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生军
摘 要:乡村小学生缺乏关爱,进入少年期后,心理问题十分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的发展很重要,心理素质的提高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多么关键的作用。关注他们的心理,才能做好班级工作,为学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乡村学生;心理健康;家校互动;个性;多样化
作为一名西部乡村教师,在十多年的乡村工作中我深深了解到乡村学生的特殊环境,这里经济发展落后,文化氛围不够好。学生的父母多出外务工,学生缺乏父母的关爱,心理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心理的健康与否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真心面对学生,关注他们的心理,才能做好班级工作,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乡村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自闭、封锁。学生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亲情和关爱,内心世界孤单寂寞,再加上乡村不够活跃和开放的文化氛围,以及与比较沉闷的长辈——爷爷或奶奶长期相处,受到他们的影响,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流和沟通。本来活泼好动的他们变得自闭、封锁。
2.个性明显,渴望尊重和理解。随着个性特征的出现,个人能力的提高,独立的愿望当然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那就是有些学生喜欢与长辈对着干,变得难以沟通和教育,尤其是与爷爷奶奶之间,会产生代沟。
3.情感世界复杂、脆弱,承受能力差。乡村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留守在家,父母单方或者双方外出务工,感情得不到父爱和母爱的滋润,得不到合理的宣泄和有效的疏导,长期积压在心里。
二、心理问题的成因
1.体能因素的特点。小学生由于体内激素的作用,在身体技能和形体上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的大脑发育趋向完善,智力提高很快,身高和体重迅速增加,生理变化会使学生产生神秘感,造成情绪困扰,出现青春期焦虑,从而对学习和身体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2.心理成长的影响。人际关系不会处理,缺乏归属感。首先是与父母的关系存在显而易见的矛盾冲突。其次,进入少年期的学生都强烈地渴望友谊,非常在意自己是否被别人喜欢,对同学和朋友的言语很敏感,容易产生嫉妒或争夺别人关心的现象,感到人际关系紧张、孤独。
3.环境因素的影响。由于部分家长对学生的升学期望过高,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容易使学生产生恐惧与畏缩的条件作用,并持续和泛化,以致想通过说谎来讨好家长,逃避惩罚;其次,父母离异重组家庭、工作变动频繁、生活节奏快、生存压力大的现象较普遍,这些都使学生受到的关爱和注意不够,需要学生不停地做出顺应努力。此外,部分家长对子女过于保护,使他们过分依赖父母,造成社会适应不良。
三、应对心理问题的几点做法
1.了解每一个学生,走进学生心里,让学生从心里接受教师,而不仅局限于教和学的层面。
2.组织学生小组间互助和交流,做知心朋友,说知心话。通过组织小组辅导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3.选好典型学生事例,以点带面,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在心理辅导工作中,对一些特殊的学生采用个别辅导的方式。
乡村学生刚刚进入少年期,这是个体从儿童过渡到成年的开始阶段,是人生的重要转折期,研究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其成因,找出教育对策,不仅能够使学生顺利地从童年过渡到少年,而且对于整个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