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

2015-12-16 14:11
关键词:法治法律思维

孙 彪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安徽 铜陵244000)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社会未来建设的生力军,他们法治思维水平的高低以及遵纪守法自觉性的强弱事关中国社会未来法治建设的成败。我国高校目前法制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行为不断发生,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制观的实现,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法治思维的涵义

法治思维是指用法律的精神、法律的原则与法律的规定,对法律问题所进行的分析、判断与解决的思想意识过程,是用法治理念、法律知识与法律规定去具体实施法律的过程。当法治思维成为个人的思维习惯时,这种思维方式将会伴随其终生,影响终身。

大学生法治思维是指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特殊群体,培养他们运用法治理念思维对所遇到的法律问题,正确地去进行分析、判断、推理以至形成决定、决策的思想认识过程。具体体现为综合、灵活运用法律精神、法律原则、法律逻辑以及法律规范作出符合法治理念要求相适应的行为,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对指导大学生以后的人生道路以及做好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大有裨益。

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需要具备法治思维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遇到法律问题时强调应以合法性为出发点,以公平正义的价值思想作为评判问题行为的标准,以权利义务为内容并且强调讲程序的思想价值观念。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包含以下基本内容:

第一,法治思维是一种合法性思维。法治思维要求公民以合法性思维作为考虑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正确行使法定权利,忠实履行法定义务。要求大学生树立宪法至上的权威性,培养法治优先和合法性思维习惯。公民在行使法律所赋予权利之时,应审视其行为是否符合法律精神和法律规范,做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第二,法治思维是一种公平正义思维。“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1]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追求,是法治思维的首要内涵。依法治国就是要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实现法治化国家建设的目标。大学生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时刻用法治思维和法律规范去思考和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维护、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法治社会的应有之义和重要内容。

第三,法治思维蕴含权利义务内容。权利义务思维是法治国家的公民应当具有的基本法治思维,每一个公民在享有法律所赋予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法律所规定的义务。权利和义务的内容都是由法律明文规定的,权利的行使应该严格按照法定的内容和程序去具体实施,有明确的规范性。大学生要有法治观念,应该懂得自己是权利义务的主体;既懂得尊重他人的权利,不去侵犯他人的权利和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同时又要具有义务意识,自觉去履行公民义务,这样自己的权利和他人的权利才能够得到维护和保障。

第四,法治思维体现程序性思维。“法治之理,纵为金科玉律,若乏运行之制、操作之式,亦难免空头支票、空中楼阁,法治终空空也”,[2]可见法律程序对法律的重要性程度。任何良法要去实现其具有的法律价值,公平公正地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问题,离不开正当的法律程序。大学生在实际的法律行为中,应该有法律程序性思维意识,应该做到既懂程序又讲程序,充分实现法律程序的公正价值。

二、影响大学生法治思维形成原因

(一)传统落后思想观念影响

传统的法律价值观念仅限在统治阶级工具的层面上,认为法律只是国家对老百姓实施统治的工具,是政治和道德的附庸,还不能理解法律还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以致对法律缺乏应有的情感与信任。儒家思想观念中强烈的尊卑贵贱等级观念,使得人们缺乏平等的权利法律观念,尤其在权力和亲情面前,以致这种不平等的思想等级观念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法治思维的形成,以致现实中的种种行为表现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对各种事务缺乏参与的激情,法律主体意识淡薄。

(二)当今社会大环境影响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形成

培根说:“世间的一切苦难中,最大的苦难莫过于枉法了。一次不公正的举动,其恶果虽然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裁判则毁坏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司法实务中的腐败不公正现象所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将极大制约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形成。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非常复杂,存在一些权大于法以及司法腐败现象,加上大学生自身的弱点、行为的盲目性,致使他们很容易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心灵容易受到污染,挫伤法治信心,影响法制思维的形成。

(三)目前我国高校法治教育现状存在缺陷

目前我国高校法治教育忽视了对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以致学生法律意识依然淡漠;大学生法治教育形式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缺乏知识演绎的大众化和通俗化,更忽视了实践环节,影响了法律课效果的发挥,不能满足其今后生活及工作的需要。学校在管理工作上也存在诸多问题,人治现象比较突出的现状导致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缺乏说服力。

