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执 教/张 芸 点 评/冯大海
寥寥几笔显神韵
——“白描”作文指导课堂实录及点评
◎ 执 教/张 芸 点 评/冯大海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老朋友,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大家请看——他是谁?(随即在黑板上简笔勾画一人物肖像)
点拨:导语简洁而富有张力,直切教学内容。不依赖课件而是现场手绘三毛肖像,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使之对后面的教学充满期待!
生:三毛!
师:同学们太棒了!大家为什么一眼就认出了三毛?
生:老师画出了三毛最典型的肖像特征——三根稀疏的头发。
师:非常感谢你的肯定。能不能再用你的火眼金睛帮老师从黑板上的肖像画中找到更多的优点呢?
生:老师画三毛,没有面面俱到,只是抓住了他最突出的肖像特点。
生:我觉得这幅肖像画没有着色而且全部只是由单一的线条勾勒而成的,非常简洁。
师:看来你还是一位小画家,点评得颇具专业水准!其实这种抓主要特征,不着色彩,仅用线条简笔勾勒的绘画技法就是美术中的白描。
师:为了让大家更加了解“白描”这一绘画技巧的精髓,老师今天还带来了另外一幅风格迥异的肖像画。请同学们鉴赏一下:屏幕上展示的这幅肖像画与老师之前画的三毛有什么区别?
(屏显)
生:屏幕上展示的这幅肖像画色彩更丰富。
师:嗯!你是从色彩上着眼,发现了两者的差异,还有吗?
生:我觉得这幅“女人画”描绘得很细致,连鬓角的头发丝都根根分明,清晰可见!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细致!老师屏幕上展示的这幅肖像画所用的绘画技法在美术上叫作“工笔重彩”。它与白描恰恰相反,要求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进行细致入微、浓墨重彩的描绘。
师:这节课,我们将目标锁定在白描上,尝试将白描这种绘画技法移植到人物肖像的描写中,寥寥几笔,便能初步显现出人物的特色、神韵!
(屏显课题:寥寥几笔显神韵)
点拨:由三毛的简笔画导入,又将白描与工笔这两种技法进行对比,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白描”的特征,这就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做一个游戏,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屏幕上展示的两段肖像描写的文字分别写了谁?
(屏显)
片段一:他,一副女士打扮。三七分的发型,八字眉,穿着一条跑偏了的苏格兰裙子。
片段二:他,戴着一顶旧得卷了舌的“老解放帽”,一身农民的打扮。
生:片段一写的是小沈阳,片段二写的是赵本山。
师:眼睛真毒啊,一眼就认出了他们!根据是什么?
生:我是从“三七分的发型”“八字眉”和“跑偏了的苏格兰裙子”这几个特征认出了小沈阳。
生:我主要通过“农民打扮”“老解放帽”这两个特点认出了赵本山。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特点抓得也很准确。除了抓住了人物最显著的肖像特点外,上述片段还具有什么特色?
生:语言朴素,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修饰语也很少。
师:你从片段中感受到了语言的朴素美。还有其他同学能够补充吗?
(学生陷入思索中,一部分学生反复默读着屏幕上的片段)
师:(启发)请同学们调动自己以往的写作经验,以小沈阳的眉毛为例,看图说话,进行口头描述。
(屏显小沈阳的肖像画)
生:他的眉毛又浓又黑,乍看就像一个八字。
师:(赞许地点头)你在描述中加入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小沈阳眉毛的特点。可片段一中是怎么写的呢?
生:(异口同声)“八字眉”!
师:哪一种写法更简练?
生:片段一。
师:是啊,片段一仅用了三个字就准确、传神地写出了小沈阳眉毛的特征。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归纳一下这两个片段的写作特色吧!
生:两个片段都抓住了人物最显著的肖像特点,而且语言朴素、简练,很少用修饰。
师:咦,同学们发现了吗?上述片段中使用的写作手法似乎与我们上课之初提到的“抓住特征,简笔勾勒”的白描的绘画技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似有所悟地点头)其实刚刚老师故意卖了个关子,这两个片段中使用的写作手法就是记叙文中的白描!
(屏显)
记叙文中的白描手法,是用最朴素、最简练的文字,不重修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勾勒出人物、事物、景物情态面貌的一种文学写作手法。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棒,不过老师要提醒大家的是:白描手法既可以用来写人,还可以状物、写景。这节课,我们只探讨白描手法在人物肖像描写中的使用。
师:既然了解了白描手法的定义,那么如何用好白描呢?
