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炜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濮阳 457000)
关于科学精神的思考
刘炜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濮阳 457000)
[摘要]科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正确认识与反映的理论知识体系,其本质特征主要体现为科学知识的体系性,科学活动的创造性,科学活动主体的演进性,“科学”内涵的统一性。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养成的一种思想品质,其基本内涵主要体现为求真务实精神、开拓创新精神,也包括奉献、敬业、协作等方面带有普遍价值的人类精神。弘扬科学精神,进而与反科学、伪科学作斗争,用科学战胜迷信和愚昧,对于青少年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科学;科学精神;精神本质;青少年教育
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科学的触角已伸向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速了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进程。一方面,人们通过科学去认识自然规律,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并推动人类运用这些规律去改造自然;另一方面,科学通过自身的知识和理论体系对人类社会的物质观、自然观、历史观和社会发展观等施加影响,从而对社会产生作用,促进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可以说,人类社会任何阶段的发展进步,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都是功不可没的。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迷信、愚昧活动甚嚣尘上,一些反科学、伪科学现象潜滋暗长,并呈现出一些鲜明的特点。一是那些搞迷信和伪科学活动的人大多打着“科学”的幌子,拉起“科学”的虎皮以售其奸。二是打着“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旗号,实质上却是用伪科学的反动思想愚弄世人。三是传播伪科学的人往往把青年学生作为重点渗透的对象,不择手段地欺骗青年学生,诱导他们参与迷信和伪科学活动。上述现象说明,迷信和伪科学是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的,也折射出科学精神在民众身上尤其部分青年学生身上的缺失。科学精神是人们科学文化素质的灵魂,培育科学精神是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坚持不懈。事实表明,在广大民众和青年学生中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在当前是非常迫切和非常必要的事情。我们认为,传播和弘扬科学精神,重要的是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研究探讨科学精神的本质内涵;提高对培育科学精神重要性的认识;培养青年的科学意识。在这里,我们主要就科学精神的本质内涵进行深度思考。
认识科学精神的本真涵义,首先必须分析“科学”的本质是什么?如何理解它?这是应当搞清楚的基本问题,也是科学精神的精髓所在。同时,科学精神作为科学的内核,彰显了科学的本质特征。
(一)“科学”概念辨析
对于“科学”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界定。不同国家、不同学者对“科学”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科学”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也有着不同的意义。
(1)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认为:“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1]达尔文的界定揭示了科学的内涵,即事实与规律。
(2)英国科学家、科学学创始人贝尔纳认为:“科学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贵的成果”,“科学在全部人类历史中确已发生如此重要的变化,以致无法下个合适的定义。”[2]
(3)前苏联学者凯德洛夫认为:“科学是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的精神活动的现象与规律的概念体系……它总是历史地形成的人类活动‘精神劳动’的形式。”(参见前苏联《哲学百科全书》,1964年版)
(4)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认为:“对于科学,就我们的目的而论,不妨把它定义为‘寻求我们感觉经验之间规律性关系的有条理的思想。”[3]
由此可见,关于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从权威出版物和科学家对于“科学”一词的不同表述中,可以从中找出一些基本的、共同的内容。那就是,科学既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正确认识与反映的理论知识体系,也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经验的凝练和总结;科学服务于社会实践并贯穿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凝结和体现在科学知识中。
(二)科学的本质特征
从以上分析来看,科学是一个具有多种品格的多义词,是一个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结构、存在方式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系统。就其本质特征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科学知识的体系性
首先,科学体现为人类对客观事实和规律正确反映的知识。无论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获取的经验总结,还是在理性思维中获取的理论知识,只要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实和一般规律,就是科学。
其次,科学体现为人类对客观事实和规律正确认知形成的知识体系。如果从社会实践中获取的知识是松散的、无关联的,还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范畴。只有这些知识单元按照内在的逻辑关系条理化,构成一个多层次的完整体系时,才能称为科学。这也是科学的最基本的内涵所在。
2.科学活动的创造性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科学是一种复杂的、高级的“精神生产”和“智力劳动”。也就是说,科学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活动,也就是进行知识生产的活动。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改造,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展现为一种创造性的智力活动。首先,从活动的指向和宗旨来看,科学是人类探求真理的行为,不懈追求真理是科学内在的动力和永恒的主题。其次,从活动的过程和内容看,科学体现为人类理性思维的过程,是人们认识与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活动。再者,从活动的归宿来看,科学知识不是仅仅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和对经验的直观反映层面,而是要深入到对认识对象的本质反映的这一深刻的层面,进而揭示出事物的一般规律。换句话说,科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和客观规律所做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总结。
3.科学活动主体的演进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进步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活动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20世纪40年代以后,人类社会进入到“大科学”的时代。“大科学时代科学最显著的特征是其社会组织的程度越来越高。科学工作曾经是个人或少数人的事业,游离于研究机构之外,然而现在却成为主要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是决定性的社会活动的组成部分。”[3]在这个大科学时代的背景之下,科学活动开始突破传统的组织形式,实现了科学家与企业家、科学家与政治家等多层面的复杂组合。如今,“科学研究日趋集中,并越来越被置于国家的控制之下”[4],科学事业渐次进入到具有广泛国际合作倾向的跨国建制时代。
