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及其达成要求

2015-12-21 09:27
当代教育科学 2015年24期
关键词:预设课程标准教学活动

●张 涛

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及其达成要求

●张 涛

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终点,它存于教学活动的始终。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目标设计是否合理。教学目标的预设涉及多方面的因素,需要综合分析学科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的生活世界等因素,方能准确确定。教学目标预设中的活动达成意识和教学活动中的目标意识及其行为要求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目标;达成意识;目标意识;行为要求

所有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一堂课的成功或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目标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活动开展是否契合目标要求。教学目标该如何预设?它需要教师具有何种意识?教学行为中有哪些要求呢?

一、教学目标:教学的起点和终点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主体预先确定的,通过具体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围绕教学目标,泰勒在课程与教学原理论述中用四个问题进行了说明: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怎样知道我们已经达到了目标?分析上述四个问题,可以发现教学目标是贯穿于这四个问题的主线。

(一)作为教学起点,教学目标关切着教师向学生教什么的问题,也即“我们要到哪里去”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备课活动中需要第一个被写下的,它的确定与否直接影响着泰勒所说其他三个问题的解决,关切到整个教学活动有序进行。否则,“我们要到哪里去”都不明确,还何谈“怎样才能达到那里”以及“怎样知道已经到了那里”呢?

(二)作为教学过程,教学目标影响着教师怎样教的问题,也即“怎样才能达到那里”

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看似自由,但其背后有着教学目标不可违抗的旨意和规约。为何要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而不设计别的活动,其中起着制约作用的是教学目标。倘若没有教学目标的导引,教学活动便成为无的放矢的“自由”活动。这样的活动表面看似热闹,学生参与度较高,其实,活动结果有效性较低。

(三)作为教学终点,教学目标关系着教学结果的评价,也即“怎样知道已经达到了那里”

根本地讲,一节课成效如何要参照预设的教学目标反观教学结果如何,也即回到教学活动的“原点”——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关乎教学内容、方式和活动的设计。否则,无涉教学目标的课堂评价只能是隔着靴子挠痒,根本就无法“知道已经到了那里”。其实怎样“知道已经达到了那里”关键还是要看来时的路向,也即被教师第一个写下的教学目标。

二、课堂教学目标的准确预设

教学目标关乎着课堂活动的成效,因此,科学、全面、准确预设教学目标就显得异常重要,但教学目标的预设涉及多方面的因素,需要综合分析学科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的生活世界等因素,方能准确确定。

(一)详细了解国家制定的学科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的政策性文件。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教学是落实课程标准、达成学科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和基本环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应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制定及其教学活动设计都要以国家课程标准为纲目。但是课程标准仅概括地描述了学科单元目标及其活动内容、实施建议,它与具体课时教学目标、内容、实施建议还具有一段距离。这就需要教师对课程标准深入分析,在其指导下,细化每一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内容、实施建议。这也是课改所倡导的发挥师生创造性、为教师充分赋权的内容之一。

(二)深入分析教材内容

教材不是普通读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课程标准和学生认知特点,专门研制的文本。我国近代教育家陆费逵在《中华书局宣言书》谈及教材的重要性时曾说:“国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1]教学是以教材为依托开展的相关活动。教材本身是知识的载体,依据教材设计知识目标及其活动相对直接,也较为容易。比较而言,蕴含在教材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以及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挖掘和呈现就相对复杂和隐蔽,二者需要教师发挥创造性,准确、有深度地解读教材,同时,也要防止或纠正偏离教材主旨的随意解读。

如一次听评课活动中,一中学教师在介绍课文《王几何》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时做了如下说明:“本单元包括5篇文章,分别为《我的老师》、《再塑生命》、《我的早年生活》、《王几何》、《〈论语〉十二章》,我把它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别预设为回忆师情、感念师恩、树立目标、体察身边的人和事、修身做人。《王几何》这篇课文本身包含有作者对老师的敬佩和赞美之情,本文在教学中没有预设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原因在于前面所学两篇文章重点设计了该目标,因此,这篇课文就没有预设该目标,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文章的学习,体察身边的人或事,掌握各种描写手法在表现人物性格上的作用。”

通过该教师对课文《王几何》教学目标设计的说明可见,教材的分析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意义重大。它不仅仅是对课文做独立分析,还要分析它在学科单元、教材整体中的地位及其关系,统筹确定单元教学目标指导下的课时教学目标,使各课时教学目标之间成为一种互补性存在,避免重复预设或预设遗漏。这种整体观视域下对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体现了教师对整个教材内容的驾驭能力以及对课时教学目标的整合、优化能力。

(三)考虑学生的生活世界

教学目标最终指向学生的变化,这是衡量教学预期目标是否实现最为重要的标准。因此,教学目标设计要最大程度地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但是,当前教学目标设计多有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忽视。教师虽是从三维目标进行设计教学任务和活动,但多是从外在于学生内心世界入手,是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2]。

如在九年级数学《概率初步》的复习课活动中,一教师为达成“掌握用列举法、频率法计算概率”的预设教学目标,采用了习题练习的形式,巩固学生对概率的理解及应用,其中一道练习题的设计如下所示:

