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教育视阈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

2015-12-17 21:46穆冬霞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传统文化教学

穆冬霞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人文与社会科学系,河南 郑州 450000)



人文素质教育视阈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

穆冬霞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人文与社会科学系,河南 郑州 450000)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源,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使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与大学生素质教育有机结合,才能达到增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本文主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契合点、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以及教学形式延伸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增强传统文化教学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能量的发挥。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学;人文素质

在社会迅速发展和人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有过硬专业技能,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培养具有自强不息、爱国重德的高素质大学生已成为时代要求,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高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资源宝库。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人才培养史上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国家培养了无数的高质量人才。在目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关键时期,弘扬传统文化,如何把传统文化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教学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核心问题。近年来许多高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全面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那么如何让广大青年学生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全面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问题,给传统文化的教学提出新课题。

一、寻找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契合点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可供参考的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且蕴含丰富的可应用于当代人文素质教育的资源。 我们应该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华, 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尽力尊重优秀文化原貌,重视优秀文化的现代阐释, 将传统文化思想精华与现代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在开发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而避免其中的消极因素问题,让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与提升大学生道德境界相契合。

传统文化思想重视人伦道德、个人理想、社会抱负和信念建立,是一个重视文明教化的思想体系。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提供丰富资源支撑。首先在世界观方面。传统文化思想中强调“天人合一”。先秦以来的几千年来,“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思维模式,它不仅是一种宇宙观,而且又是一种道德观。它要求人要遵循天道而行,和天道融为一体,强调尊重自然、珍视生命的宇宙意识,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其次在人生观方面。自强以不息,人生前进的动力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源自身,内心深处的独立自强,才能让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论语》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都是儒家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这种进取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奋发图强、艰苦奋斗、拼搏进取的力量之源,也是砥砺大学生成才动力源泉。再次在价值观方面。儒家的家国责任感、宽容守信、自律等道德观念对于青年学生道德品格的涵养具有特殊的启发意义。价值是由人类所体验和创造,人的集体价值是社会的最高价值。“精忠报国”、“舍生取义”、“见利思义”等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动力,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和忠实于国家民族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在21世纪,广大青年价值取向出现偏颇,道德水平需要提高的情况下,在传统文化教学中,传道更是教师的首要责任,以知识传递精神,挖掘传统文化思想精华与素质教育的契合点,将传统文化精华传递给每位青年学生,我们的公民素质才会有强有力的文化支撑,才能逐日增强。

二、加强传统文化课程建设

目前,多数高校为进一步培养高素质的社会生产应用型人才,进一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开设丰富的传统文化课程,如《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经典导读》、《国学品鉴》、《民俗文化》、《中西方文化比较》、《书法绘画欣赏》、《酒文化与茶文化》以及人文素质教育专题等,促进大学生学习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领悟先贤先哲智慧,增强文化品鉴力,从而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为达到这一教育教学效果,我们应加强对传统文化课程研究。

注意传统文化课程标准制定,达到理想的素质教育的效果。目前高校传统文化课程一般没有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每位教师立足点不一样,对一门课程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设置也会不同,这样就会偏离课程开发目标,达不到课程开发的初衷和应有的效果。在各门课程中,传统文化知识丰富,教师可以根据个人研究专长进行讲解,课下学生补充学习,但传统文化思想精华传承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积极意义传播却不能得到保障,所以有必要为各门课程制定课程标准,明确其素质教育目标,以保证教学效果。

注意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研究,规范传统文化教材编写。目前图书市场庞杂,同类书籍多,但真正适合人文素质教育的规范教材难找,课堂上师生学习没有合适教材,同时造成学生课下学习无所依靠,不能加强知识的巩固,不利于对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进一步思考和吸收。因此笔者希望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要积极进行对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进一步加强对教材的编写,这样更能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加强对学生价值观、人生信念的培养和教育。希望专家学者进行课程标准制定,使教学内容模块化、专题化,安排切实可教的教学内容,建议行之有效的教学方,使教学过程中传递的信息丰富而富有影响。

注意传统文化知识传授,关注学生文化思考和践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是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了解中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产生民族自信和自尊;二是将传统文化知识和思想内化为个体文化素养,学于内而形于外,能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背景分析解读当前社会的各种现象,把内在的文化素养在言谈举止中体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尤其应注意学生对文化的思考,以及对 学习内容的反馈,并鼓励在实际生活中践行传统文化精神。

三、对传统文化教学手段的延伸

要想让学生广泛的接受传统文化精华的影响,并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保持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达到人文素质教育效果,除了传统课程的开设外,还需要延伸教学手段,针对教学内容,有序组织开展多种活动。

首先,开展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教师对传统文化精义的讲授,让同学们了解到文化的内质,但是如果学生不诵读文化经典,只停留在老师课堂上有限的讲解内容里,就会让理论和精义没有材料支撑,学生不能深刻感受经典的魅力。在老师讲解的基础上,经典诵读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经典,学会分析探讨,增加学生辨别真伪的能力,进而古为今用,并赋予其现代化意义。

其次,开展文化社团活动。目前高校学生社团队伍不断壮大,已成为学生兴趣爱好发展,学习新领域知识的重要领地,各高校在文学、美术、体育、舞蹈、音乐、动漫、礼仪等各个方面都有协会。在传统文化方面,也要鼓励学生在国学、书法、绘画、诗词等方面创办社团,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此类社团,指派专业老师指导,使学生在浓郁的兴趣中主动地获得传统文化的知识,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

再次,广泛开展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以课堂教学为依托,通过社会实践给大学生创造近距离接触文化,感受文化的机会。首先组织高校学生以班级为单位采取演讲、征文、辩论、专题文化展览等形式,开展以爱父母、敬师长、爱祖国等为主题的活动。通过举办活动,学生会更有效的深入学习了解特定的文化内容,同时也会引起更多的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其次利用高校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机会,采取观影、艺术表演、文化讲堂等形式开展以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做到学以致用,分专题,分类别地走进社区 、企业、学校等集体场所,宣扬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达到学传双赢的效果。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教学要重视传统文化中德育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加强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注意培养学生文化学习、思考以及实践的能力,言传代替身教,实践代替填鸭的方式,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我国新一代高素质的优秀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钟明善主编.中国传统文化精义[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2]章启辉,刘平.发掘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资源[J].大学教育科学,2008,(4):41-44.

[3]詹先明,徐德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特点及有效实施[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66-70.

[4]朱汉民.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Z]

[收稿日期]2015-03-12

[基金项目]2014年度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4A880003);2014年度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校级教改项目(MJG20140316)。

[作者简介]穆冬霞(1982—),女,河南柘城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30(2015)03-0141-03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传统文化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高职高专院校养老服务类人才人文素质的缺失及对策
南通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调研分析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