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促进产业发展的机理分析

2015-12-22 09:21江苏大学财经学院
中国商论 2015年10期
关键词:标准化效率标准

江苏大学财经学院 王 婷

标准化促进产业发展的机理分析

江苏大学财经学院 王 婷

本文着重从需求、供给和市场效率这些经典经济学角度分析标准化对产业发展产生促进作用的原因,并重点关注技术这一重要的生产要素,以期市场参与者能够树立正确的标准意识,把握其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进而促进产业发展,提升社会福利。

消费者偏好 分工 质量 生产成本 技术

1 引言

“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这是我国《标准化工作指南》中“标准”的定义。世界贸易组织的定义更详细,“由公认机构批准的,非强制性的,为了通用或反复使用的目的,为产品或相关生产方法提供规则、指南或特性的文件。标准也可以包括或专门规定用于产品、加工或生产方法的术语、符号、包装标准或标签要求。”在内容构成上,一套完善的标准监管体系由市场准入、技术法规和标准、合格评定程序三个相互衔接与配套的环节组成。可见,过去人们将标准看作一把标尺来衡量产品规格质量是否达标的理解已经过时了,标准含有更丰富的内容。

更具体地说,将标准化与其他各种措施尤其是技术创新结合起来,能够在需求和消费者偏好,生产和成本,市场和市场结构等产业发展的关键决定因素上发挥巨大的影响。从企业角度讲,标准是提高企业管理绩效的重要手段;从行业角度讲,标准是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竞争的行业自我管理,也是政府进行行业发展监管导向的重要举措;从一般均衡的角度讲,标准可以提升产业对相关价格的话语权,提升其在多种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可以说,标准是宏观经济调控、中观产业发展和微观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对产业发展水平的衡量主要从产业规模和产业效率这两方面进行。可以将标准的主要作用归类如下(图1)。

图1 标准的主要作用归类

由于本文着重研究的是标准化的作用路径,尽管图1各要素之间还有其他作用关系,本文不予做详细描述。下面,本文将结合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新产业组织理论的经典内容,分析标准对某一特定产业的发展产生多方面影响的机理,关注点主要在需求和消费者偏好,生产和成本,市场和市场结构以及最终对社会福利的影响这几方面。

2 引导需求和影响消费者偏好,提高产业规模

消费者偏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受科学技术发展、人类文化发展等影响而发生改变。具体原因表现为产品性能本身的改变和自发形成或受国际环境影响的社会理念的变迁。当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产品质量、安全和卫生等各项指标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产品生产所造成的资源和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关注,对动物基本福利和工人职业安全健康也越来越重视,再加上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合理引导,致使消费者对这些方面的偏好明显增强。这些偏好又引致了质量标准、环境标准、职业安全健康标准等诸多标准认证的产生。

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为例,它建立的是以全面质量控制和预防为主的新理念,一改过去的“符合性”要求,其“质量由顾客认定”。迎合消费者偏好才能开拓和扩大市场,这迫使企业对其生产工艺和产品作出相应改变,继而能对更大范围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影响。即标准的制定须遵循市场化原则,也就是迎合市场需求。

更重要的是,一种新标准的引进有时可以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产生影响。这是因为很多消费者的偏好是含糊的或者是不清晰的,而通过生产者的深入分析、适时引导,以及新标准的及时肯定,非常有利于规模化的市场偏好的形成。尤其是在高技术产品中,企业既要借助于已有的标准成果来开发新产品,又要靠新的配套标准来开拓市场,形成消费者需求。即标准可以创造需求。

最后,由于自愿性标准的极大发展,不同企业产品遵循的标准不同,这就构成了产品的异质性,消费者就可能对这些不同达标产品形成不一样的意愿价格,继而形成不同的需求。即标准以及需求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套的、多样的。这些不同的需求对企业的生存、定位及发展至关重要,善于捕捉这

些需求,是企业的生存之本。即企业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标准的竞争。

3 优化生产,促进创新,提高产业效率

由于企业是标准化贯彻实施的主体,也是产业发展的微观行为主体,故标准化对企业的供给行为的影响将作为本文分析的重点。企业的生产主要涉及要素的可获得性及获得成本,原料和人员的相应组织方式即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此外,标准化对生产和成本的影响将结合技术一起分析。这是考虑到技术是稀缺性资源,通常是产业发展的支柱,对生产的影响涉及方方面面,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且技术与标准又相互驱动促进。

