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与德性并举——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伦理学是一门关于道德的学问,它以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可以进行善恶评价的社会行为及其相关背景因素进行研究,并通过理性论证形成道德科学知识,为“人应当如何生活”提供指导。进而言之,伦理学是知识,同时,它也关注生活实践,关注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因此,伦理学的教学,要智德并举,要把德性的培养寓于知识的传授之中。但从目前来看,由于教材滞后、内容陈旧,以及灌输、说教等教学方法问题,使得伦理学难以深入大学生的心灵深处引起他们的共鸣,无法激励大学生进行理性反思。因此,必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有所获的同时,真诚地、自发地实现道德的善。
1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补充理论成果
伦理学最早诞生于西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西方伦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课堂教学,必须从西方伦理学的发展演变及其理论形态讲起。
规范伦理学是伦理学的经典形态,主要表现为功利主义、义务论、德性论等。这些理论力图制定某些道德规范,培养人们的美德。二十世纪初兴起的元伦理学,从语义学和逻辑学的角度,对规范伦理学的概念、判断进行分析,在更高的层次上追问、反思伦理学的根本性前提和可能性基础,探寻道德判断的理由和根据。然而,元伦理学过于注重道德形而上学,远离了客观的现实生活。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涌现出许多具体的、有争议的道德问题,如堕胎问题、转基因问题、环境问题等等,应用伦理学应运而生。用道德原则、规范去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为应用伦理学的重要任务。可以说,伦理学的研究内容和表现形态,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伦理学必须时刻面对时代的挑战。因此,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教学内容,不仅仅要涵盖规范伦理学、元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这三大理论形态,而且要与时俱进,涵盖这三大理论形态的发展现状,把现代西方伦理思想及其最新研究成果纳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当然,这绝不是要一一罗列西方伦理思想的基本观点,而是“要使得我们的学生获得历史感、获得发展变化有其内在推动因素,同时又有着内在规律可循的历史性认识”[1],要让学生认识到伦理学自身的内在发展规律,从而使学生具备理性思维能力和基本的学术素养,为他们将来从事伦理学研究、理论宣传、道德教育和其他各项社会活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伦理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是面向现实生活的。因此,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课程,必须关注我国的道德建设,必须结合我国的社会现实和伦理学领域的优秀成果,改革教学内容,使学生对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状况有清醒的认识,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伦理学教材,如罗国杰主编的《伦理学》、魏英敏主编的《新伦理学教程》等,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运用到伦理学的研究中,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状,提出了以集体主义原则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对我国的道德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家门、国门,融入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中国正在从传统的以地缘、血缘为纽带的熟人社会,转向一个以业缘为纽带的陌生人社会。与此同时,中国人的权利意识、利益观念逐渐增强,中国正在从传统的臣民社会走向一个新的公民社会。社会的剧烈变革给伦理道德带来了新的挑战,老一辈思想家提出的道德规范体系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现实需要了。因此,我们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如何发展?显然不能否定、抛弃这些成果,而必须以这些优秀的成果为基础,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发展的前提是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寻求理论源泉。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道家、佛教等思想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儒家伦理强调整体利益至上,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推行推己及人的处世方法,这对于消除当代陌生人社会的人际冷漠,是一剂良药;道家倡导少私寡欲,崇尚精神自由,是现代人摆脱物欲诱惑、反对物质主义的力量源泉;佛教慈悲为怀,劝人向善,可以为多元时代迷茫的人们提供心灵的慰藉。此外,发展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还要学习西方伦理思想的精华。西方伦理思想强调个人的价值与权利,尊重个人的尊严,这对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的建构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加入并深化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与西方伦理思想的内容,让学生理解这些伦理思想的精华,有利于学生增进知识,提高道德素质。
2根据教学实际适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长久以来,伦理学课程被一些高校教师当作了德育课,课堂上主要以灌输、说教为主。这一方面源于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而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影响,则来自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知识分子的救世情节。西方哲学自古希腊开始,就关注现象背后的本质,力图建构普遍性的知识。在《理想国》中,苏格拉底不停地诘问,最终目的是想得到关于正义、勇敢等的普遍概念、知识。但与西方的知识论和理性思辨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更关注现实,更注重经世致用和道德修养。《论语》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的道德要求或准则,可以说是具体情境中为人处世的生活指南。但是,儒家并不止于为日常生活提供指导,它的最高目标是实现“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兼济天下”是知识精英们最为重要的使命。正是在儒家德治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知识分子总是有一种救世情节,总是试图以他们所信奉的道德理想来教化天下或引领大众。因此,许多高校教师在课堂上就不自觉地变成了道德说教者,苦口婆心地对学生“谆谆教诲”。但是,这样的伦理学教学缺乏理性论证的力量,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尤其是在价值多元化的现代社会,道德说教与灌输,更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与抵制,难以起到有效的教化作用。
因此,必须把伦理学当作一门知识来教,必须以客观求实的态度,探讨伦理学的理论问题。一方面,要从经验事实出发,另一方面,要遵循逻辑规律进行推理。这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说教与灌输方法,采取类似于苏格拉底式的诘问法与学生对话,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比较研究法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伦理学的相关理论,使他们能够自主、理性地选择并认同道德要求,践行道德规范。
