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高中学生在语言与语用的世界里自由穿行

2015-12-21 21:50陈雁
课外语文·下 2015年11期
关键词:有效性语言

陈雁

【摘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必须围绕语言和语用之间的内在关系展开,落实到诵读和表达活动上,切实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学科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语言;语用;学科性;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高中语文教育理当给学生更大的自由,但现实情况却如此尴尬,他们仍然被牢牢地困在语文老师霸权之中。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到底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至今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如果不能解决这个根本性问题,就不可能进行真正的语文教育。

语文课堂活动离不开两个关键性的学科因素,即语言和语用。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具有多重功能。语用是研究语言运用的分支,是一种表达形式和技能。脱离语言承载的信息而单纯地讲究语用,必然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异常枯燥,毫无生气。这种方式实施于课堂,则极不人道:只追求语言内容却忽略了语用,必然使表达无序、低效,影响信息的传递。“语言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的一部分。由于语言承担着传递信息和传承文化的交际工具、思维工具的职能,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将文化阐释同语言本体教学有机结合,以便收到更好的学习与教学效果。”可见,在语言的环境里习得语用技能是语文课堂教学不二选择。

例如成语教学。成语考试在理念高考中占有一席之地,这关涉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但是,如果我们不能从语言环境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归类,单纯地试图借助大量的资料做临时性的应考性训练,那么,这样的学习势必低效、枯燥。

2015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第一大题“语言文字运用”第一小题考查了“宵衣旰食”与“废寝忘食”“徘徊”与“踟蹰”“积淀”与“积聚”的区别。很显然,与其靠撒网式积累这些词语,占据大量的学习时空,倒不如在平时的学习中,有意识地注意合理积累,化整为零,消化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

从语用的角度引导——运用联想法积累,即联想同义词、反义词,连成一串,进而区别它们的异同点。这是技法的提炼和引导。

从语言的角度引导——运用举例法,即举出具体的例子,使学生体会这些词语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运用造句法,即引导学生创设使用这些词语的语言情境,在实践中体会其运用。这是语言内容的创生,是语用的具体实施。

这两个角度是交互、共生共存的。

以上所举出的三对词语分别是近义词,它们有细微的差别,如“宵衣旰食”与“废寝忘食”,都有勤奋之意,但前者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多用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后者则没有这样的限制,所使用的范围宽广。具体该怎么使用,那就要视具体的语言场而定。带领学生从语言到语用、从语用到语言地穿梭往来,这些词语就会在有趣的语言场里流动了,语用的技能也就积累起来。

从语言里提炼语用之道,将语用之道用于语言的表达,二者的对流交融必然促进语文教学的实质性进步,使语文教育不会偏离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语文课堂活动必然离不开文本阅读,文本的阅读同样也离不开语言和语用这两个关键因素。为此,我们再有必要深入研究一下“语用”概念。

语用,简单地理解即语言的使用。“语用,顾名思义就是使用语言来实现一个具体的语用目的。就是说,语用目的在先,语言使用在后。”这就说明语用受语言的支配,语言包含着表达的目的、内容;语用是用来表达语言的形式、载体,之于语句,则形成句法,之于段落,则形成段法,之于篇章,则形成文章之法。

可见,教学意义层面上的文本阅读,就是训练学生如何运用语用技法分析作者如何表达的过程,这是语文课的最主要的任务。2015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阅读部分,选择了王安忆的《比邻而居》一文,第一个题目是:

1.文章三四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请简要分析。

2.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五段中“孱弱”的含意。

3.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4.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

题目一考查材料的使用,即作者为什么要写“草药味”,这是从材料的选择上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题目二考查具体词语的含义,即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词语,从词义、感情色彩、语体风格、适用情境等方面衡量;题目三考查怎样叙述,这里考查的是线索设置,即如何将事件或事件发生的过程、细节有序地串联起来;题目四考查作品主题的表达艺术,即为什么要这样表达,作者试图想向读者传达什么。

有了这样的阅读视角,就能主动地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进而深刻地理解作品。阅读的本身是要领悟作者表达了什么,于阅读者而言有什么借鉴或启发,如果不能明白作者怎样表达,也就不可能更深刻地领悟要表达的内容。也就是说,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最好明白作者写了什么、为什么而写、用什么方式写,即穿行于语言和语用之间。

从语文学习规律看,将语言和语用联系起来最为省事也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诵读。诵读本身的含义就是吟诵品读之意,是一种自读、自悟的自觉行为。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感能力,自觉诵读最适合学生阅读经典文本,尤其是教材中的文本。在诵读中,学生必将综合运用语用知识,利用丰富的语言积累,实现对新文本的感知、理解、质疑、评判等活动。

另外,就是表达。边诵读边体验、边感悟边表达,就会将语言和语用融会贯通,不断地产生阅读生成,提高阅读品味,丰富阅读所得。

总之,无论采取怎样的策略,高中语文课堂活动应该在语言和语用之间留连忘返,设法营造出融通语用、语言的教学情境,从而切实保障提高语文教学的学科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郭先春.李侠.语言中的文化基因及其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语文建设,2015(1).

[2]侯国金.语法化和语用化的认知—语用和语用—翻译考察[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5).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有效性语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如何提高高中数学作业有效性
多向度交往对语言磨蚀的补正之道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论语言的“得体”
阅读教学有效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