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
【摘要】龙泉窑青瓷的烧造历史悠久,五代时期随着越窑的衰落,龙泉窑得以崭露头角,南宋时期发展到巅峰。元末明初,厚胎薄釉日用器多制作粗糙。泰州出土的这套罐、盘组合,虽然釉薄胎厚,但制作工艺较精致,尤其是底部的粘接方式比较独特,当为工匠的即兴之作,推测罐的用途当为酒器。
【关键词】龙泉窑 青瓷罐 内接底 酒器
龙泉窑烧造青瓷的历史源远流长,尽管考古发现龙泉窑烧造青瓷最早为晚唐五代时期,但有人根据龙泉县境内丰富的瓷土资源、便利的水路运输、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及周边有瓯窑、婺州窑等窑场可供借鉴的技术等因素推测,龙泉窑烧造青瓷的历史可上溯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只是由于当时烧制的青瓷不甚精致,而且生产规模也不大,在越窑的光环笼罩下,龙泉窑并未被世人所重视。
和其他窑场一样,龙泉窑早期产品显得并不成熟,烧造的青瓷胎体厚重,原料淘炼不纯,釉层很薄,釉色多青中泛黄。直到北宋时期,随着越窑日渐式微,龙泉窑产品质量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龙泉窑才得以崭露头角。南宋庄绰《鸡肋编》记载:“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宣和中,禁庭制样须索,益加工巧。”[1]龙泉县属于吴越地区,作为古越窑区的新生代,早期龙泉窑产品在器形、釉色、装饰技法、修胎工艺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显的越窑器特点。
两宋之交,随着宋室南迁,建都临安(今杭州),宋金几经争夺,最终双方形成隔江对峙的状态。江南地区迎来了一段相对和平的年代,都城临安也呈现出一片歌舞升平之态,真是“西湖歌舞几时休,错把杭州当汴州”!为了满足上自达官贵人、下至庶民百姓的需求,加之为避战乱,大量北方的制瓷工人南迁,龙泉窑青瓷生产进入了全盛时期。南宋时期,随着技术的进步,审美观念的改变,龙泉窑瓷器大多已采用石灰碱釉代替石灰釉。石灰碱釉的特点是高温下黏度大、不易流釉,烧成的青瓷釉面呈失透状,釉层肥厚如凝脂、纯如美玉。颜色有粉青色、豆青色、梅子青色,还有黄绿色、灰绿色、菜绿色等,以粉青、梅子青为佳。粉青外观柔和淡雅,光泽犹如青玉;梅子青苍翠欲滴,呈色柔嫩。器物种类较北宋时更加丰富,除了日用器皿外,还增添了大量的陈设器、仿古铜器和玉器式样。器形制作也更加规整,器底旋削平滑。
龙泉窑系中烧造最早、制作最精的窑址当首推刘田窑,刘田窑是龙泉窑的传统制瓷中心。明代陆容《菽园杂记》记载:“青瓷初出于刘田,去县六十里。次则有金村窑,与刘田相去五里余。外则白雁、梧桐、安仁、安福、绿绕等处皆有之。然泥油精细,模范端巧,俱不若刘田。”[2]陆容为“娄东三凤”(另二人为张泰、陆釴)之一,以博学卓识著称于世,因为《菽园杂记》所记真实可信,王鏊曾誉之为“明朝记事书第一”。
元代中期到明早期的龙泉窑瓷器多为厚胎厚釉,青中闪黄,垫圈加泥土,外底有涩圈,器身均有开片,露胎氧化开光成纹饰;薄釉厚胎瓷器的胎土粗糙,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制作以垫圈支烧,足露胎;厚釉薄胎瓷器制作精细,以陈设器为主。
2002年,泰州市高港区口岸镇蔡滩村的一座明代早期双室券顶砖室墓葬中出土了13件龙泉窑青瓷,其中有一件龙泉窑青瓷大罐,出土时罐中放置一件青瓷盘。[3]这套龙泉窑青瓷组合由罐和盘组成,罐造型浑厚古朴,略显粗犷笨重,釉层较薄,应属所谓的日常用品。罐高21.6厘米,口径25厘米,腹径32厘米,底径19.6厘米,最大径偏上,距底部14.7厘米。直口微敛,圆唇,口沿有一道凹弦纹。肩与腹、腹与颈的中间部分分别以凹弦纹分隔,腹部饰精美的缠枝莲花,颈部饰仰莲瓣纹(见图1)。罐的底部制作比较独特,在罐内以釉接方式粘接一盘形底,盘形底直径19.6厘米,浅弧腹,小平底,釉接于罐体,遍体施釉,釉色青中闪黄,器身遍布冰裂纹,口沿和底足露胎处呈大片的火石红。罐内所置青瓷盘为菱花形口(见图2),折沿,浅腹,平底,圈足,外底心露胎,呈火石红色,有鸡心突,盘口径23厘米,高4.8厘米,底径8厘米。
高港出土的这件龙泉窑青瓷罐、盘组合,出土时青瓷盘放置于青瓷罐腹内,盘口朝上、底朝下的。盘的直径和罐口直径相近,由于罐口不规整,以一定角度放置,盘能覆盖在罐口,换个角度盘就可能掉入罐内。所以我们推测作为随葬品埋入时,盘应该是覆盖在罐口沿处的,后来由于墓内积水,导致原本覆盖在罐口的盘位置发生移动,最后掉入罐内。
这件龙泉窑青瓷罐罐底的制作方式和一般罐罐底的制作方法不同,一般大罐的罐底都采用从外部与器身粘接的方式,而这件龙泉窑大罐的罐底部粘接采用了从内部粘接的方式(见图3)。这件青瓷罐口部较大,底部较口部要小。先制作好罐身和罐底,罐底呈浅盘状,比罐口部小,略大于罐底开口。然后将预先制作好的罐底从口部慢慢放入,紧紧贴住罐的内壁,稍加按压,使其和器壁粘接。再罐内外分别施釉,使之粘接牢固。这种粘接方式使得罐底更加牢固,但是制作工艺相对要复杂得多,因为器底在罐身内部,底部不容易修整,制作时必须很规整,和器身要吻合。这或许是某个工匠的即兴之作吧。(见图4)
泰州博物馆馆藏瓷器中,有一件和上述青瓷罐形制相同的藏品。这件藏品为龙泉窑梅子青瓷罐,年代为元代,尺寸和高港出土的瓷器相仿,高23厘米,口径30厘米,形制相同,也是口沿和外底露胎,器内和外壁施釉,外壁上部主题纹饰由八组开光内的铭文、花卉相间构成,颈部也饰有仰莲瓣纹,根据外壁的“美”“酒”等铭文判断,这件龙泉窑梅子青瓷罐当为酒器无疑,所以我们推测高港出土的明代初期的龙泉窑青瓷罐也可能为酒器。
参考文献:
[1] 庄绰.鸡肋篇卷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3.5.
[2]陆容.菽园杂记卷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5.176.
[3]泰州市博物馆.江苏泰州明代墓葬清理简报[J].东南文化,2007,(3):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