3.1 标准化促进技术进步,带动技术外溢

首先,技术标准本身就体现了大量的科技知识,任何人都可以从中获得非专利标准中所含的信息和知识,它有助于科技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传播,而标准跟踪的目的之一也在于此。而广泛的技术交流合作有利于本国企业的技术进步。尤其在高新技术领域中,在确定技术体制、促进技术融合、稳定技术成果方面,标准化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次,标准化过程本身有助于协调不同生产环节科技进步的速度,有助于采用供应商的技术创新,从而使技术进步在不同生产环节的传播快速实现。最后,标准化内容和标准化方法即标准化的形式,有简化、统一化、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及模块化,这些有利于缩短新产品的研制周期、节省研究费用,还可降低研究风险,有助于科技创新的实现。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标准化已贯穿于新产品的研究、设计、开发、应用和产业化的全过程,大大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即使是含有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也要求专利持有人在授权许可时采取公正、合理、无歧视原则,这能在最低限度上保障技术交流和公平竞争,促进技术贸易。

人们逐渐意识到,仅仅通过技术专利化而获得垄断利润这一企业策略所带来的影响是非常短暂和浅薄的,而将专利化的技术进行标准化,所带来的利益更巨大,影响则更深远。所以,有可能被标准采用的技术,其拥有者都尽力将其标准化,从而促进技术外溢,提高生产效率。更重要的是,企业在参与标准化工作的过程中,会推动自身利益的实现,如将对自己来说更成熟的技术进行标准化来形成竞争优势,将自己拥有的专利技术进行标准化实现丰厚的经济回报。这些都会促使企业自愿投入到研发活动中,加强与其他企业的合作,产生更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形成持续的科技研发动力。

3.2 标准化促进质量改善,形成品牌优势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安全卫生等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而标准在市场贸易中起着保证产品质量的首要任务。产品(包括工程或服务)的质量特性包括功能参数、可信性、安全性、环境适应性等多项指标,标准定量地给出了衡量产品质量特性的各项要求以及相应的考核或评价方法。产品质量体现了产品在使用时能成功地满足用户需要的程度,它是产品差别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构成企业垄断势力或者叫价能力的基础。产品质量也体现了产品的资源利用效率。以上两方面会对整个产业的效率和地位产生重大影响。

另外,标准与质量的符合程度也是一个不断循环、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受到世界各国企业的普遍重视和认同。为提高市场占用率,我国企业大力实施的品牌战略,也需要标准化与技术创新的助推,因为任何品牌都需要上乘的质量作保证,且要成为百年老店,也要时刻紧跟顾客需求,注重技术创新和生产管理流程的灵活性,这是当下众多管理标准精髓的体现。

3.3 标准化促进生产成本降低,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业竞争力

标准限制了多种不同规格和不同质量水平的产品的生产,但扩大了标准产品的生产数量,有利于企业的生产实现规模经济。而零部件的标准化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零部件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重复劳动,简化管理,大大降低人工成本。同时,新标准中含有的新技术和企业为贯标活动而引进的新设备,也会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此外,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的引进,有助于改善管理绩效,带来材料人工等资源的节约,提高生产效率,形成企业的成本优势,最终提高了产业整体的资源利用效率。

3.4 标准化促进专业化分工,改变供需链构成

分工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分工,由于精力更集中,带动了效率的提高,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分工的实质是劳动者之间的协作,其结果是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彼此联系、相互依赖,而标准就是这种彼此联系、相互依赖的纽带,既为各环节的顺利衔接提供了指导,也为劳动成果的衡量提供了准绳。标准化对社会化大生产分工的影响体现在以下方面:工作标准有助于减少人员操作过程中出错的可能,保障技术标准的贯彻实施,提高工人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管理标准有利于企业内部构建责任明确,运行顺畅的部门层级,进而促进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和产权结构的优化,激活企业生产创新的活力;技术标准则直接对企业的产品及效率产生影响,会对企业之间的衔接合作及全球贸易的供需链构成产生影响。

一个企业乃至行业原本因要素禀赋、市场需求、行业环境及政府支持等而具有的竞争优势,很可能因一项新的技术标准或法规的颁布而消失,继而对整个产业供需链产生影响。应该注意的是,技术标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不一定是壁垒。技术的发展、新标准的颁布让行业分工更专业化,企业乃至行业可以更专注于具有比较优势的环节,进行分叉升级跨

越式发展的机会就更多,从而影响国家在全球供应链的优劣势变化。而发展中国家可以主动利用标准化这一工具,优化产业链构成,形成国家竞争优势。

4 促进市场交易,改善竞争策略,提高整体市场效率,促进产业发展

广义上,所有产权发生转移和交换的关系都可以成为市场。标准化对整体市场的影响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4.1 降低交易成本,缓解信息不对称,规范市场竞争

