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的再认识对艺术创新的启发——从符号看798

2015-12-18 07:59计国彦苏州科技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215000
大众文艺 2015年20期
关键词:标语中关村人群

计国彦(苏州科技学院 传媒与艺术学院 215000)

设计为生活带来无限可能,798又能为设计带来什么?再次的漫步798,是一个寒冷的时节,我的身体还不适应这种突然的变化,但寒冷让我的大脑更为清醒。一个于上世纪50年代由“北京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厂区改造的位于北京东北方向的具有中国“包豪斯学派”特点的艺术区,它的客观关存在必然有它的合理性,于是我在今天重新审视在徜徉中寻找它的魅力。

在历史的涤荡中,798走过怎么样的路?798今天又是什么?——我想无需解答,时间用自己的语言在798写下了它自己的答案。沿路的街道上不乏有长者的身影,他们踟蹰的步伐在寒风的应和中寻找着曾经的共鸣,这些景象与年轻的的身影发出的清脆的笑声形成鲜明对比,使我不经感叹,是什么促成了这样的情境?

经过多次对798进行调研,确定了这样的研究方向:我将798中文革年代留下的标语符号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这些残留下来的符号,我想了解这些遗留的历史符号在798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798的标语不单单是在厂房外部,在一些大的厂区中的厂房内部也存在,曾经鲜红的标语斑驳着却也还算醒目。这些政治性的标语口号在近十年后的今天已经失去了它的时效性,它的视觉感受与改造后的建筑和内部陈设以及马路上那些潮人的装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历史和现实在这里碰撞着,在这个被尊崇为文化创意园区的的798的厂区里,普通人无不怀着仰视艺术的心理来参观,于是798中处处皆艺术;一如当杜尚把一个小便池搬到博物馆中,给它起一个好听的名字“泉”,于是一件我们生活中的日用品就变成了艺术品;而今对于798中这些标语口号而言,“毛主席万岁”已经不能代表人们对于毛泽东的个人崇拜了,这里所有的一切只为奏响一首曲子——艺术。

以上的观点是以我们作为从事艺术设计者的看法,我更想要知道其他来到798的人是否和我们的想法一样,或者他们又会有其它怎样的感受。事实胜于雄辩,于是我打算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来对来到这里的人群进行调查,于是我再次来到798做实地的调查,经过对调查结果的研究及分析,对调查问卷做了如下的归类总结:

首先我对来这里的人群进行了划分:

在798的人群年龄有两极化的趋势且受教育程度较高,对各种艺术形式呈包容和接受的态度。

年轻人:与艺术相关的人群居多。

中年人:第一类:艺术家;第二类:医生律师等行业

来这里的大部分人群能接受这样的艺术形式,把标语口号看成一种艺术形式,尤其是老年人看到这样的标语大多很有触动,能引起他们的回忆;年轻人多将这种形式看做一种艺术形式。根据调查,798的人群大多对这种符号的存在标志支持,他们认可的这种形式出现的地区均为与艺术相关的地区。

经过对798的调查研究,我感受到调查的结果和预期的想法是基本一致的,在这里的调查进行的非常顺利,来798的人都是或多或少带着个人情愫来的,或是寻找回忆,或是想要知道所谓的艺术家们到底在做什么。总之798的参观者都是怀着对艺术的崇尚来到这里,对798中呈现的各种形式大多抱着包容的心态。年长者在这里仿佛恢复了青春,年轻人在这里活力四射,各种形式的事物在这里出现都被视为极其正常的和可以理解的事情,都被看作艺术家宣泄个人思想的方式,包括刻意的保留标语口号,大家都表示这样的刻意保留有历史感,能让人回忆过去,有艺术形式感……

我感到这样的调查很有趣,这些标语在798就是一种艺术化了的符号,正如一开始的论证,放在798就带有意境味道的感受。在做调查问卷的时候目标就很明确,想知道人们对这样的标语保留在非艺术区是否可行做了调查,但是经过798的调查我认为不一样的地区人群的性质也是不一样的,于是我想证实:在798以外的场所的其它人群,会有怎样的效果?于是我们选择了圆明园、清华大学、中关村的鼎好商城继续了调查。我将这些标语用电脑进行了合成,方便调查时的交流。