4.“科学”内涵的统一性
科学体现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世界观的有机统一。科学首先体现为科学态度,就是要尊重现实,尊重实践,实事求是,严格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同时,科学提供了一系列的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成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武器。科学活动通过揭示客观世界的本质面目和运动规律,为人类提供破除迷信、反对愚昧的思想武器和道德范式,进而形成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总之,科学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一种特殊的社会性生产活动,而且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坚定力量。科学是知识、知识发展和知识运用过程的统一,人们通过掌握科学知识,让科学发挥出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人类主观世界的作用。
在理解了“科学”的概念和其本质性特征的基础上,下面我们对“科学精神”的概念和本质进行分析。
(一)“科学精神”概念界定
从以往的研究来看,科学精神一般是指“科学与科学活动的内在精神和灵魂,它是科学主体(科学家)的内在精神气质、品质和科学活动的内在性质、特质在求真创新基础上的统一。”[5]我们认为,对于理解“科学精神”的内涵,以下两个方面的认识尤其显得重要:
首先,科学精神是科学本质特征的重要体现。科学精神是贯穿于整个科学发展历史过程中以及全部科学活动过程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意识。科学精神的内涵非常深广,其内容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变化的。
其次,科学精神是一种人类社会中带有共通性价值的精神。对科学精神的理解要从多视角、多元化的角度去认识,对其内涵的界定必须考虑其广泛的适应性。
(二)科学精神内涵的本质
可以说,科学精神就是人们从科学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凝练、养成、升华出来的一种思想信念和意志品质。概括起来,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物”为本的求实求真精神
客观世界是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科学活动的本质就在于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物本-物化-对象化,就是这种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核。”[6]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告诉我们:“‘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7]毛泽东同志的这段精辟论述,闪耀着实事求是的光芒,也反映了弘扬科学精神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只有尊重科学事实,以科学事实为基础,才能进行真正的科学活动。这是因为,科学活动的基本特征就是探求未知、追求真理。
2.怀疑和批判的开拓创新精神
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是与弄虚作假的伪科学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科学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科学精神的本性要求我们应不懈地去追求真理。
怀疑和批判是科学精神的一个鲜明特征,也是求真本身的一个内在要求。列宁在称赞马克思时曾说过,“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马克思都用批判的态度加以审查过。”[8]战胜谬误靠的是批判的态度和勇气,科学的怀疑和批判精神是一种理性的探索革新精神,它要求对现有的认识都要问为什么,并且努力地去寻求新的突破,进而为创新开拓宽广的道路。所以说,科学在本质上是通过不断地批判谬误而达到对真理的认识,科学领域的每一个进步都是与旧的观念、偏见和习俗作斗争的结果。
科学需要勇于进取,善于创造,没有创新就没有科学。从这个层面来说,科学是一个知识接力的过程,即使是前人经过实践检验的成果,也需要后人传承并继续向前探索。所以说,科学精神就是要大力提倡并发扬开拓创新的意识品质,鼓励我们不断进行实践和创造,大胆开辟新的认识领域。
3.奉献、敬业、协作精神
忘我、无私、敬业、奉献、执着和协作,这些优秀的意识品质既是带有普遍价值的人类精神追求,也是人们在探求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内在品性,我们从无数中外科学家的人生经历上都可以体悟出这一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的“大科学”时期,也是一个“大科技时代”,正如胡显章在《科学技术概论》一书中所说:“在当代大科学中, 科学借助技术超越纯粹的知识形态, 物化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 技术借助科学冲破实用的界限而登上意识形态的殿堂”[9],这就是大科技时代的基本特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科学创新更需要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才能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
经过认真严肃的思索,我们认为揭示科学精神内涵的本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当下的中国社会里,各种迷信、愚昧活动和伪科学时有抬头倾向,这严重影响了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对科学的内涵和本质进行仔细梳理,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培养青年一代的科学意识,使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全面弘扬科学精神,进而与反科学、伪科学作斗争,用科学战胜迷信和愚昧。
[参考文献]
[1]张汉静,郭贵春,邢润川.论孙中山的科学技术观[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3).
[2]郝向鹏,罗仕健.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科学精神培养[J]. 成功(教育) ,2007,(12).
[3]毛建儒.论宗教是一种文化[J]. 新疆社科论坛,2008,(5).
[4]贾向桐, 张立静.论大科学时代科学家的社会责任[J].求实,2005,(8).
[5]秦元海.论科学精神——兼析我国科学精神的缺失与培养[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6]樊浩.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合璧——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J]. 社会科学战线,1993,(2).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高嵩. 向青年朋友推荐一套丛书[J]. 瞭望周刊,1987,(52).
[9]张兵. 大科技时代的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J]. 天府新论,2006,(6).
[责任编辑:Z]
[收稿日期]2015-04-12
[作者简介]刘炜(1978-),女,河南范县人,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C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30(2015)03-014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