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红霞
(淮北师范大学 学生工作部,安徽 淮北 235000)
高校“双师型”辅导员专业标准和培养模式探析
谢红霞
(淮北师范大学 学生工作部,安徽 淮北 235000)
高校“双师型”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有专业执业资格。其专业标准应当以立德树人的作用和贡献为衡量。在立德树人方面,作为与其他教师有所不同的专门思政人员,高校“双师型”辅导员应有其从事岗位职责的专业准则与技术标准,即与立德树人相称的促进学生发展能力和专业执业资格。这需要高校党政高度重视, 国家、省和学校共同努力,高校进行专业化组织策划,并按照“双师型”发展方向 建构“双师型”辅导员培养模式。
高校教师素质;专业执业资格;立德树人;专业标准;培养模式
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必然延伸出辅导员的专业标准。标准的专业性来自于培养的标准化和专业化。培养模式与专业标准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同样,高校“双师型”辅导员作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类型,其专业标准与培养模式之间也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而问题的关键在于高校“双师型”辅导员的专业标准如何界定、如何培植,使专业标准和培养模式有机耦合。这个问题的探索与解决对科学揭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属性、岗位特性,对准确把握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身份、岗位职责大有裨益。
1.1 高校“双师型”辅导员内涵探析
“双师型”概念最早出现于职业教育领域。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都曾经提出“双师型”教师培养问题。教育部也曾经提出:要不断提高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所占的比重。这些探索一定程度上启发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高校“双师型”辅导员是近几年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探索中出现的提法,并已经引起一定关注,产生了一些研究成果。在高校“双师型”辅导员内涵解读方面,周更生、何静认为“既是辅导员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1-2]车兰兰等认为“既懂业务,又懂专业。”[3]孔读云认为“既懂理论,又懂实务。”[4]魏圆圆等认为“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合并为一支队伍,既懂实务,又懂理论。”[5]王国忠认为“既是理论教师,又是生活导师。”[6]徐先海认为“既是教师,又具管理职能。”[7]上述研究者的探索拓展了辅导员职业的认知领域和范畴,从本职岗位属性延展至思政课教师,并从辅导员业务、实务、专业和理论等多个视角就“双师型”辅导员的内涵展开探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这种探究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比如,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身份是否交叉和如何厘清?辅导员的业务与实务、辅导员的业务理论与专业理论是否存在交集?辅导员作为理论教师、生活导师乃至思政课教师的身份能否涵盖“双师型”辅导员的概念界定?辅导员作为教师履行课堂教学管理职能与其他管理职能是否有重合?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不过,有的研究者从另外的角度提出了对“双师型”辅导员内涵的认识。张洪方等提出了“思想政治辅导员、心理咨询师1+1模式”[8]。无独有偶,陈杰等提出了类似的看法,即“思想政治工程师、心理咨询师1+1模式”[9]。赵永新提出了“综合加专长模式。”[10]上述研究者的探索既关涉了辅导员本身的职业属性、职业身份、岗位职责和岗位特点,又关涉了辅导员某一方面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能和岗位实务,即以辅导员为本,确立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辅导员和作为有某些专长的辅导员发展的双重路向,较好地揭示了“双师型”辅导员的内涵。受此研究的启发,笔者就“双师型”辅导员的内涵提出看法,即“‘双师型’辅导员首先必须具备高校教师资格,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同时必须具备指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某种专业执业资格,如参加国家相关部门统一考试获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就业指导师、人力资源师等专业执业资格。”[11]有鉴于此,高校“双师型”辅导员的专业标准应当立足于高校教师和专业执业资格师两个方面来探究。
1.2 高校“双师型”辅导员专业标准探析