(四)家庭教育环境影响着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形成

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文化素养品质对子女人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家庭存在暴力、父母缺乏法律意识、家庭的不和谐以及父母对孩子教育不够关心等都会影响孩子法律素养的形成。

三、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的实现途径

(一)培养大学生对法治价值观的认同与接受,树立对法律信仰的理念

法律信仰是一种理念,能促成现代社会走向真、善、美的境界。“法律如果没有被信仰,就是形同虚设。”[3]在西方发达国家,法律信仰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渐进积累、潜移默化的过程,平时并不需要刻意突出进行法治教育。在我国,传统的法律教育模式没有把法治信仰作为培养大学生的教育目标理念,在对法律的应用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转化方面做得不够多,这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方方面面。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法治信仰,是一个系统宏大的社会教育工程,必须与社会的其他建设同步进行、协调发展,才有实际效果。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观的实现会有直接影响,对于学生自己而言也会受益终生。

(二)创新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途径,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

学生的参与意识也是现代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和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服务理念的措施。“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健康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必须逐步扩大大学生参与学校相关的民主管理决策的广度和深度,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和契约意识,这应当是一条有效的捷径”,[4]应该值得提倡和推广。

第一,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以及对学校的公共治理决策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体现和实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养成自觉遵守法律、规章和制度的习惯。

第二,组织大学生去参加社会上的法治活动。如组织参与“万名公民旁听法院审判”的活动,也可以参与“徒步普法行”等活动,从而提高他们对法治精神的领悟转化能力。

第三,组织法律援助组织。在校园内建立法律援助组织,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解答咨询法律实务中的问题,也可以对学生的亲友、家庭发生的各种法律纠纷进行分析、调查或诉讼等,通过对法律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实实在在的法律帮助,切实培养他们对法律的情感与信任。

第四,学校组织参与选举、参与对热点事件评议以及旁听案件审理等。培养大学生对宪法权威的信仰,培养他们对合法权利的尊重意识和渴望意识,真实感受法律的权威性以及法治秩序的实际价值。

总之,通过学生参与活动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培育他们的法治思维观念。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文化培养的环境

大学校园法治文化的积淀是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的基础,蕴含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恒久的发展动力,应该充分发挥和挖掘其作用。“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不仅包括基本法律常识和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包括法精神、法文化的传播与熏陶,其培养目标是使大学生对法律的理解从认知、使用层面提升到信仰、自觉内化的层面。”[5]具体如下:

第一,高校应该创新法治文化宣传的形式和载体。充分发挥高校法治宣传主渠道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校报等宣传媒介大力宣传法治思想,为实现师生互动的良好法治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也将法治精神所蕴含的公平、平等人文价值观念纳入学校的教育质量评估之中。以校园文化活动阵地为依托,以健康向上、形式活泼的文化活动为载体,不断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从而充分发挥文化对促进和谐社会法治建设不可替代的作用。[6]

第二,强化校领导教职员工法治思维观念意识。要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应加强顶层设计,营造良好的大学生法治文化教育氛围。增强学校依法决策的意识和能力,树立严格、规范行使权力的思想观念,培育主动接受制约和监督的思维方式,发挥指引和表率作用,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完善教育机构,成立专门的法律部门,把法治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教职工依法办事的行为都会对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第三,改进管理制度与增强管理的凝聚力。建立健全民主、科学、和谐的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规则办事,改变以往明显人治特征的大学管理模式向以法治为坐标的管理模式转变。实行校务公开,鼓励大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创造条件支持他们参与学校管理;切实保证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以此营造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形成的良好环境。

(四)改革现有法律课教学内容与形式

充分发挥通过学校教学传播法律知识系统性优势作用的同时,注重改革现有法律课教学内容与形式,发挥法律课教师的专业素养等来提高教学效果。正确看待现实社会法治运作状况,改变传统的灌输教育模式,把传播人权、平等、自由、理性、秩序等法的价值观念和法治精神作为教学重点并贯穿于教学始终,保证法律教育的时空条件。

