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龙泉黑胎哥窑开片青瓷的复烧工艺研究

2015-12-18 10:59毛伟杰龙泉市正聪青瓷研究所323700
大众文艺 2015年20期
关键词:哥窑龙泉窑窑址

毛伟杰 (龙泉市正聪青瓷研究所 323700)

龙泉窑是中国陶瓷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最精、文化底蕴最深、影响范围最广的青瓷名窑,因其产地在龙泉而得名。龙泉窑黑胎青瓷造型端庄、釉色纯正,可与南宋官窑媲美,两者极其相似,难分难舍。在古代龙泉制瓷中心大窑一带,流传着章氏兄弟生一、生二与哥窑弟窑的故事,妇孺皆知,耳熟能详,深入人心,且与历代文献记载内容基本一致。

哥窑位列宋五大名窑之一,始载于明宫廷内藏目录《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而关于哥窑特征的记载,最早见于明初(洪武二十一年)曹昭《格古要论》下卷古窑器论:“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分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有黑土者谓之乌泥窑,伪者皆龙泉烧者,无纹路……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色好者类董窑,今亦少有成群队者,元末新烧者,土脉燥,色亦不好……古龙泉窑在今浙江处州府龙泉县,今曰处器、青器、古青器,土脉细且薄,翠青色者贵,粉青色者低,有一盆底双鱼,盆口有铜掇环,体厚者不甚佳。”明嘉靖四十年刊本《浙江通志·卷八·地理志》:“处州……县南七十里曰琉华山……山下即琉田,居民多以陶为业。相传旧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二人,未详何时人,主琉田窑造青器,粹美冠绝当世,兄曰哥窑,弟曰生二窑。”明(嘉靖)·郎瑛《七修类稿续编》:“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薄,釉色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圾碎。龙泉窑至今温、处人成为章窑。”之后相关哥窑的文献记载大都来源于此,并不断具体完善起来,说法也大相径庭,且“哥窑”产地所在总是与龙泉窑相联系。龙泉当地尤其大窑一带流传着关于章氏兄弟生一、生二的故事,社戏表演、庙宇祭祀等。问起当地百姓,他们都坚信“哥窑就在龙泉”。

陈万里先生作为我国野外陶瓷考古的先驱,曾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交通极为恶劣的情况下从杭州来龙泉古窑址实地调查八次,可谓不远千里,跋山涉水,其不辞辛劳、刻苦钻研、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着实令人敬佩。1941年9月19日,他在日志上这样写道:“此次来龙,曾听某估说龙泉古窑址出来黑体物品,到了上海专销几位研究古瓷的外国人,就说是杭州乌龟山出来的东西,并且说得煞有其事,哪一处地方出土,出土的情形是怎样,当然还要编造一串事实,于是一件龙泉黑体物就可以冒牌出卖它一个高价。所以龙泉的黑胎,虽说有了这样的幸运,其实可惜了龙泉的真价值,而竟戴上了毫不相干的乌龟山官窑的高帽子。”

1956到1961年,浙江省文管会在对龙泉窑场展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少量黑胎青瓷,窑址中发现的黑胎青瓷的器物特征与文献中记载的章生一主烧的哥窑青瓷器所具有的特征基本吻合,这一考古结发现为古陶瓷界研究哥窑带来了第一个学术热潮。虽然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对于哥窑的多次考古发掘与学术研讨成果斐然成章,但就哥窑的根本问题,并没得以彻底解决。对于哥窑与龙泉考古挖掘所得“黑胎青瓷”的关系,学界也有颇有争议。2010年冬到2011年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龙泉市博物馆对龙泉市溪口瓦窑垟进行了科学的考古发掘,同时对其周边的窑址也进行了详细调查,判定溪口一带生产黑胎青瓷的窑址实际上仅有三处,即瓦窑垟二处和瓦窑垟对面的大磨涧边窑址一处。中国古陶瓷学会2011年年会暨龙泉窑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多位专家讨论后也只是认为“龙泉黑胎青瓷可能就是明清文献中所述的哥窑”,而原因就是对于黑胎青瓷的考古发掘成果太少。2011年10月开始,考古发掘队对龙泉市小梅瓦窑路窑址的发掘,为龙泉黑胎青瓷的研究又提供了全新且足够分量的考古资料,在该窑址的一个灰坑中,出土了200余件可复原的黑胎青釉瓷器。据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沈岳明介绍,该窑址生产包括尊、觚、簋等在内的礼器类产品,在考古中还清理了包括窑炉、灰坑在内的重要遗迹。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0多位与会专家实地考察几个窑址的考古现场,观摩龙泉窑黑胎青瓷标本精品后,初步断定:瓦窑路窑址是一处几乎纯烧黑胎产品的窑址,出土标本具有与古文献中记载的哥窑相符的基本特征:黑胎、紫口铁足、胎骨厚薄不一;青色釉,深浅不一,开片呈浅白断纹。2012年11月龙泉黑胎青瓷与哥窑论证会,让宋五大名窑中谜团最多的哥窑终于有了新定位,依据近年来对龙泉黑胎青瓷的考古发掘成果,二十余位国内专家论证后认为,古文献中记载的哥窑就在龙泉。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与会专家定名为“龙泉哥窑”。为此,龙泉黑胎哥窑开片青瓷从此正名。

