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潇 湘
晁错:“谋国不谋身”的西汉文臣
文∕潇 湘
在人才辈出、英雄辈出的西汉王朝里,有这样一个人——他辅佐了文、景两代皇帝,且深受文、景两帝的器重和宠信;他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为大汉王朝经济发展与政权巩固立下汗马功劳。然他却因提出《削藩策》而被冤死。他就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晁错。
晁错出生于汉高祖七年(前200年),颍川(今河南禹县)人,年少时师从张恢学习法家思想。晁错是比贾谊稍后较重要的汉初政论散文家。他的文章立论深刻,逻辑严密,说服力强;文风朴素无华,但质实恳切,被后世称为“疏直激切,尽所欲言”。汉文帝时期,因能文任太常掌故。可以说,这是晁错一生仕途的开始,但更加准确地说,这应该是他开始命运之旅的机缘之地。
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古代的典籍失传,很多典籍流散在民间,传人一代一代地没有了。以至于到汉文帝时,偌大的天下,真正懂得经典之作《尚书》的仅剩下一位“济南伏生”。然当汉文帝派人找到这位“故秦博士”时,得知他已经九十多岁,根本无法再被征召入朝了。无奈之下,汉文帝只好令太常寺选派一位有才之士亲自到这位老先生家中去学习《尚书》。
人生的发展,永远离不开机遇巧合的支持。晁错受太常派遣,奉命去济南跟随伏生学习《尚书》,接受儒家思想。就是这次偶然的学习,着实让晁错受益匪浅,不仅使他今后奇货可居,更使他由简单的只治一经之说的学者,成功蜕变为—名学贯儒法的绝世奇才,他像一颗璀璨的明星,迅速照亮了西汉文坛的天空。因此,他很快受到了文帝的赏识,先后被任命为太子舍人(太子的伴读)、太子门大夫(掌管远近表牒,协调内外),太子家令(太子家的总管)。
晁错的仕途之路简直是一马平川。一次次智慧与才能的精彩亮相,使他更加自信,而文帝及太子刘启的器重与宠信,更是给他创造了澎湃激情的绝好舞台。在这肥沃的政治土壤里,他有着太多的思想要表达、太多的理想要实现——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对仕途的渴望,更主要的是一种大志向、大自信的表现,一种急切着要济世利民的热情以及一种伟大人生的自我实现。
文帝十一年(公元前169年),匈奴骑兵侵犯陇西地区,连续多年困扰汉朝统治者的匈奴问题再次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这时,晁错的《言兵事疏》放在了汉文帝面前,满腹经纶的他对比分析了汉、匈两国的形势和实力后,总结历史上用兵的经验,提出联合少数民族共同对付匈奴的抗匈政策,并提议用“以一击十之术”,“兴数十万众,以诛数万之匈奴”。文帝对《言兵事疏》很赞赏,赐给晁错诏书,以示嘉奖。但将兵之事岂是这样简单?文帝虽然赞许,却并未打算付诸实施。
于是,晁错接着又向文帝上了《守边劝农疏》和《募民实塞疏》,提出用移民实边的办法来代替轮番戍边的办法,在当时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创新的建议。
晁错首先总结了秦朝戍边政策的历史教训。那时,从远地戍边士兵不服水土,运粮困难,病死不少;加上秦法严酷,误期要判死罪,终于激起陈胜起义,秦朝灭亡。他又分析匈奴军时来时去、经常骚扰的特点,汉军轮番戍边的办法无法对付,缺点很明显。因此,他提出了移民实边的新政策,其要点是:一、招募内地百姓到边塞地区,长期安家落户,先由政府供给衣食、住房、耕作器具,规划耕地,直到能够自给为止;二、按军事组织编制移民,并实行军事训练,平时耕种,战时出击;三、建筑防御工事,高筑城墙,深挖壕沟,并设滚木、蒺藜。这些措施,切实可行,足以巩固边防。同时,晁错又在《论贵粟疏》中建议,全国百姓向边塞输纳粮食,以换取一定爵位或用以赎罪,这叫纳粟授爵。对晁错提出的移民实边、寓兵于农的政策,文帝立即付诸实施。这个政策不仅在当时起到防御匈奴的作用,而且开了历代屯田政策的先河,对后世影响很大。汉武帝时赵充国实行军屯,三国时曹操的屯田政策,都是晁错移民实边政策的继承和发展。