第一,大学阶段重视普及法律基础知识的教育,普法教育课程应单独作为一门课来开设,在时空上有保证,以达到实现培育法律信仰的基础目标。“一般说来,知识越丰富,主体所具备的概念体系越复杂和完善,相应地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思维方式也就越复杂和完整,任何思维方式都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作为其出发点和基本要素。”[7]

第二,围绕培养大学生法治精神,注意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准确性、科学性和社会性。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巧妙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为使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通过诸如模拟法庭、分角色辩论和研讨式学习等方式在校园内实现法制教育“知”和“行”的统一。

第三,实践教学要采用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形式。探索和设计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和载体,构建一个包括众多主体在内的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教育体系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从而实现大学生对法律教育的认同感和信奉感;拓展大学生法律实践的形式,如模拟法庭、案例讨论、法治知识竞赛、法律演讲比赛、观看法律影视、实地参与庭审、参观劳教场所等实践教学,使抽象的法律理论通俗化和大众化,使之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最终将法治思维铭刻在大学生的头脑中。

第四,重视法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法律课教师的素质。理论和素养高的司法实务人员,他们有着丰富的理论功底和法律实践经验,可以聘请他们兼任法律课教师,能进行形象化教学,强化大学生对法律价值的体验。还可以邀请校外的法律实务专家以及高素质的司法实务人员对法律课教师进行培训;法律课教师素质提高了,才能很好地将法治精神、法治观念、法治理论中所蕴含的民主与秩序,公平、正义与自由等法律价值理念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大学阶段就养成对法律的情感,直至法律信仰和法律思维的形成。

(五)完善家庭教育

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等多方面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实现。高校法治教育还应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齐抓共管,相互补充,相互配合,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育人法治教育环境。家长要规范自身行为,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培养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家庭教育中注意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培育他们的法治意识和法治价值观。家庭教育环境的优劣,对大学生在青少年时期的成长及遵纪守法培养意识有直接影响。

(六)重视法治信仰的宣传

在全社会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对大学生的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

第一,充分发挥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传播信息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具有很多优越性,诸如表达方式的生动性、活泼性和强烈的时效性等,只要对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有帮助的行之有效的法制宣传方式,都可以大胆尝试采用。

第二,广泛开展校园法治宣传。可以借助团委、学生会等各种力量,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讲座等形式,还可利用宣传栏、校园网等媒介宣传法律知识,营造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法治舆论氛围,形成法治信仰教育的合力。此外,我们可以将法律论坛上的讨论结果等通过学校的网站进行法治宣传,让法律融入到学生的每个学习角落,形成良好的法律环境。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以及“12.4法制宣传日”要组织学生宣传法律,让他们参与到活动中去。

第三,改革普法宣传的内容。我们的法治宣传大都宣传人们遵纪守法意识,往往忽视人们维权意识的宣传。个别地方和部门甚至更侧重于向群众宣传管制性和限制性的法律规定,却很少告之人们应该享有的权利,以及维权的法律救济措施。普法宣传应该宣传的是法治精神,使人们意识到法律是公平正义的代表,能够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第四,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网络为高校法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先进的手段,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的优势,推动高校法治教育由封闭性模式、被动性模式,向主动性模式、开放性模式以及全员参与性模式转变。应该充分发挥网络的直观性、参与性、新颖性和系统性等特征来培养大学生的法治信仰理念。同时,要加快网络空间的法制化建设步伐,抓紧研究和制定有关网上的法律法规,有效打击网络犯罪,对大学生上网实施有效管理,为大学生进入网络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与道德环境。

[1][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

[2]高鸿均.清华法治论衡(第三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405.

[3]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梁治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28.

[4]徐志红.试析中国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8(2):72-74.

[5]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M].信春鹰,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127.

[6]陈选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26-128.

[7]陈中立等.思维方式与社会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35.

[8]李红星.网络文化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29-131.

猜你喜欢
法治法律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律讲堂之——管住自己的馋嘴巴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让人死亡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