根据浙江省博物馆收藏早年考古出土的龙泉窑黑胎青瓷器物标本,以及近年考古出土并在龙泉青瓷博物馆陈列的黑胎青瓷器物标本可知,其器类有碗、盘、碟、盏、洗、杯、盆、瓶、炉、尊、盒、壶、盂、渣斗、五管灯等。其中炉主要有簋式炉、鬲式炉、鼓式炉等,瓶有悬胆瓶、琮式瓶、白菜瓶、花觚、贯耳瓶、棒锤瓶等,盘除普通的圆形外,还有多边形,花口(菱口)等多种式样。此外,还有一些鱼耳、龙耳等器物附属配件的标本。装饰主要以釉色雨取胜,结合自然开片纹路;其次为刻划花,以莲瓣纹最为典型,多见于于碗、杯的外壁;再次是出筋,主要用于鬲式炉上。此外,器物的执耳、盖钮也作各种造型,如鱼耳、龙耳、凤耳等,以及镂空、堆塑等。从各类器物标本可以看出,所有器物都有经过多次素烧,多次施釉的痕迹,最后经过高温烧造而成的,且烧造温度比较高,大部分底部存在积釉现象,釉层也是自上而下逐渐 变厚的特征,口沿显现胎骨颜色,加上深色器足,方为紫口铁足。从器物底部等装烧痕迹可知,龙泉窑黑胎产品以垫烧为主,也有少部分支烧产品,垫具的形状多样,有圆饼状、盏形、圆形等。垫具与瓷器为同类瓷土制作而成,制作大多极为规则,也有少量粗制泥饼。窑具,根据对窑址的考古调查,有平底匣钵,凹底匣钵,其中以前者较为多见。

图1 浙江省博物馆藏龙泉黑胎哥窑青瓷器

众所周知,北宋晚期至南宋初期龙泉窑经历了一场青瓷烧制技术革新,尤其是胎釉配方上改进比较成功。起初,龙泉窑坯料用泥为单一瓷石作为原料的一元配方,而龙泉大窑等地的瓷石普遍属于高硅低铝型矿料,其高温强度较低,所以生产的瓷器胎壁较厚,无法满足高端精致产品的要求。后来,配料参入含铝成分较高的资金土,从而提高胎体的高温强度,同时也引入了一定量的含铁量。根据紫金土(氧化铁)引入量的多少,龙泉青瓷的胎体可以分为白胎、朱砂胎、铁胎(黑胎),三者又以铁胎最为精致贵重。早期龙泉窑的釉中钙镁含量较高,高温流动性大,釉薄而透,经过改进的釉中钾、钠含量得到提高,从而降低了釉层在高温状态下的流动性和透明度,使得釉层可以更厚更乳浊。

图2 龙泉青瓷博物馆藏龙泉窑黑胎哥窑开片青瓷器

有鉴于此,本人以南宋黑胎哥窑开片青瓷为研究对象,对其胎、釉进行化学组成分析。其中一片标本最为典型(如图3所示),通过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美国EDAX公司出的Eagle-Ⅲ型)进行检测,其胎体主要成分为:氧化硅63.40%,氧化铝25.64%,氧化钾4.21%,氧化钙0.38%,氧化镁0.96%,氧化铁4.80%,氧化钛0.56%,氧化锰0.05%;釉层主要成分为氧化硅73.45%,氧化铝11.06%,氧化钾4.82%,氧化钙9.14%,氧化镁0.66%,氧化铁0.73%,氧化钛0.05%,氧化锰0.08%。从检测结果数据可知,该标本的胎釉化学组成符合典型的南宋黑胎哥窑开片青釉瓷器的标准。而且烧成温度也相当合适,胎体与釉层都得到最理想的烧成结果,胎薄且坚,釉厚而实,如脂如玉、温文尔雅,大大迎合了宋代王公贵族以及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审美趋向。

