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旺舟,杨 俊
(湖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阵地,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及其劳动讲解不够,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资本主义本质和未来发展趋势的理解,削弱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吸引力,也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因而加强这方面的讲解尤为必要。安德烈·高兹是法国激进的政论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高兹的劳动观是其总体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认识当今资本主义劳动的形式和地位有着重要启示,将其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和幸福观,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关于劳动的内容主要分布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程中,主要涉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商品学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高兹的劳动观深入揭示了劳动的本质、当代资本主义劳动的现状与未来劳动的解放等内容,对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劳动内容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劳动的内涵。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第四章关于商品经济中指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力量的一种客体化。人类劳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形态中进行的,大致经历了原始共同劳动、奴隶强制劳动、封建依附劳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劳动。工人阶级靠出卖劳动力为生,除此之外一无所有。工人阶级缺乏生产资料,具有天然的革命性、批判性和否定性,这种否定性与一个全新社会整体的实际能力同一。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劳动既是价值的来源,也是人的本质的反映。劳动是实现人的创造性和生命价值的根本途径,也是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总之,劳动是人的创造性的源泉和自我实现的手段。这个论述揭示了劳动的社会属性和人的主体性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为我们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支撑。人要掌控劳动,成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就必须成为自由自觉的人。但在当前劳动异化的现实下,人的主体性并未得到彰显。
在继承马克思的劳动观基础上,高兹主张劳动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中介,实行劳动闲暇的统一,要求人们在劳动中寻求快乐和满足,注重提高生活质量,保证生态理性、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的内在统一。既用民主法治保证人类理性的自觉,正确认识自然的作用,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这就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关于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关系的认识。高兹还认为劳动形态正在由物质劳动转向非物质劳动,“随着知识日益成为主要的生产力,物质劳动逐渐降为产品生产过程的边缘或成为简单的产品外部包装”[1],物质劳动在数量上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但越来越成为生产过程的次要环节,“价值创造的核心是非物质劳动”[1]。非物质劳动激发了劳动者的创造热情,是劳动者自主性的反映。非物质劳动实现了劳动与闲暇的统一,成为人的本质需求,成为人的生命意义确证和价值彰显的源泉。高兹关于非物质劳动的观点深化了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是在资本主义工业化早期,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劳动的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生产性劳动虽然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非生产劳动(服务型劳动)也在创造价值,非物质劳动的价值在提升。
第二,劳动的异化。马克思从批判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出发,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他在《论犹太人问题》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论著中,揭示了劳动异化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及其基础上形成的政治统治。私有制与相应的经济权力和政治权力的结合使劳动异化,变成否定自身的社会活动;使劳动创造的东西变成异己的、与人对立的东西。马克思认为,一方面,劳动的异化与人的主体意识的裂变密切相关,意识愈向前发展,对象化和客观化愈是强烈与迅速,主体也就愈是异化为不受自身支配的客体。如同劳动的异化,本来是人类的需要和本质的体现,现在却成为人类的累赘和负担,同时愈来愈使人远离社会本质,将其变成个人发家致富的手段。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对环境和劳动阶级是噩耗。资本主义受资本逻辑支配,以无限的资本增值和利润为目的,不会顾及工人等广大劳动群众的身心健康,在雇佣劳动的机制下,只会导致劳动的异化、人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劳动与人的兴趣爱好没有丝毫关系,劳动只是人谋生的手段。人不可能告别劳动,异化劳动也是人类劳动史的一个必然环节,为实现劳动解放提供重要的参照系和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本性以及资本家对工人等劳苦大众的剥削,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这决定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二是,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这实际上揭示了劳动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的异化表现在:其一,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分离。