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曲霞
(安徽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概括起来说,就是大学生对优质课教学的需求与优质课教学数量不足之间的矛盾。优质思政课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很强的实效性。针对性是吸引力、感染力的前提,是实效性的关键。
课堂状态是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所面对着的一个客观存在,是大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各种观念、思想、情感、心理、行为等方面复杂的集中的反映。
从教学实践来看,课堂状态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一部分学生积极主动地听课,对教师的讲授有正面的回应;二是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听课,做自己的事(主要是看外语、小说等书,做其它课程的作业,看手机,听音乐,甚至是睡觉等),对教师的讲课不喜欢听,甚至比较反感;三是介于前面两种状态之间,大部分学生时听时不听(有趣的、有用的、与考试关系密切的就听,反之就不听),比较功利,对教师的讲课偶然有一些回应,但很多时候比较漠然。
课堂状态是学生平时学习、生活状态的缩影,反映出他们在家庭背景、学科、观念、思想、情感、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高等学校大调整、大扩招以来,高校学生多样化趋势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是家庭背景的多样化,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家庭社会地位和家庭结构等差别很大;二是地域背景的多样化,学生分别来自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等;三是专业性质的多样化,高校的专业设置比较复杂,除了大文科、大理科专业以外,还有音乐、美术、体育等技能性较强的专业,还有运动训练专业、运动员班等;四是招生批次和性质的多样化,本科有一、二、三(包括独立学院)个批次,专科也有多个批次。
高校学生背景、学科等方面的多样化,使他们在观念、思想、情感、心理、行为等方面呈现出复杂性,出现了群体的多样化,所谓“校园四大部落”,即奔波一族、悠闲一族、苦读一族、罗漫一族,就是这一多样化的形象化描述。部分大学生有所谓浮躁、骄躁、急躁、烦躁、暴躁等“几躁”情绪,部分大学生在社团活动、入党、处理师生关系及同学关系等方面,出现了泛功利化倾向。
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状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概括起来说,全球化、网络化、市场化、多样化和大众化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变化发展的五大主要因素。一是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西方社会价值观念、文化思潮等影响和冲击着我国社会和校园,这使得大学生在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广博的知识的同时,也容易受到某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影响。二是网络化。互联网的发展,使信息传播方式和人们交往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学生的信息来源广泛而快捷,教师的知识权威和道义权威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质疑和挑战。三是市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培养了大学生的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同时也引发了观念冲撞和利益冲突,加大了他们就业的压力。四是多样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扩大,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也日益增强。五是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高校的精英意识开始淡化。社会现实问题如就业、贫富差距等对大学生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事实判断。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主要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真正提升了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这种提升反映在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实效性不强的一个关键原因是当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着与实际、生活、学生不够贴近的现象,严重地缺乏针对性。
概括起来说,当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存在这样几种缺陷:一是课前备课只备教材,不备学生。教师在备课时,一般是通读教材和参考一定数量的相关文献资料,撰写讲稿教案,但很少有教师认真地考虑、调查和研究自己即将授课班级学生的情况。思政课作为一门育人的课程,如果一刀切地说教,就不能切入学生内心、触动学生心弦、找到学生积极性的“联动点”。二是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僵化。教师在课堂上大多是进行满堂灌,没有发挥学生主体性,在教与学的关系问题上,没有能够实现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有机结合,教重于学、教先于学、教尊于学。教师整个学期唱独角戏,课堂氛围相对单调,学生被动学习,难以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只顾将自己备课准备的讲稿内容传授给学生,至于学生是否在学习、是否在听讲、是否认真阅读了教材等文本、是否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是否真正理解掌握了教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等,教师可能不大关心、不太在意。三是教学方式过于传统而不能与时俱进,过于单一而不能多样化,不能因材施教、因地(教室大小)因时(上午下午晚上等)因人(人多人少、专业特点)而制宜。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个讲台的教学方式,如运用得当还是有些魅力的,但很多教师缺乏这些魅力。一些青年教师喜欢做课件,但对多媒体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使用还不是很恰当,如有的教师把多媒体简单地变成了电子板书,或者用多媒体多于讲授,喧宾夺主,效果不好。四是课程教学只重视理论传授,不重视实践体验。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特别是学生个人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因而也就不能有效地回答学生在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中产生的疑惑和问题。五是期末考试大多是考知识,很少考能力。一张试卷考全校学生,考知识题多考能力少,特别是考学生观察能力、辨别能力、对材料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等少。六是考试总结只顾形式,不顾内容。考完以后的试卷分析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分析可以找到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以便对症下药。但很多教师对这一环节重视不够,因而,教学也总是得不到很大的改进。