探究高校“双师型”辅导员专业标准的前提是探究高校“双师型”辅导员内涵。鉴于上述分析,高校“双师型”辅导员内涵涉及高校教师和专业执业资格师两个方面,故高校“双师型”辅导员的专业标准应当从高校教师和专业执业资格师两个方面来观照。客观上看,在党和国家关于教育的大政方针中,在有关高等教育和高校教师的法律法规中,在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以及有关行业协会、学术团体的政策性、行业性规定中,可以比较清晰和明确地寻找到与高校“双师型”辅导员专业标准确认有关的信息,但考虑到高校辅导员岗位的特殊性,还是有必要就其专业标准进行探索的。这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方面,即:一是高校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种特殊群体的专业标准,也就是作为专门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员的标准。二是高校辅导员作为从事特定育人工作的群体的专业标准,也就是作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职业就业创业发展等的专业人员的标准。而所谓高校“双师型”辅导员专业标准就是指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群体中的特定人员,即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要是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身心发展)为主要职责的专业人员,其在高校教师要求和执业资格要求方面不同于其他高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准则与技术标准。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12]高校的各级组织、各位干部、教师以及后勤服务人员都从事着立德树人工作,高校的各个学科、各种专业以及各门课程都承担着立德树人职能,但是高校“双师型”辅导员发挥立德树人作用的方式方法与上述部门和人员有所不同,甚至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及其他学生教育管理的职能部门也有所不同。高校“双师型”辅导员作为从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服务的专职人员,在立德树人方面应当更加专注、专精、专深、专业,即体现其具有专业标准的专业水平。也就是作为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用专业化的教育工作帮助学生“立德”,诸如政治道德(政治信仰、理想信念等)、思想品德(爱国守法、诚实守信等),应当用专业化的服务工作实现“树人”,诸如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职业就业创业指导等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身心发展、能力发展、素质发展等。这些立德树人工作职能应当有别于其他组织和人员,并体现专业标准的要求。可见,从根本意义上看,高校“双师型”辅导员的专业标准就是立德树人的专业化标志和功效。这种标志和功效体现在立德树人的特定领域、特定角度、特定方向和特定着力点、落脚点方面,并在这些方面倾心用力、术业专攻。高校“双师型”辅导员专业标准的彰显最终要看其在立德树人方面的独特作用和贡献。高校“双师型”辅导员正是通过对立德树人最根本职能专业化以及专门化的承载反映出其专业标准的价值。
高校辅导员是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承担着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乃至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角色。这种角色定位和要求彰显了高校辅导员职业的专属性和专业性。也就是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担任辅导员的,特别是专职辅导员概念的提出和设立更是彰显了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与专门化。这就必然提出高校辅导员的专业标准问题。从标准、专业标准到“双师型”辅导员专业标准的学理性和实践性探讨需要不断加强。惟其如此,才能够为高校“双师型”辅导员培养模式的建构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范例。
《辞海》中说:“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专业标准是全国性的各专业范围内的技术标准。”[13]从衡量事物的准则角度看,衡量高校“双师型”辅导员专业标准的准则可以概括为“一体两翼”,即以立德树人为体,以高校教师中特定人员的专业化水准以及促进学生发展的专业执业资格资质为两翼。而从全国性的各专业范围内的技术标准来看,高校“双师型”辅导员的专业标准应当具有科学性、权威性、示范性、前瞻性乃至不可替代性。从立德树人必须遵循科学的人才成长发展规律来看,从立德树人作为高校不可移易的职责使命来看,从高校辅导员作为立德树人特定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水准和执业资质来看,从历史发展的视野看待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从高校辅导员制度实施60余年来的实际业绩来看,高校“双师型”辅导员专业标准的科学性、权威性、示范性、前瞻性乃至不可替代性还是能够得到确认的。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应当如何科学把握高校“双师型”辅导员的专业标准,并以此构建高校“双师型”辅导员培养的有效模式。从目前的研究和实践现状来看,有关高校“双师型”辅导员专业标准和培养模式的研究并不多见。只是有研究者就高校辅导员的专业标准和专业化的标准展开了研究。栗玉楠提出:“高校辅导员专业标准,即是衡量专业素质的一把标尺,是对辅导员这一专门职业的从业人员所应达到的素质标准的规定,是对合格辅导员专业素质的整体要求。”她从为什么要制定标准、如何制定标准和制定怎样的标准展开论述,阐释了高校辅导员专业标准的具体内容,即:基本素质、知识素质、职业道德、专业能力[14]。冯刚认为辅导员专业化标准是辅导员专业化的认证体系,他提出的辅导员专业化标准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课程和专业学位、专业机构和专业研究[15]。虽然他们的研究并没有提及高校“双师型”辅导员的专业标准,但他们对辅导员基本素质、知识素质、职业道德的强调其实就是对辅导员作为特定教师的素质要求。同时,他们对辅导员专业能力、知识、技能等的要求也体现出辅导员执业资格专业性,对我们解读高校“双师型”辅导员的专业标准还是很有启发的。