点拨:由美术的白描技法过渡到记叙文中的白描手法,这是一个巧妙的迁移。出示“小沈阳”“本山大叔”的白描文字让学生猜想,在此基础上归纳其特点,这就初步完成了对“记叙文中的白描手法”的建构。
师:请同学们迅速浏览屏幕上的文字,评一评这段三毛的肖像描写写得怎么样?
(屏显)
片段三:她大约十岁的样子,中等个子,身材偏瘦,脸色偏黄,大眼睛,鼻梁不高也不低,嘴巴不大也不小,耳朵不圆也不长。
生:我觉得这段肖像描写简练而真实。
师:同学们还有其他看法吗?
生:很准确。
师:那好,既然你认为片段三的描写简练而准确,现在老师就仿照片段三来一段肖像描写,同学们猜猜老师写的是班里的哪位同学?
师:她,高个子,小眼睛,塌鼻梁,身材微胖,嘴巴不大也不小,耳朵不圆也不长。
(学生们竞相猜测,可最终都面面相觑,拿不定主意。)
师:现在揭晓答案,她就是咱们的班长!(笑问)像吗?同学们为什么都没猜出来?
生:“高个子,小眼睛,塌鼻梁,身材微胖”确实挺符合班长的形象,可这些特征并不是班长一个人所特有的,其他很多同学也具备这样的特征。
生:我想补充一下,我觉得“大小”并没有固定的标准,所以“嘴巴不大也不小,耳朵不圆也不长”不准确也不够简练。
师:我十分赞同你的补充!那么你觉得班长与众不同的肖像特点是什么呢?
生:她头发上绑着的一个“兔耳朵”的发饰,是我们都没有的!
师:你的观察力很敏锐!下面我们再回到片段三,这段肖像描写问题出在哪儿?
生:(不约而同)没有抓住三毛独特的肖像特征,写出了一副大众相!
师:那么由此可知,我们在用白描手法描写肖像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生:要善于抓住人物独特的肖像特征,不要写得“千人一面”。
(屏显)
抓特征,切勿千人一面。
点拨:学生出现疑惑时,教师不是重复概念强行灌输,而是假定其认识正确,采用相同的笔法描写班上的同学,导致无法辨认,这种“归谬法”很机智。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片段四。有哪位同学能带着大家齐读一遍?
(屏显)
片段四:他,大约十岁,身上随意裹着一件打满补丁且破旧不堪的粗布衣裳,一副叫花子的打扮。细长的脖颈上顶着一个极不相称的大头娃娃般的大脑袋。脑袋上仅存的三撮头发就像是被秋风吹败了的衰草一样无精打采地倒在微微发黄的额头上。
师:同学们觉得这段文字写得怎么样?
生:描写得很生动。
师:生动在哪里?能具体说说吗?
生:片段中使用了大量的修饰语,特别是“脑袋上仅存的三撮头发就像是被秋风吹败了的衰草一样无精打采地倒在微微发黄的额头上”一句还用到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三毛头发稀少、枯黄的特点。
师:除了头发的稀少、枯黄,片段四中还写到了三毛的哪些肖像特点?
生:“叫花子打扮”“大脑袋”“稀疏的头发”“微微发黄的额头”。
师:你的回答非常全面,正是这些特征连缀在一起,才塑造出了三毛这样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流浪儿”的典型形象。
师:那么,这个片段是使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吗?
生:(多数)不是!
师:为什么?请大家对照白描的定义,仔细思考。
生:白描手法要求抓住特征,用简练的语言如实地勾勒出人物的形象,而片段四虽然抓住了三毛独特的肖像特点,但不够简练,是在浓墨重彩写三毛。
师:从你的点评中,可以看出你已经悟到了白描的精髓。因此我们在使用白描手法时务必要讲求:语言简练,切勿浓墨重彩!
