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与虚构

2015-12-16 08:37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5年9期
关键词:虚构记叙文文章

◎ 赵 飞 徐 飞

真实与虚构

◎ 赵 飞 徐 飞

(图/牛 力)

徐飞:有一次,我执教作文公开课《材料的整合》,课后有老师现场提问:“徐老师,您这节课鼓励学生进行虚构,这与我们平时作文课要求学生写真实生活有点不同,不知您怎么看?”

这位老师的问题也正是当前很多语文老师教作文时会遇到的困惑:我们教写作能不能鼓励学生虚构呢?

赵飞:徐老师的这个话题恰恰也是最近我在作文教学中的思考。我认为真实与虚构是孪生兄弟,自由潇洒地充盈在文章之中。他们之间是一段距离,也是一段思考。如麦子抽穗扬花,播种在土地里的可能就是我们所说的“真实”,麦穗就是麦粒的虚构,因为光靠些许的麦种无法拥有太多的麦子,必须把它们播种在肥沃的土壤里,有饱满的麦穗和清扬的花才能有丰收的麦粒。所以,在平时的写作中,只有真实的事件是无法赢得文章的流彩异光,必须有写作者自己的虚构,在这个框架下才能成就一篇好的文章。

徐飞:赵老师的形象阐述很清新,我认为这个问题的形成,可能与以下认识有关:

其一,对“修辞立其诚”写作态度的错误认识。“修辞立其诚”,作为一种传统观念,对国人的写作观念影响较大。这句话原本强调的是写作态度的真诚恳切,但很多人逐渐将它误解为写作内容的真实可信,并以真实与否作为衡量文章好坏的一把尺子。

其二,对记叙文体式特征的简单认识。真实与虚构的争论,主要集中体现在记叙文写作上。记叙文,是一种教学文体,比较接近散文、小说这两类文学性文体。长期以来,我们认为小说可以虚构,散文必须写实。这种观念也影响到对记叙文的认识,很多老师认为写小小说可以虚构,而写一般的记叙文必须写实。但事实上,即便是散文,也允许合理的虚构。莫言说:“我认为散文也可以大胆地虚构,而且我相信百分之九十的作家已经在这样做了,只是不愿意承认而已。哪有那么多巧事全部被你碰上?”

其三,对课程标准的狭隘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提出的要求有:“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很多人对此产生误解,认为“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主张必须根据生活真实进行写作,这是对学生写作的狭隘认识。

赵飞:徐老师可谓真知灼见,从写作意识和写作态度以及长期以来传统写作学的角度对真实与虚构作了准确的定位。

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的,写文章可以虚构,却不可以虚假,不能违背真实存在的本来原貌。在写作中,虚构的部分也需要符合自身的逻辑,就是说,虚构也要是合理的虚构,要在合乎逻辑的范围之内。亚里士多德说:“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在指导学生写作中,一定要告知学生,虚构并不意味着可以任意虚构,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文章中也不应该有。

一篇习作,其分量不仅是在于语言、故事情节等层面上的广博,更在于其思想的厚度与深度。如果只凭单薄的真实存在是站不住脚的,真实是原型,严谨地说是写实。所以,一篇文章必须通过恰当的虚构向内掘进才能让其变得有厚度、温度,文章的质感才能显现出来。

诚然,真实是写作的前提,如窗外射进的一缕阳光,要想满屋温暖,需要我们开门、推窗,进行必要的后期加工和改造,此时,我们就需要虚构及时出场。因为很多时候,纯粹的真实相对来说比较单一,想要在文章中体现它的普遍性、恒久性,就必须有作者虚构的成分加入。俄国作家契诃夫说:“你有细腻的推进能力或者假想本事,这是真正的才能”。写文章不像写新闻报道,必须每一件事、每一句话都得有来源出处,歌德也说:“每一种艺术的最高任务,即在于通过幻觉产生一个更高真实的假象”。

徐飞:赵老师从写作的肌肤入手,用自己的创作体验来谈真实与虚构这个问题,给这二者做了一个严谨的定位,我觉得很妥帖。我也就自己平时接触到的学生文章再来深入谈谈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当前,不少学生写作记叙文往往是原原本本地记叙,以致写出的文章既无情节起伏,也无情感变化,既无适当选材,也无精心构思。这固然与学生写作才能不足有关,但与老师一味强调书写生活真实也密切相关。因此,我认为,与其强调真实写作,不如强调真诚写作。真实是事实判断,而真诚是情感判断。

情感具有一种推己及人、推己及物的功能。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指出:“史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入理。”在写作时,我们应与笔下的人物合而为一,与他们同悲苦、共欢欣。福楼拜在他的书信中曾说:“写书时把自己完全忘去,创造什么人物就过什么人物的生活,真是一件快事……我骑马在一个树林里漫游,正当秋天的薄暮,满林都是黄叶,我觉得自己就是马,就是风,就是他们俩的甜蜜的情话。”这就是一种真诚的写作。对于这种真诚的写作,你还会去计较材料的真实与否吗?没有真诚的写作态度,即使写的是真实生活也使读者产生假的感受。

赵飞:徐老师提到一个核心词语——真诚。这个词语倏忽间点亮了我的眼睛,是的,我们在谈写作的真实与虚构时更多是选材、写作手法等层面的事情,忽略了写作者内心的一种情感。我也有同感,有过创作经历的人,或多或少有这样的体验,记得自己以前在文学创作时,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抑或是诗歌都有这样的一种体验。内心的真诚度决定了你所写文章的质感,情感真诚地投射在所写文字间,是多么美丽的一件事啊,自己有时也分不清生活在文章中还是尘世里,两者在真诚情感的调和下静静对望。