消费者在交易之前,无法了解和评价产品的公认质量,但若产品符合相关标准,则可正确识别产品所达到的技术要求,缓解交易双方信息的不对称,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由于减少了消费者采购货物前用于评价产品所需用的精力和时间,简化了合同条款,当出现贸易纠纷时,仲裁也以技术标准为依据,也相对中立、合理,这大大降低了采购商的交易成本。在国际贸易领域,标准化的作用就更大了。通过对国际贸易单证和程序、术语、通信代码、运输的标准化,极大地提高了全球贸易的效率。

交易成本的降低、贸易效率的提高还可进一步促使原先在企业内部实现的服务等外包,使专业化的分工带来更大的效率提升。

4.2 推动企业战略合作,改善竞争策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标准化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市场竞争,进而也改变了诸多领域的游戏规则。由于技术的迅速发展、消费市场需求的多变性、标准的网络外部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今,企业的单打独斗行为已然不再适合竞争的需求,诸多形式的企业联盟应声而起,以求加大对技术的开发以及联盟标准的推广,增强企业竞争力。因为企业间合作和竞争的内容、方式和激烈程度发生了相应变化,这就带来了企业发展目标及博弈策略的改变,最终带来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4.3 降低贸易保护主义行为

在国际标准的制定方面,遵循透明度的原则和协商一致的过程,采用经成员国共同同意的国际标准。尽管其在标准的表决程序上很多采用半数同意的简单多数制,尽管存在着以《TBT协定》和《SPS协定》为挡箭牌的贸易保护主义,只要发展中国家积极地参与到标准的制定中,积极参与相应贯标活动,灵活地运用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防治和减少各国以保护主义为目的的贸易壁垒。

5 提升社会福利

国际标准化组织进行标准立项验证和复审的价值评价体系都包含以下两条,一是对国际贸易发展和产业发展的贡献;二是对国民经济、健康、安全和环境包含的贡献。这两条集中反映了标准对各国社会福利影响的主要内容。

首先,鉴于市场的信息毕竟不完全、不对称,强制标准和自愿标准的制定及更新,改变了市场上鱼龙混杂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消费者对品牌的依赖,提升消费者福利。另外,更合理细致多样化的产品标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产品的差异性,促进产品价格的多样化即浮动能力,会大大改善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增加生产者及消费者的福利。

同时,标准化带来的贸易量的增加以及生产要素利用效率的提高,不仅仅是对单个产业发展的促进,更是对整个社会福利水平的提升。纯粹为了造成国外企业的进入壁垒,保护本国工业的标准引进措施,很可能会造成贸易流量和本国福利的减少,还可能导致他国采取报复性措施,长远来看,不一定会有利于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不是合理的标准化活动。不过,如果标准对消费者知情度、安全感,以及健康、环保等的提升有明显作用,则即使存在一时的贸易方向和流量大小的变化,居民福利还是提升的。

6 结语

当然,在具体时间、具体环境当中,标准化有可能因引进新设备,采用新专利,新增认证检验费用等,造成企业成本的上升,加上专利技术标准贯彻实施所需耗费的时间成本,这些均会造成企业的进入壁垒。另外,如果标准制定的发展方向不对,就有可能阻碍技术进步。从另一角度讲,标准是政府人为设置的进入壁垒,不论其设置的初衷为何,应尽可能地降低沉没成本,该不该订立标准,由谁订立标准,订立怎样水平的标准,都应尽可能地合理化。标准化是一个系统活动,其效应的发挥与各个标准的价值及系统整体的结构有关,它不是个体标准效应的简单加总。通过对标准的及时更新,确保其具有相对合理的结构框架,这更有利于产业规模的扩张和效率的提升,同时也更有利于社会福利的提升。

[1] 施用海.标准化与国际贸易[M].中国商务出版社,2009.

[2] 上海市标准化研究院.标准化实用教程[M].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3] 卫志民.20世纪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与最新前沿[J].国外社会科学,2002(05).

[4] 胡晓鹏.模块化整合标准化:产业模块化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09).

[5] 崔卫杰.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市场开拓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国际贸易,2010(10).

[6] 孙怀远,廖跃华,杨丽英.论标准化对我国制药装备产业发展的意义[J].科技与管理,2011(03).

[7] 赵树宽,余海晴,姜红.技术标准、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2(09).

[8] 孙春伟,金珊,赵桂华,袁雪.食品安全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及其规制[J].安徽农业科学,2013(01).

F

A

2096-0298(2015)04(a)-134-03

猜你喜欢
标准化效率标准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标准化简述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
以标准化引领科技创新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
跟踪导练(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