(屏显)
求简练,切勿浓墨重彩。
点拨:回到“工笔”的“浓墨重彩”,让学生进一步区分“白描”和“工笔”的不同,这是“反刍法”的运用。
师:有了前面的铺垫,相信此刻大家对“白描”这种手法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接再厉,先看一段视频。
(播放一段《三毛流浪记》的视频,最后定格为如下画面)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摄影记者,此时此刻,你会捕捉三毛的哪些特征?大家可以相互交流,略作讨论。
生:渴望的眼神。
生:脏兮兮的面孔。
生:破烂不堪的衣服。
生:还有瘦削的手臂。
师:很好!大家观察得很细致,发言也很踊跃。下面就请大家从刚刚观察到的诸多特点中选择一个或几个,尝试用简练的语言描写一下画面中的三毛。
(学生依据定格画面进行现场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生:他半躺在草棚里,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挂在墙边的一个玻璃罐,神色暗淡又流露出一丝渴望!
师:你捕捉到了三毛的眼神特点。不过老师很好奇,三毛眼中的那一丝渴望究竟因何而起呢?
生:他想到上海去找妈妈。
师:你真是个善于捕捉人物细微表情的小侦探!从三毛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里,就读懂了他的内心!
生:三毛裹着一件破旧的衣裳,浑身脏兮兮的。此刻,他用瘦削的手臂托举着一个玻璃罐。
师:你抓住了三毛三处显著的肖像特征,是想为我们展现一个怎样的三毛呢?
生:我是想突出三毛的瘦弱、贫苦,还有生活环境差。
师:很好!通过你的简练而传神的肖像描写,寥寥几笔,就道出了三毛的生活境遇,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可怜的流浪儿形象已经跃然纸上了!
师:刚刚同学们的展示非常精彩,接下来我们增加难度继续品评片段。
(屏显)
片段五:这是一个河边的,由几块草甸子搭成的破烂的草棚。棚子里胡乱地摆放着各种杂物,空间十分狭小,此刻三毛正半躺在那儿,眼睛紧盯着挂在墙边的一个玻璃罐,流露出一种渴望的神情!
生:(不假思索)片段中对三毛的肖像刻画不够细致。
生:我有不同意见。抓住特征简笔勾勒本身就是白描的特色而不是不足!
师:你的点评一语中的,我们现在继续找找片段中出现的问题。
生:老师的要求是写三毛的肖像,可作者却把主要的笔墨花在描写他居住的环境——草棚上。
师:真是火眼金睛。片段五的小作者在写作时犯了什么错误?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语准确概括?
生:喧宾夺主。
师:那么这个“问题”片段启示我们在用白描手法描写人物时一定要注意什么呢?
生:(异口同声)突出人物,不能喧宾夺主。
(屏显)
重主体,切勿喧宾夺主。
师:下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运用白描手法写人物的注意事项。
(屏显)
巧用白描有三招:
(一)抓特征,切勿千人一面;
(二)尚简练,切勿浓墨重彩;
(三)重主体,切勿喧宾夺主。
(生齐读)
点拨:这部分教师主要是通过故意示错,让学生在对比中把握白描手法的本质特征。对学生而言,错误是最好的老师;对教师而言,错误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善于挖掘并运用形形色色的“错误”,给课堂教学带来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师:同学们,了解了用好白描的方法,老师还想问问大家:在你们学过的课文或者读过的文学名著里有采用白描手法描写肖像的精彩片段吗?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然后推举代表发言,进行简要阐释。
(学生分组讨论,师巡视,不时驻足与同学们交流)
生:我们组找到的是《西游记》中对孙悟空的一段肖像描写:“尖嘴缩腮,金睛火眼。”“尖嘴缩腮”写出了孙悟空的“猴子”本色,“金睛火眼”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孙悟空曾经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里炼过的经历。
师:吴承恩写得精练传神,你阐释得也十分准确!这句肖像描写虽然只有八个字,却能引发我们的联想,传达出丰富的含义。
生:我们组从以前学过的课文《少年闰土》中找到了一段对闰土的肖像描写:“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颈上的银项圈”说明他的家人很爱他,用银项圈来保佑他的平安。“紫色的圆脸”则表明他很健康。
师:很好!你从看似平淡的文字中读出了丰富的涵义,这正是白描的魅力所在!鲁迅先生历来就被称为“白描圣手”,在大家的启发下,老师也想到了他的小说《孔乙己》中的一个精彩的白描:“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是鲁迅塑造的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迫害,迂腐可笑,可怜又可悲的小人物。鲁迅先生只这一句就写出了他的穷酸和落魄。
点拨:领略经典的白描,使先前的建构更加深入、更加牢固。
师:接下来我们就地取材,用咱们这节课刚刚学到的白描手法写写身边的同学。
(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观察周围的同学,然后进行现场写作。教师巡视指导。几分钟后,学生展示写作成果。)
生:他,烧饼脸蛋,塌鼻梁,一头硬茬茬的短发显得分外精神。
生:他个子不高,皮肤偏黑,一排斜刘海耷拉在额前,显得特别可爱。
师:刚刚发言的几位同学,都用简练的笔触,从不同的角度抓住特征描写了身边同学们的肖像。最后一个机会老师想留给全班同学。请大家用白描手法描写一下老师的肖像。
生:她身穿青色大衣,梳着马尾辫,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流露出一种文艺气息。
师:你主要抓住了老师哪些方面的肖像特点?