在其他地方的调查远没有在798顺利,就我的分析,在798的调查分析这一行为也会被看成是艺术行为的一种,于是大家来参观必然会参与,所以调查异常顺利,可是在其它的场所就不一样了。

圆明园:

同样的一句标语口号在798,人们把它当做一个戏谑的艺术口号,一个充满玩味的东西,弱化他的政治意义。即便是让人回忆起来那个政治很疯狂的年代,人们也会因它出现在798这样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地方而用充满玩味的心态去欣赏,也许过去的已经过去了,酸甜苦辣人们欣然接受,甚至携手它去设计更美好的以后,这才是人们对过去的最好的告慰。

我尝试把这些遗留在建筑上的老旧标语口号拿到颐和园这样一个传统皇家园林里,地理的转化使得人们对标语的态度出现了改变。首先,大多数在这里的人们在看到这些口号时,第一时间会把标语和政治联系到一起,这时候立刻人们变得敏感,所以这里的调查没有像在798那么顺利,中年人对此很敏感,经历过这个年代的人便会认为标语留在这里既不可能也不合适,或者人们认为过去的已经过去了,觉得这些东西没必要再出现了。总之在这个环境中反对的呼声高涨。

清华:

顺着圆明园出来便走进了清华,步入清华西门就能感受到这里除了学子还有居住在清华园的热心的大爷大妈。

中关村:

在中关村主要针对这里的销售人员进行了调查。

这里的销售人员主要年龄度在19-30之间,文化程度是大专以下,他们多数人对于将标语贴在中关村的态度是支持的。

标语是历史特有的历史遗留产物,而中关村是北京电子产品及技术最为集中的地点,这两种不同时代的产物交融在一起将会形成一种非常新奇的视觉效果。

人们普遍认为中关村是电子产品交易最为集中地点,是高新电子技术最为集中的地点,是“中国的硅谷”,是高科技产品的最前沿,这里代表了当下信息技术发展的尖端技术。

“为人民服务”这类标语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如果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它属于历史的一部分,属于过去,在过去的历史语境中的含义和当下没有交集。它如果在当下重新出现,人们对此有不同的态度。有些人认为它是过去的,应当属于过去,不需要也不应该再拿出来。有些人认为它可以是一种视觉元素再次出现。不同的人对这个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同样,这个事物出现在不同的环境人们也会有不同看法。而每个人的看法都是由于这些人的成长环境和受教育程度所影响的。

经过数据图表统计,不难发现,对于类似文革时期的口号出现在当今生活中,在某种程度上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影响和担忧。并由此得出以下几项结论:

第一,根据图表分析,大众对于历史现象的再艺术设计表现出极高的热情。而中国现阶段的艺术设计形式大多建立在对西方的模仿,和对传统文化的复制,对于历史文化的再艺术设计,和传统文化的再艺术设计涉及面较少,因此由此分析:对于历史文化的再解析、再设计是大众迫切希望的,也是设计师的任务之一。

第二,很少有人花钱购买,因此大众对于艺术品投资的认识和知识产权,文化价值的认识仍需提高。

第三,大众对于艺术的感知在一定程度上更注重历史痕迹感和形式感形成的艺术气息,因此,视觉形式仍然是大众认可的较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对于更深层次的艺术感知还需要艺术家和设计师的不断努力。

作为一种历史的重现,人们更多的希望这种口号形式的标语在艺术性较强的场合出现,全国各地的艺术区的出现也许正是给了人们这种宽容心态找到了适合萌发的场所。这种宽容反映了当今大众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艺术现象的认知程度不断提高,接纳度不断提高,同时也预示着,人们在不断接纳的同时大众的审美水平逐步提升,由此对艺术品和艺术家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接纳即是对历史的一种回顾,也是一种反省,更是以艺术的方式激励我们创新,为我们在艺术上的创新提供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标语中关村人群
我的梦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这些标语也太让人苦恼了吧
标语变变变
“滥挂标语”
中关村,催生“创新”传奇
我走进人群
财富焦虑人群
图数解说中关村
中关村的记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