曾有人问作家三毛:“作品是完全的生活再现么?”三毛说她已经分不清书里写的是不是真实的,有时候写着写着就好像故事就是那样的。我觉得这也是大部分写作者的状态,常常在两个世界辗转,仿佛都是真实的生活,到最后自己都迷惘了。她在小说中描写在沙漠的经历,有些是通过三毛真实的见闻进行写作的,但也有一些是作者虚构出来的。比如荷西的身份,他不是“工程师”,而是一位特别向往生活自在、任意飘洒的人,他并没有稳定的工作,经常在港口做小工。当然,三毛通过其作品所传达出的人生态度、个人思想绝对是真实可靠的。所以,写作中虚构占据很大地盘,而且所有的虚构必须是基于真实的虚构。

学生的生活看似逼仄,没有腾挪的空间,但他也有在写作前对自己生活的遴选和打磨,如同一件艺术品,需要用自己的视角去加工。老师在看到这样的习作时,我们应该是以辩证的眼光去分析,跳出“真”与“虚”的圈子,只从写作意识和写作手法上去指导,而不是一味缠绕某一个细节或者某件事的真与假。

前不久,东方之星沉没事件让举国悲痛,若干年后,如有作家想把这一悲惨事件写成小说来警示后人,我想,这位作家一定会有自己的“虚构”,因为在沉船的刹那除了少数幸存者的口述外,没有其他的细节和故事来支撑小说了,那么这里的虚构就是真实事件的升华,是对这所有逝者的尊重和纪念。

徐飞:另外,我主张指导学生真诚写作,允许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地虚构。

鲁迅曾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大家都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里面的闰土,就是一个合成加工后的形象,他是以鲁迅家的帮工的儿子闰水为模特塑造出来的。当闰水要回去时,鲁迅急得大哭,闰水也躲在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闰水回去后托他父亲送给鲁迅一包贝壳和几支好看的鸟毛。这些在《故乡》里都有反映。但也有不同,比如装弶捉小鸟雀则是闰水父亲教闰土的,再比如闰土有六个孩子,而闰水只有四个孩子,为什么要加两个?是为了突出当时农民深受“多子”之苦。可见,闰土是一个合成加工后的形象。我们写作文也要学会合成加工,将原型人物转化成更典型、更丰富的形象。

人物合成,可分为同向合成和异向合成。

所谓同向合成,就是性质相同或相近的人物事迹组合起来,使人物某些本质方面朝同一方向增长、加强,从而得到强烈的艺术表现。巴尔扎克认为,绘画中“为了塑造一个美丽的形象,就取这个模特儿的手,取另一个模特儿的脚,取这个人的胸,取那个人的肩”,把它合成一个比现实的女人更美丽的形象。写作亦是如此,何为的《第二次考试》中陈伊玲的原型来自作者家人、女学员和女医生,是典型的“三合一”同向合成形象:①1956年上海合唱团招考团员,作者家中的一个成员去应试,终于被录取了;②过了几个月,作者听说有一个女学员因为在杨树浦一次火灾中救火而伤了嗓子,影响了考试成绩,最后还是被录取了;③作者那时经常在医院里,认识一个实习医生,这个女医生身材修长、亭亭玉立,喜欢穿嫩绿色毛衣和咖啡色裤子,全身弥漫着青春的气息。

所谓异向合成,就是不同的人物事迹结合在一起,使人物的本质、特征不是在同一方面增长,而是朝不同方向发展,形成形象的多面性,它是使艺术形象典型、丰富的重要手段。仁慈与残忍、多情与寡义、豪放与卑琐、阳刚与阴柔等这些朝矛盾两极发展的多层面特点,一旦统一在一个人身上,在辩证运动过程中,就显出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如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她心理正常而又反常,迷信而又否定迷信,坚守妇道而又对抗命运,正是多种性质元素的组合,显示出这个人物的悲剧价值。

当然,人物合成需要以某一生活原型为“胚胎”,逐渐吸收、融化其他原型,所以成功的典型人物往往不是“速成”的,一般都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孕育过程。如阿Q的形象,在鲁迅心中已有了“好几年”的时间。

赵飞:徐老师提出的“同向合成”和“异向合成”很有前瞻性,可以说在指导学生平时写作中有一定的操作性。我可以提出一个大家很熟悉的人物来佐证,《红楼梦》中主要人物贾宝玉众所皆知,但是这样的人物在生活中根本没有,也无从寻迹,可以说是“古今未见之一人”。脂砚斋说:“宝玉之为人,是我辈于书中见而知有此人,实未目曾亲睹……”正是有了虚构的存在,才会引起读者对这一个人物的兴趣,也就有了一个“典型”人物永远存活在后来读者的心中。

生活的质感不是文学所能描摹的,文学对于生活只是一个相对,很多时候,文学只是在生活的事件外部游走,呈现给我们的可能是肌肤、形式。生活艺术化有时只不过是一个借口。没有什么可以高于生活,只能依附生活。真实与虚构只是相对而言,虚构也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也是在真实基础上的虚构。

值得警惕的是,虚构不是胡编乱造,虚构的前提是尊重事实,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其目的也是显示真实的本真。

不管是我们写作手法千变万化,还是写作意识非凡超前,都一定要告诉学生,在写作中要有一颗真诚的内心。如一汪清泉坦然于自然之中,真实是慢慢吸纳,虚构是静静吐出,吐纳间天地无比澄澈空灵,我们的文章才悠远醇厚。

猜你喜欢
虚构记叙文文章
记叙文阅读专练
如何写好记叙文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让记叙文赢在构思
记叙文写作重在“有我”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虚构的犹太民族?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