比较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教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西方伦理思想进行对比,从而帮助学生理性思考、甄别取舍。西方功利主义把每个人都看做是一个平等的个体,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但是,功利主义思想是否是完美无缺的?教师可以就此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最后就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功利主义的重要理论缺陷在于忽视了少数人从而会导致对少数人的不公正。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以社会公正为目标,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谋求全人类的解放与幸福。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西方功利主义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坚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再比如,康德的义务论思想突出了人的自律,强调人是目的,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尊严。但是,康德从抽象的角度来理解人性,其义务论是形式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则从具体的、现实的社会关系中来理解人性,“是以对现实的社会阶级利益的自觉把握为基础的,是一种强调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统一的道义主义伦理学。”[2]通过对比,学生自然能够理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康德义务论的异同了。
西方的大学课堂中,常常采用案例分析法来教学。桑德尔的《公正课》,就用了很多经典案例,如有轨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①等,引导学生对何为正义进行讨论。这种教学方法是值得中国的伦理学教师学习的。我们也可以采用有轨电车问题及其变体②以及类似的“医生案例”③,引导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杀死1个人,救活5个人。虽然这些案例只是思想实验,但是通过这些案例的讨论与分析,能够使学生认识到生命原则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原则,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功利主义和义务论的差异。此外,伦理学课还可以采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尤其是应用伦理学中的案例,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比如,对2002年的SARS事件进行讨论,可以使学生对环境伦理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能够自觉保护动物。案例分析法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成了旁观者。实际上,教师才是课堂讨论的引导者和掌控者,是最关键的人物。教师应该在课前布置相应的阅读任务,给学生指定必读的伦理学经典。只有学生准备充分,课堂讨论才能顺利进行。其次,教师还要把握课堂讨论的方向,以免跑题。更重要的是,还要进行点拨与总结,指出学生的不足与疏漏之处。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与科学性,帮助学生认识、理解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和创新意识等。
总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教学,必须进行严肃的学理探讨,保证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必须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时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知识和品质上都有所得,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教学目标。
注释:
①电车问题由英国哲学家、当代美德伦理学的奠基者之一菲利帕·福特(Philippa·Foot)提出:设想一辆电车正高速行驶,刹车突然失灵。前方是道路岔口,岔口左边轨道上有5名工人,右边轨道上只有1名工人。如果你拉动路边的拉杆,就可以改变电车路径,使电车沿右边轨道行驶,撞死1名工人。如果你听之任之,电车将沿着左边轨道行驶,将撞死5名工人。你会做何选择呢?
②有轨电车问题的变体即天桥难题:与有轨电车问题一样,有一辆高速行驶的电车,但是,没有岔道,只有一条轨道。在电车和五个人中间,隔着一座天桥。你和一位陌生的大胖子站在天桥上,你可以把他推下天桥,电车撞到胖子,就会停下来,从而拯救5个人,但结果是胖子被撞死。这样做是否可以?
③有五位病人急需器官移植。这时来了一位血型相配,身体健康的年轻人,是否可分配他的器官给这五位救活他们,牺牲他一个?
参考文献:
[1]龚群.遵循伦理思想史发展的规律,注重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培养——“西方伦理思想史的教学改革实践”[J].伦理学研究,2014(4): 114—116.
[2]江雪莲.结果论还是非结果论——西方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论性质的研究[J].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2004(3):91—98.
(责任编辑:李庆华)
李秀艳
(唐山师范学院社科部,河北唐山063000)
摘要: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一门科学,是面向生活实践的知识。因此,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教学必须进行改革。要更新教学内容,使其具有理论深度和广度;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严肃的学理探讨,从而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使学生在学有所获的同时,真诚地、自发地实现道德的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教学改革; 智德并举
Abstract:Marxism Ethics is a science that is the knowledge of facing with life activities and experience. So we must perform teaching reforms of Marxism Ethics. We must renew the teaching content to deepen and widen it. We must apply various teaching methods to lead the students to explore the theories seriously. Thus we can develop the capabilities of the students on rational critical thinking. We can help the students acquire knowledge and do goods sincerely and spontaneously.
Key words:Marxism Ethics; teaching reform; imparting knowledge and cultivating virtues
作者简介:李秀艳(1974—),女,河北玉田人,唐山师范学院副教授,伦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伦理学原理、环境伦理学。
基金项目:唐山师范学院2013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教学体系改革与研究”(2013001027)
收稿日期:2015—01—13
中图分类号:B82-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536(2015)01—0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