生:衣着、发型和给人的整体印象!
师:很好!感谢你的精彩发言!可老师觉得还不够简练,还有哪位同学愿意试试给老师画画像!
生:(自信满满)瓜子脸儿,小鼻梁儿,薄嘴唇儿,马尾辫儿!
师:你的描写很有新意,四个“儿”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老师的面部特征,简练而传神!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把掌声送给他!
点拨:练习巩固,不断完善,精彩之笔终现。
五、结课
师:同学们,这节课已经进入尾声了,大家还记得我们的教学目标吗?
生:将美术中的白描技法移植到人物肖像的描写中。
师:那我们的“移植手术”成功了吗?
生:成功了!
师:好,那么老师还想请大家再看一组图片。老师注意到大家看到这组图片都乐了!那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屏显一组漫画图片)
生:都是漫画,图片上的人物都进行了夸张处理!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此时此刻,老师想告诉大家的是:艺术其实都是相通的。不光白描技法可以融入到写作中,美术中的漫画技法也可以借鉴到写作中。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老师希望大家都能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在写作中触类旁通巧迁移!
点拨:结束之际,教师通过“漫画图片”提出了新的课题,造成新的期待。性子急的学生,或许就会沿着这个方向先行探究。
【总评】
这是一节设计新颖、极富创意的作文指导课。教师独辟蹊径,从一幅人物的简笔画着手,通过手法迁移、图文转换、对比纠错、回溯经典、实际应用等步骤,将难度较大的白描手法深深地楔入学生的大脑中,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本课用例很有讲究,“三毛”之例差不多纵贯全课,教者从不同侧面反复捶打,归结出白描技法的本质特征,这比走马灯式的材料呈现效果要好得多。
(张 芸 湖北省荆州市马山中学;434000冯大海 湖北省荆州市郢都中学;434020)
名家论道
黎锦熙:日札优于作文
“日札优于作文”是我国已故语文教育家黎锦熙先生提出的作文教学观点。日札,就是修养日记和读书札记。作为日记和札记,在内容上,可无所不写;在形式上,叙述、描写、抒情、议论随意选用;在心理上,轻松自然,因为不是“作文”。这种没有精神压力和文法顾忌的写作,一旦养成习惯,在量的不断积累下,定会有质的飞跃。许多大文学家都有写日札的习惯,不但增强了笔力,还以此为素材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
他认为作文是一种习惯,即习惯于用笔表情达意。画家喜欢用画笔表达对事物的理解;音乐家常用音符抒发对世界的感受;而文学家则擅长用手中的笔描绘世间百态。生活中类似的感触,不同门类的艺术家会有不同的表现,只是表情达意的习惯不同。所以,要培养学生较高的作文能力,就得引导学生养成用文字表情达意的习惯,但不要过分地讲平常写的东西是为了写好作文而进行的训练。作为教师,应及时捕捉学生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引起思索和争议的事件,如杨利伟成功的太空之行,如一次集体活动,如班级新近发生的焦点事件等,利用自习课甚至临时调整教学计划占用阅读课,引导学生即时用笔表达自己的见解,以求使之尽快养成习惯。作为学生,高兴了,生气了,结交新朋友了,读到一本好书了,跟同学闹别扭了,挨老师批评了……只要有了某种情绪,就用笔把它记下来,不要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只需开门见山,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绝不要想这是在“作文”,而是在表达一种情绪,在“说”一件事,说给谁呢?想说给谁就说给谁,只要痛快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