后,搞研究搞设计不行,搞现场操作又不会,这让企业很为难,以至于许多企业宁愿招收技校生也不愿招收高职生。

高职院校必须改革专业设置,通过以就业为导向来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以企事业单位的要求来制定人才培养方向,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教育”是一种好的培养模式,学生毕业后能缩短磨合期,有利于快速融入企业文化,更加胜任工作岗位。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护理专业近几年通过设立“衢医班”、“柯医班”等来进行定向培养,毕业生能很好地胜任相关医院的护理工作岗位,学院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声誉。

(四)对就业与创业教育重视不够

很多高职院校对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就业与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就业实习基地的建设重视不够。就业教育多数还只是简单的岗前培训、就业指导、应聘技巧以及了解职业技能等,而这是远远不够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将就业能力培养目标细化到每一学期的课程大纲中,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在培养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行就业能力的渗透。就业能力的培养要取得实效还必须配套有效的评估方法,让评估与课程考试相结合,使评估结果作为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高职院校应该明确就业教育培养目标,构建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新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构建从课程设置开始,到教材编写、考试考核方式都与实际就业密切相关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2)构建校内实训、岗位实训、勤工俭学、顶岗实习等多个环节的社会实践体系;(3)构建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业技能大赛、发明创造大赛、素质拓展训练、成功企业家创业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就业能力培养体系;(4)构建以就业心理辅导、创业心理专题培训、励志类选修课为主要内容的创业心理教育体系。

四、医学类专业就业导向的专业设置、教改思路与建议

(一)注重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

近些年来,各地发生的医患纠纷不断增多,这种现象的产生固然同目前不合理的医疗制度有关,但在很大程度上也跟现在的医务人员人文素质的下降有直接关系。现在各个医院的医生、设备配置都比以前提升不少,在硬件上也较为类似,但各医院的医疗质量却相差较大,其实这同医护人员的人文精神有关。医学院校的学生大多侧重于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了人文知识的消化,这种重物质、轻思想的精神导向学生逐步变得功利和世俗,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技术只是为了有一个好饭碗,而忘记了医学治病救人的本质,部分医学生并没有在学科学习的同时塑造自身完整的人格。[5]我们的调研结果显示医院等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最欠缺的素质就是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因此,医学类高职院校首先必须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明确人文素质教育要作为重点课程。

(二)鼓励学生获取“多证书”

推行“多证书”,即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取得学历的同时考取职业技术等级或职业资格两种证书的制度,学生毕业后,职业适应性更好,这也是高职学生就业的最大优势之一。

衢州职院医学院2012~2014届药管、护理、助产专业毕业生中取得“医药购销员证”、“护士”、“育婴师”资格证的比例达到98%以上,这是获得较高就业率以及较好工作岗位就业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三)持续推进以培养就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

衢州职院医学院自2010年开展“工学结合”教改以来,在许多专业和课程中创新教学模式,比如在妇产科护理教学中,实行早期接触临床的“工学结合、一贯式”(实训—见习—实习)模式,根据护士职业资格标准,构筑学校里建“病房”、病房里设“课堂”的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新型教学体系,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优化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教学成绩与技能成绩,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门人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大增,也获得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参考文献:

[1]张威.大学生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探究[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46-50.

[2]徐中意.澳大利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报告的经验与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10,(6):155-158.

[3]刘清亮.大学生就业与就业能力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04):80-81.

[4]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调查报告(2011届)[R].2012-20-21.

[5]王心旺.医学生的医德修养与人文视角下的素质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0,(03):59-60.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功能及运行机制研究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11:48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09:41
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如何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9:15:26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16:26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5:20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05:08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9:13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9:02:26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8:21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