图3 南宋龙泉黑胎哥窑青瓷残片标本

根据几十年家传经验判断,对南宋龙泉窑黑胎哥窑青瓷的复制,关键在于找到本地的各种相应的坯釉原料。本实验坯料以高岭土、紫金土、源底瓷土、西源瓷土、黄坛瓷土为原料,进行多元配方设计,通过对坯体的可塑性、烧成收缩和吸水率等性能测试,确定适宜的坯料配方,经过多次实验后,实验出与南宋黑胎哥窑开片青瓷外观特征相近的坯料配方,其参考配方为:紫金土45—50%,高岭土12—15%,源底瓷土20—25%,西源瓷土8—12%,黄坛瓷土8—10%。在该区间范围中选定一组最优配方,通过EDXRF分析测试可知,其胎体化学组成为:氧化硅65.25%,氧化铝25.81%,氧化钾2.25%,氧化钙0.52%,氧化镁0.54%,氧化铁4.80%,氧化钛0.54%。可以看出仿制成品胎体化学组成与南宋黑胎哥窑开片青瓷化学组成基本相近。其中,仿制样品硅、铝含量略高于南宋标本,而碱金属氧化物含量与碱土金属氧化物含量明显低于南宋标本,因此,仿制的青瓷胎体可以在较高温度下烧成,并且烧成形变率较低,易于大件器物烧成。而仿制样品其Fe2O3含量与南宋样品中Fe2O3含量含量非常接近,因此,两者胎体外观均呈现为黑色。

复制品釉料配方仍以南宋黑胎哥窑开片青瓷标本为依据,使用龙泉本地原料并添加熟滑石、石灰石、石英、瓷粉等原料通过多次试验,试制出了粉青色调的青釉,其釉料参考配方为:紫金土6—8%、黄坛瓷土18—22 %、岭根瓷土30—40%、滑石2—4%、石灰石10—15%、石英10 —12%、瓷粉8—12 %。在该区间范围内选定一组最优配方,通过EDXRF分析测试可知,其釉料化学组成为:氧化硅69.70%,氧化铝13.43%,氧化钾2.67%,氧化钠0.52%,氧化钙11.84%,氧化镁0.91%,氧化铁0.86%,氧化钛0.06%。通过与南宋黑胎哥窑青瓷釉料化学组成对比可知,南宋黑胎哥窑青瓷样品其釉的化学组成与仿制的粉青釉化学组成有一定的差异,现代仿制样品其二氧化硅含量明显低于古代样品,而三氧化二铝含量高于古代样品,这主要与原料选材有较大的关系,古代釉用配方总体局限于两种至三种之间,而现代制釉配方则为多元配方,因此在硅铝含量上有较大差异。此外,两类样品釉中碱金属氧化物与碱土金属氧化物含量均较高,属碱钙釉范畴,该类釉在高温熔融时,粘度较大,因此外观呈现出较好玉质感。此外,本实验在制釉配方中添加了一定量的瓷粉以代替长石,使釉料中硅、铝含量不发生明显变化的同时降低釉料中碱金属氧化物的含量,用以提高釉的始融温度,有利于坯体内氧化分解物的排出,提高烧成成品率。本实验复制的南宋黑胎哥窑开片青瓷其主要特点为薄胎厚釉,釉比胎厚,因此,施釉工艺尤为关键。本实验主要采用多次施釉法,该施釉法分为浸釉与喷釉两部分。施釉前,先将坯体放入窑中素烧至800℃左右,待其冷却除尘后进行第一次浸釉,浸釉时间为10s—15s之间。之后,放入窑中焙烧至500度,待其冷却除尘后进行第二次施釉。第二次施釉采用喷釉法,将素坯放置于转盘上缓慢旋转,使用压力泵对其进行施釉,待釉层厚度与胎体厚度比值为1.3:1左右时停止施釉。为了保证制品外观效果及提高成品率,本实验使用梭式窑缓慢烧成,于1060℃进入强还原烧成阶段,并于1200℃转为弱还原至1320℃止火,总耗时近20小时。

图5 复制样品——龙泉黑胎哥窑青瓷碎片

南宋龙泉窑黑胎哥窑青瓷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历史文化与尤其是烧制工艺的研究,有着相当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是一个庞大的研究工程,我们乃至整个龙泉青瓷行业还需要为之付出更多的努力,从而为龙泉窑青瓷的传承与创新事业做更多的贡献。

[1]李家治.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M].科学出版社,1998.10.

[2]潘剑凯.神秘的“哥窑”就在浙江龙泉[M].光明日报,2012年11月4日.

[3]马铁成.陶瓷工艺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8.

[4]浙江省轻工业厅.龙泉青瓷研究[M].文物出版社,1984年2月.

[5]朱伯谦.龙泉青瓷简史,朱伯谦论文集[M].紫禁城出版社,1990.

[6]汤苏婴.龙泉瓦窑垟黑胎类产品及相关问题[J].考古,1993(11).

[7]龙泉市博物馆.“比德尚玉”——龙泉青瓷博物馆馆藏精品图录[M].西泠印社出版社,2014.4.

猜你喜欢
哥窑龙泉窑窑址
南宋官窑与龙泉哥窑瓷胎的对比分析
哥窑青釉双耳彝炉
寻梦“海丝”:多元参与助推漳州市古窑址保护策略探析
以碎为美
浅析江浙地区多管瓶演变及内涵
辽宁辽阳冮官屯窑址完成考古发掘
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藏佛道入物瓷塑
福建泉州辽田尖山、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
磁灶窑及其外销执壶的器型特征
工艺独特的明代龙泉窑青瓷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