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实效性不强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坚持以学生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提高针对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贯彻执行的一项基本原则,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抓手,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前提。贯彻执行针对性这一基本原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高针对性,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把备学生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在开学初可以通过让学生填写基本信息表来了解、掌握所授班级学生的情况,包括他们的籍贯、家庭、专业、观念、思想、情感、爱好、心理等方面,改变教师上课只有一个学生点名册的状况。讲课时教师根据每个班级的不同特点,适当地调整讲课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分类教学。学生是教授的对象,了解他们的状况,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缩小师生间的距离感,让学生亲其师,进而喜欢这门课,这是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一个前提。
第二,提高针对性,要求教师撰写出内容丰富、充实、生动、有感染力、吸引力的讲稿或教案。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备课时,要选择具体的史料,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物、事件,把学生带到历史的情境中,激发出学生内心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去反思。“概论”等课要在理论传授的同时,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将教材基本理论观点与学生具体思想实际以及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有效回答学生在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中产生的疑惑和问题,寓思想教育于知识传授中。在教学内容上做到每堂课都有让学生期待的、吸引人、感染人的“亮点”,这是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基础。
第三,提高针对性,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与学的关系问题上,实现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之间平等的有机结合。如组织教学实践课,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论题,将学生分组,让每一组学生各选论题,自己去收集资料,撰讲稿,制课件,由每组派代表上台讲解,之后学生可以根据其所讲内容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如“纲要”课可以让学生每周介绍一位他所熟悉的历史人物,这既锻炼了学生收集资料、制作课件、语言表达的能力,也弥补教师因课时不足而对人物讲解不够的缺陷。“概论”课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近年来的发展变化,使学生既通过了解家乡改革和发展的情况来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通过报告实践的锻炼增强了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变单一的、被动的简单学习和应付考试的状况,使他们的参与活动成为课程教学不可分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真正走进思政课堂,让思政课真正走进学生的脑子,这是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关键。
第四,提高针对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讲课时把学生能否接受作为教学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师讲课时要十分重视学生的反应,要始终注意学生是否在学习、是否在听讲,要有一些措施来检查学生是否按照要求认真阅读教材等文本、是否对有关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讨论、是否真正理解掌握了教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等。教师课堂教学时必须认真对待、认真了解、认真研究、认真应对学生课堂反应的重要即时信息,而且要把这种认真态度贯穿于这门课教学的始终。
第五,提高针对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不断与时俱进。要将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一切有利于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方式都可以使用。要善于把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善于口头表达,又要善于运用声像等手段。
第六,提高针对性,要求教师认真对待课堂教学总结和考试总结。在科学合理地设计考核体系的基础上,认真对待试卷分析,通过试卷分析报告中定量分析数据和定性分析情况,查找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以便对症下药。在个别班级试卷分析的基础上,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将一个学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试卷分析汇总起来,做一个总的试卷分析报告,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建设的思路和办法。
第七,提高针对性,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堂文化的建设和课堂环境的营造。和谐的课堂文化是指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能够相互了解、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师生关系非常融洽,教学相长,共同推动教学;和谐的课堂环境是指在校园里,管理部门、教学部门、后勤部门以及领导、管理者、教师、学生、服务等人员的关系十分融洽,相互之间能够充分理解,能够互相帮助、互相合作,共同推动学校事业的发展。和谐的课堂文化和和谐的课堂环境,能大大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