即生产者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不属于生产者,而且日益成为压迫和奴役生产者的对象。占据主导地位的不是人反而是物,财富代表着最高的地位和权力。自然成为与人相对立的东西,人仅仅具有动物属性和本能。其二,劳动者与劳动活动的分离。劳动本来是人为了追求某种目标,依靠自身的条件而进行的自觉和自愿的活动,这种活动让人感到快乐和满足。但异化劳动使劳动的性质发生了质变,使得劳动成为外在的一种强制力量。劳动活动不再属于劳动者本人,而完全属于资本家。资本家为了资本的增值和利润最大化必须剥夺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让劳动者变成生产资本和利润的工具,让劳动者丧失人性,成为资本家的奴隶。其三,劳动者与劳动对象的分离。随着资本主义的强制加深,劳动者丧失了对其劳动工具和自身的支配权,被纳入到资本主义的总体生产体系中,导致丧失人的根本属性的劳动者作为个人与类发生分离和对立。劳动者成为一种异化的生命,他们的肉体及其技能都被异化,丧失了作为人的类本质。然而只有类的意识才真正是人类特有的意识,所以异化劳动既损害了个人,也损害了人类。在这个条件下,人被剥夺了与自然界的合理联系,不能理解和掌控自己的劳动对象,异化劳动剥夺了劳动对象,也就是剥夺了人作为类的生活。异化劳动也就将人从类变成非类,类异化导致的结果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就是残酷的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以及残酷的战争。
在马克思异化劳动观的基础上,高兹认为,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导致劳动异化,并且将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与技术联系起来。他说,“正是工厂的技术,把某种技术分工强加于人,而这种技术分工又转而需要某种类型的服从、等级制和专制主义。这样,技术就成为一切东西的母体和最终根源”“对自然的全面统治不可避免地会招致用统治技术实行对人的统治”[2]他认为,资本主义的技术发展带来了人的主体性地位的丧失。资本主义的技术发展提高了自动化程度,产生了大量的失业者,使劳动者丧失了劳动的机会,成为社会的边缘人。他反对“技术中性”论,认为科学技术已被纳入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运行规则中,成为资本主义实施统治的工具,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化使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容易被资本渗透,扩大了资本主义的统治空间。要改变工人及其劳动异化的现实就需要彻底改变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属性,否则资本主义的技术仍然会承担着资本主义统治的职能。
高兹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管理制度遵循经济理性的原则,以追求利润为最大目的,不会顾及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阻碍了劳动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工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产是被动的和无奈的。“当前的重点在于反对劳动的性质、内容、必然性和各种模式,以便使自己从劳动中解放出来。”[3]问题不像马克思所预期的那样,由工人阶级掌握权力,而是必须获得能够完全拒绝“劳动者”这个角色的自由。
高兹提出,劳动的异化使劳动丧失创造性,使人失去主体性,也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他认为,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理性产生的后果,也预示着劳动从人与自然之间的中介变成了反生态的帮凶,劳动的异化导致劳动与生态严重对立。资本主义对劳动阶级是噩耗,只有将劳动变成人的本质需求,才能使每个人的想象力与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
第三,劳动的解放。马克思有丰富的劳动解放思想,主要观点为:劳动的解放需要从劳动者、劳动时间和社会生产方式三方面着手,要减少必要劳动时间,增加自由劳动时间,要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劳动的社会化,实现劳动者对劳动成果的公平占有;劳动是人的本质需求和目的,是自由自觉的,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获得幸福和解放。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第八章第三节中讲到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中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是其重要内容,讲授时可与高兹的劳动解放思想结合起来。高兹思考了发生于工业社会和工业经济中的变化的意义,以及处于这些变化中劳动的作用的意义。他提出,未来的社会将是以消除雇佣劳动和自主活动为特色的,要实现劳动解放就要实现工人对自由时间的支配。在资本主义社会,金钱是对工人阶级遭受剥削的补偿,比他们的生活更重要。高兹认为要摆脱劳动异化就必须使工人有自己的生活时间,使他们真正体会到工作并不是生活的中心和全部。因此,他认为应该树立“工作伦理”,其内涵为:“每个人工作越多,生活就会过得越好;工作少或不工作的人是反社会的,不应成为社会的成员;人们因辛勤工作而获得成就,失败者因懒惰而受到谴责”[4]。
高兹认为在自由空间中,人的追求不仅仅是单纯的劳动和完全的消费。人要实现幸福首先要使劳动成为目的和自主性的行为,即让人们在劳动中寻求个人的自由发展。劳动应是劳动者自己组织的,是对自我确定的目的自由追求的实现。高兹提出目前以工资为目的的劳动遮蔽了劳动的创造性,无法彰显人的主体性,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因而要废除这种劳动形式。高兹还进一步将实现自主性活动与超越经济理性联系起来,认为马克思早已指出了经济理性的危害,一是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金钱关系,二是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成工具关系,使劳动者失去人性。经济理性强调计算、效率至上和越多越好,而越多越好并不能带给人幸福,高兹强调“更少地生产,更好地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摆脱经济理性控制,使劳动本身成为一种自主性的行为。
高兹指出,劳动的解放意味着人从对物的依赖关系中解放出来,实现了从单向度的人向全面自由发展的人的转变,彰显了人的自我价值。实现劳动解放的社会就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生态社会主义),在这种社会,一切按照生态理性来运行,人与自然、社会实现了和谐,劳动成为实现人的自由和维护社会和谐的必备条件,其中每个人的自由将成为一切人的自由的条件,而不是他人自由的障碍。