公元前165年,文帝令大臣们推举贤良、方正、文学之士。晁错在太子家令任内被推举为贤良。文帝亲自出题,就“明于国家大体”等重要问题,提出征询(这叫“策问”)。当时参加对策的一百多人中,以晁错的回答为最好。
晁错的《举贤良对策》成了西汉一篇著名的政论文。被鲁迅先生誉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晁错的对策深得文帝的嘉许,因此,文帝就把晁错由太子家令提升为掌管议论政事的中大夫。此后,晁错上书的次数更多了,其中不少建议被文帝采纳。
公元前157年,文帝去世,景帝继位。晁错的政治生涯迎来了又一个春天。晁错一夜之间,就从八百石的“中大夫”越级升迁为二千石的“内史”。在文帝晚年没有被接受的那些建议,现在也全部开始着手实施。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为巩固大汉王朝的千秋大业,晁错上书《削藩策》。
事实上,对于诸侯国尾大不掉的危害,在晁错之前,英年早逝的贾谊就曾向汉文帝提醒过,并且他还建议“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但以受到文帝及文武大臣的反对而作罢。故而,晁错的《削藩策》一出,几乎所有的大臣都一致反对。但晁错却斩钉截铁地说:“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既然迟早要反,为何不提前先下手为强,消除隐患?难道非要等到他们真的造反叛乱,才开始遏制?这份高瞻远瞩,不得不让汉景帝对晁错钦佩有加。尽管朝臣多不赞成,但最后汉景帝还是决定了实施晁错的建议。
正如晁错的“削亦反”,朝廷的削藩令一下,诸侯国便一片哗然。公元前154年正月,吴、楚两国率先打出“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叛乱。同月,赵王、胶西王、胶东王、济南王和淄川王也纷纷起兵,组成七国联军,向京城杀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吴楚七国之乱”。至此,不仅是晁错的个人命运,连整个大汉王朝的命运也受到了考验。
面对来势汹汹的叛军,汉景帝和朝中大臣惊慌失措、方寸大乱。此时,袁盎急忙向汉景帝说:“吴楚叛乱,其实是有办法应付的。吴王铸钱煮盐不假,但他招募的却是一些无赖子弟或亡命之徒,根本不能成什么气候。他们之所以贸然造反,只是因为晁错擅自削藩危害了他们的利益。现在只要杀了晁错,归还各诸侯的土地,他们就会退兵了。”汉景帝犹豫了起来,但想着步步进逼的叛军,沉默了许久后说:“假如真如你所说,为了天下,我不会偏爱某一个人的。”十几天后,丞相陶青、廷尉张欧和中尉陈嘉联名弹劾晁错,指责他“亡臣子礼,大逆无道”,当“腰斩”。汉景帝日:“可”。就这样忠心耿耿为汉家操劳的晁错结束了一生。
其实,众人皆知,即使杀了晁错,吴楚七国也是不会退兵的。那么,为什么还要杀晁错呢?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描述晁错时都用了四个字“峭、直、刻、深”——严厉、刚直、苛刻、心狠。晁错为国深谋远虑,奋不顾身,与周围大臣关系并不融洽,丞相申屠嘉、外戚窦婴、大臣袁盎等都与晁错有隔阂甚至怨仇。也许正因为晁错不懂得处理人际关系,才最终导致了他悲惨的结局。
晁错之死是冤枉的,后人大都将他的死和当时另一位大思想家贾谊的英年早逝,并称为“西汉时期最悲剧的政治事件”。
不过,晁错虽被枉杀了,但晁错为之奋斗的事业还要继续下去。景帝在平息吴楚七国叛乱之后,趁机在政治上作了一番改革。他下令诸侯王不得继续治理封国,由皇帝给他们派去官吏;他又改革诸侯国的官制,改丞相为相,裁去御史大夫等大部官吏;这就使诸侯王失去了政治权力,仅得租税而已。这样一来,中央的权力大大加强,而诸侯王的力量就大大地削弱了。
晁错不是完人,他的缺点很明显,但在那个时代,他确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明代李贽曾说:“晁错可以说他不善谋身,不可说他不善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