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苏群 张虹
摘要:总结现有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提出一种多学科交叉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知识平台、培养方式、特色教育及创业辅导等方面展开阐述,主要包括:综合运用多学科交叉,分工合作,构建多种教学资源,为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知识保障;以“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四结合方式,深入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成立跨学科团队,组成多学科导师组,针对共性的问题开展讲座,着力培养学生实现创新成果的能力;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与产业园区合作,通过实训项目和创业孵化辅导,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证明,该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效果显著。
关键词:多学科交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129-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工科院校如何结合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实现创新成果价值能力的人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国内诸多学者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陈骏[1]着力探索了通识教育与个性化人才培养相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卢巧玲[2]就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过程中,如何建立校内协同创新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秦向东等[3]以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为核心,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及实践的基础上,并行引入科研实践及素质培养环节,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及其他素质。李如涛[4]以国际化教育作为切入点,通过更新国际化教育理念、完善培养过程、规范制度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等手段,深入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金保华等[5,6]人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发达国家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总结了其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基本特征与相关经验。马连湘等[7-9]人探讨了工科专业“产学研”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林晓等[10,11]人阐述了创新竞赛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在关联,提出基于创新竞赛的人才培养模式。刘男等[12]人着重探讨了基于科研项目及学生科技实践的创新人才方法。张而耕等人从高校学生住宿分配、教学方法、教学计划及教材资料、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和创新型的师资队伍五个方面探索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问题。
以上研究关注的重点是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多学科交叉关注不足,另外,在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应用实践层面研究不够充分。针对这些问题,近五年,淮阴工学院教学研究课题组围绕“多学科交叉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探索和教育实践,取得了一系列丰富的成果,总结了一些值得交流推广的经验。
一、综合运用多学科交叉,为创新性人才培养构建包含多种介质的知识平台
结合创新性人才培养要求,课题组综合运用多学科交叉,大力推行包含多种介质的知识平台建设。课题组积极参与教材建设,主编了包括“十二五”规划教材在内的共三本教材,同时,针对数字化学习对课程资源提出的要求,由课题组设计艺术学院教师负责界面和多媒体设计,由课题组计算机工程学院教师负责软件开发,由课题组各学院教师负责本学院相关课程的教学设计。通过多学科交叉,大量运用基于网络的交互多媒体技术,完成了机械原理、Pro/E基础设计、色彩构成、装饰图案、计算机通信网、软件工程等网络课程建设和信号与系统网络精品课程的建设,参与了企业形象设计教学资源的建设。
以Pro/E基础设计课程为例,课题组针对课程软件操作性强的特点,采用实例视频演示,将课程相关知识点融入到形象、生动的实例中;根据双语教学需要,采用微软Text To Speech(TTS)文本到语音技术,实现英语朗读功能,提高学生的外语听说能力;通过Ms Agent技术实现了导学动画角色,具有鲜明的人性化特点;采用Flash脚本编程,模拟Pro/E操作仿真环境,制作了交互式测试练习。通过多学科交叉开发的该课件,获得第十一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教工科组优秀奖、江苏省高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二等奖。该课件已用于机械工程学院OpenWindows学生科技小组的辅导,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Pro/E操作能力。OpenWindows科技小组成员在近三年的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中,共获得全国二等奖二项,江苏省赛区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和三等奖三项的好成绩。
二、以“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创新性人才培养实践
课题组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三项、省级科研项目六项以及市级科研项目十余项,通过成立OpenWindows学生科研小组、创·2012设计工作室等,课题组教师带领学生积极梳理结题的科研课题,将其整理成教学案例,并应用于科研小组培训,切实做到科研反哺教育。
积极吸引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走访了十多家企业进行调研,参加了多次学术交流活动,以“科技创新项目”、“不同层次竞赛活动”为抓手,通过深入、持久地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积极指导、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及省级机器人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三维CAD竞赛、艺术设计大赛等活动,取得省级以上奖励20余项的优异成绩。学生在压力感应式踏步产品设计、气动内摆门数字化设计、拆装式栅栏设计等多个企业课题开发中拓展了创新思维,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依托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组建跨学科团队,以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着力培养学生实现创新成果的能力
课题组以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为基础,以创新训练计划为支撑,以创新机制和激励机制为导向,构建了分层次、多元化的创新设计体系。课题组指导学生成立跨学科团队,申报了12项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获批9项,其中省级项目6项。结合项目研究任务,指导学生搜集、查询资料,进行调研;组成多学科导师组,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由不同专业的教师负责解答,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单个导师指导的方式;针对一些共性的问题,如专利申请、论文写作等,通过讲座等方式集中辅导多个团队成员,培养了学生实现创新成果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会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和评价,优化设计方案,进行系统设计,最终形成设计作品、软件、论文或专利等创新成果。近几年,课题组共发表论文54篇,其中学生第一作者论文8篇,学生参与的论文29篇,EI收录论文20篇,指导学生申请发明专利3项,学生为第一完成人的实用新型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6项。
四、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与产业园区合作,通过实训项目和创业孵化辅导,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淮阴工学院2014年获批国家大学科技园,这是苏北第二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该大学科技园以淮安科教园为主题功能区,依托淮阴工学院等本地高校及落户淮安的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型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促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大学科技园内高校教师、校友创办的企业合作,利用共建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积极支持学生参加创业课程学习和创业项目辅导,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还能解决部分企业的用人需求。由于国家大学科技园毗邻淮安软件园,依托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积极争取大学生的创业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淮阴工学院正在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该制度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
参考文献:
[1]陈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提升教学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15,(01):4-6,19.
[2]卢巧玲.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协同创新研究[J].大学教育,2015,(02):1-3.
[3]秦向东,赵艳,杨姝.多轨并行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J].广州化工,2015,(05):212-214.
[4]李如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价值取向与路径选择——基于国际化教育的视角[J].教育教学论坛,2015,(03):1-2.
[5]金保华,刘禹含.发达国家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J].教学研究,2015,(01):87-92.
[6]高伟,刘鑫渝,官建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4,(04):37-45.
[7]马连湘,陈克正,张淑华,等.工科专业产学研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山东高等教育,2015,(03):2,36-41.
[8]韩晓燕,邓冰,李轶佳.产教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才智,2013,(32):127.
[9]顾翠花,王懿祥,齐锋,丁丽霞,汤孟平,陈永刚.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的途径[J].高等农业教育,2013,(11):63-65.
[10]林晓.基于创新竞赛的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江苏高教,2015,(02):132-134.
[11]戚爽.以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为依托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4,(11):78-79.
[12]刘男,李智敏.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团队培养问题探讨[J].才智,2015,(06):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