有2、2、3、6四张质地相同的数字卡片,将卡片洗匀后,背面朝上放置在桌面上。

①求随机抽取一张卡片,恰好得到数字2的概率;②小贝和小晶想用以上四张卡片做游戏,游戏规则为:从这4张数字卡片中随机抽取一张卡片,记下数字放回,洗匀后再抽一张。将抽取的第一张、第二张卡片上的数字分别作为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若组成的两位数不超过32,则小贝胜,反之小晶胜。你认为这个游戏公平吗?请用列表法或画树状图法说明理由,若认为不公平,请你修改规则,使游戏变得公平。

在教学中,该题目是以课堂练习题的形式向学生呈现的。试想,如果把习题练习设计成课堂游戏活动,把其中的小贝和小晶换成学生甲、学生乙,让学生通过实际游戏活动的参与、体验,感受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自觉认识到该游戏规则的不公平之处,进而引导学生调整规则,以此巩固学生对概率的理解及应用,那么课堂教学效果要优于前者。其原因在于这种教学活动把数学教学融入了生活,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教学目标的自觉达成。

(四)精细化加工预设教学目标

经过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分析之后,教师对课时教学目标的预设雏形已现,且有了不同的目标维度。但这种预设的教学目标还多显粗放,需去粗求精、去伪存真的精细化加工,方可凝练出全面、准确、可实现的教学目标。如何精细化加工,这里可以借助魏宏聚教授设计的《课堂教学设计意图简表》(如表1)帮助教师精炼自己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

表1 课堂教学设计意图简表

教师通过该简表的填写,不仅再次梳理自己初步预设的教学目标是否全面、合理、准确,还能引导教师思考教学目标制定是否有可落实的具体活动,避免教学目标实际达成过程中的虚设或落空。

三、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要求

人的所有活动都是意识与行为统一性的存在。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主体预先确定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可以测度的教学结果。[3]从这一角度看,它既是意识形态的存在,又是行为存在。这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预设及其达成的教学活动中要养成两种意识:教学目标预设时的达成意识和教学活动中的目标意识。

(一)教学目标预设时的达成意识

教学目标的达成意识是指教师在预设教学目标时,不仅要预设具体的教学任务,而且要考虑实现任务的具体教学活动。对于教师而言,树立和增强教学目标的达成意识,既是衡量教学活动设计是否适切的首要指标,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保证。没有明确达成意识的教学目标,目标与活动是分离的,教学目标中唯有目标,不见目标实现的相关活动,从而导致预设的教学目标成为一种摆设,最终落空。这反映了教师教学目标预设中活动达成意识的缺失。如在初中八年级数学下册《提公因式法》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预设陈述如下:

图1

显然,从教学目标叙写形式上看,该教学目标只预设了教学活动的任务,没有预设实现任务的相关活动。这折射出教师在预设教学目标时,缺失目标达成意识,以至于在目标叙写结构中没有目标达成的相关活动,从而有可能导致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被落空。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增强教学目标预设时的活动达成意识,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呢?这一意识的培养涉及到教学目标的正确叙写问题。它要求在教学目标叙写的结构上采用“活动+任务”表述方式,以凸显出要实现何种教学结果以及如何实现该结果。美国著名课程专家马杰(Robert Mager)曾提出教学目标表述要包括三个要素,即:行为、条件和标准。[4]加涅和布里格斯在其教学目标表述五成分法也提到,教学表述要有情景、习得性动词、对象、行为动词、工具成分组成。无论是行为要素还是情景成分均应为教学目标预设中的教学活动。

按照教学目标叙写结构的“活动+任务”表述要求,图一中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应该如下图所示。

分析以上教学目标的两种叙写方式,可以明显看出第二种教学目标的叙写不仅有教学活动,还有活动要达到的结果。显然,这种教学目标的预设包含有较强的达成意识,它直接呈现了为实现结果所要采用的途径与方法,影响着教师相关教学活动的设计,从而避免了教学目标虚设现象的发生。

图2

(二)教学活动中的目标意识

教学活动中的目标意识是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用预设的教学目标关照教学行为,确保教学行为是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以防教学行为偏离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该意识不仅能防止无效课堂行为的发生,也能精炼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达成高效课堂。

如九年级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的教学活动,这首诗是戴望舒于1942年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面对国破家亡,诗人的内心充溢着切肤的沦亡之痛,写出了浸透血泪的现实篇章。根据诗意,一教师把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设计为“通过品读诗歌,把握诗歌主题,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为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导入了本地抗日英雄张占魁击溃日寇铃木旅团的周口战役教学活动片段。该战役结果是击毁敌人汽艇60艘,击毙敌人1000余名,日军指挥官铃木因战败剖腹自杀,国军士兵无一伤亡,张占魁及其他将士也因战果辉煌,获得晋升。教师在导入该教学片段时,声情并茂,为抗日取得胜利的喜悦之情隐约可见。其实,这一教学活动主题不适合该诗的创作基调,也偏离了预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一定程度上,这反映了教师教学活动中目标意识的缺失。

注释:

文章中所涉及的教学案例是本人在研究学校课堂中直接采集的课堂教学材料。

[1]陆费逵.中华书局宣言书[N].申报.1912年2月23日.转引自:吴小鸥.现代性:清末民初教科书的启蒙诉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4).

[2]闫艳.课堂教学目标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82.

[3]李如密.教学目标与目标教学[J].中国教育学刊,1997,(5).

[4]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405.

(责任编辑:刘君玲)

张 涛/周口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教育理论及基础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预设课程标准教学活动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对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的探讨
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探讨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