高兹的劳动观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能够帮助大学生进一步理解全球化条件下劳动的变化,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主要表现在:
第一,今天资本主义的危机不仅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内在结构矛盾,也是由于其资本逻辑导致劳动异化、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这些问题和危机需要重构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让异化劳动成为生态劳动,成为沟通人与自然之间的桥梁。劳动的解放预示着自然的解放和人的解放,将人从日益严重的异化中解放出来。
第二,使人们重新认识到劳动的本质和价值。劳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实现人的目标的根本途径和手段。不能把快乐和幸福建立在异化劳动和异化消费之上,应该建立在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之上。劳动不只是获得消费品的源泉,同时还是适应生态环境、满足身体需要、实现自我价值、保持自然平衡的源泉。
第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待劳动和人有根本的不同。社会主义的目的是不仅要让绝大多数人都能过上富裕的生活,而且要让每个人都能自由控制自己的劳动,使每个人都能自由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以人为本,将人的快乐和幸福、全面自由发展作为衡量一切价值的标准。
第四,高兹阐述了信息技术条件下失业的现实,展现了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信息技术改变人的需求模式,一方面减少了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又创造出了新的工作机会。
第五,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是反生态的,要实现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善,就必须消除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第六,要实现劳动的解放并使人真正在劳动中获取快乐,就要实现人对劳动的真正占有,使劳动成为目的而不是手段,将丧失创造性的劳动转变为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高兹的劳动解放思想并不是一种纯粹的乌托邦,而是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新的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的,从而为迷惘的现代人指明了前进方向。
第一,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嵌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必修课中占有重要地位,关系着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理论水平的高低,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在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吃透,也要关注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当代资本主义劳动的内容,了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的现实,并将其与当代中国的劳动现状进行比较。一方面要批判现实中轻视劳动、以劳动为耻、梦想一夜成名、好逸恶劳等错误思想观念,另一方面要彰显中国人民群众的劳动的价值,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将劳动当成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在学校里,通过自己的学习(劳动),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技术水平;在工作中,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获取财富并回报社会。
第二,通过学生课堂讲演嵌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取得时效性,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僵化模式,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课堂讲演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每学期的教学中布置三至四次涉及资本主义劳动内容的学生讲演,每次讲演由几个小组共同进行,每个小组由演讲人、收集资料的人员组成,并要求学生广泛收集当代资本主义生产与劳动方面的资料。这样,在每次讲演之前,包括演讲者在内的学生均已较充分地了解了资本主义的劳动现状和当前中国的劳动现状。每个小组演讲完毕后,授课教师进行点评,指出资本主义劳动异化的根源、特点及解决办法,并进一步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幸福观和价值观。
第三,通过课外实践嵌入。大学虽然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但理论必须联系实际方能发挥其效果,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增加课外实践的内容。大学生只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正确认识社会,明辨是非。大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包括到相关企业和单位兼职、新农村调查、社区考察、志愿者服务等等。通过参加这些实践活动,一方面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另一方面增加对社会的认识,了解祖国繁荣昌盛的局面正是广大劳动群众通过辛勤劳动换来的,从而深刻理解劳动的价值,进一步坚守劳动至上、劳动光荣和幸福的价值观。
第四,通过校园活动嵌入。校园活动是大学生重要的实践方式,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包括参加社团、举办展览、参加报告会、运动会等等。这些活动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可以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理解劳动的价值,感受劳动的魅力,锻炼劳动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当然,在这些活动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担任组织者和评判者,将学生的活动兴趣引导到享受劳动的过程上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劳动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