围绕着上述分析,笔者拟就高校“双师型”辅导员的培养模式作出探索。一是在培养理念方面,必须首先确立基本的培养准则,也就是立足立德树人目标,围绕高校辅导员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素养和教育能力提升构建培养的课程体系、实践体系等,而落实立德树人的培养准则必须把培养进程纳入高校党政工作视野;二是在培养标准设定方面,必须坚持培养标准的科学性、规范性、严肃性和权威性,牢牢地把国家标准置于培养模式确立的第一位,同时发挥省级标准的激励性作用以及校级标准的基础性作用;三是在培养方向把握方面,必须遵循“双师型”的发展规律,在优化培养方案和优选培养对象方面作出努力,专业标准体现专业素质,所以高标准、高质量的培养来自于高素质的人员选拔,要在准入标准和机制上下功夫,选拔优秀的种子后需要培植,并按照综合培养和强化专业的思路抓好培训;四是在培养的专业化程度方面,专业标准之所以具有专业性,就在于其培养的专业化程度,因此,要在培养课程、培养机构、培养师资的专业化程度上进一步提升;五是在培养的整体性方面,要构建与辅导员专业学位培养体系、辅导员培养专门研究力量相沟通和衔接的培养方式;六是在培养的资源开发方面,要借助教师专业化培训的资源,依托政府有关部委、各行业协会、各学术团体的职业资格培训阵地,采取送出去、引进来等多种方式,拓展培养培训的空间。
3.1 学校党政高度重视,把“双师型”辅导员专业标准的确立和培养模式的建构纳入学校发展总格局
目前,高校办学发展已经确立了质量视域,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经达成共识。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落脚点和具体体现在于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无论是提高质量,还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都是高校党政的政治使命和重要职责,党政高度重视这些工作在情理之中。而党政高度重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立德树人可以有多种方式与多样体现,其中有一条就是要高度重视高质量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以高标准、高素质、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建设落实质量要求和立德树人要求。因此,高校党政应当做到:把辅导员作为干部和教师双重身份的要求落实到干部和教师发展的总格局中,并按照党和国家的干部培养标准以及教师专业化发展标准,特别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标准提升“双师型”辅导员的培养标准,并使之成为党政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其专业标准更加充实、专业能力更加提高;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中的特定人员,需要高校把其思想政治素质提高、业务能力发展以及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等纳入学校教师队伍总序列,使其作为教师的素养处于不断发展中;辅导员专业执业资格的考试、认证需要政策激励与经费支持,高校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出台支持性政策措施,并列支专项培养经费;高校党政在“双师型”辅导员培养模式的建构方面要注意与干部、教师的培养相互衔接与贯通,使高校辅导员的“双线晋升”以及“双师发展”真正落到实处。
3.2 充分发挥国家、省和学校三级培养培训的综合效应,坚持按照国标、省标推进校本培训工作
探讨高校“双师型”辅导员培养的专业标准和模式不仅仅是高校范围的问题。由于某种职业和岗位的专业标准必须是全国性的技术标准才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所以,高校“双师型”辅导员专业标准的确立问题必须依托国家标准,具体到不同的省份,还需要依托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要求。最近,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标准》按照初级、中级、高级辅导员的要求,从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16]。各个省份在学习贯彻落实《标准》要求的过程中,也在探索适合本省特点和实际的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标准。当然,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辅导员专业标准,但是,这一《标准》毕竟是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出台的关于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主导性、政策性、评价性意见,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是今后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对我们研究和探索“双师型”辅导员专业标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目前比较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真正把《标准》落到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发展的实处。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结合学校特点和实际,特别是结合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传统、现状以及未来构想加大校本培训的力度。辅导员校本培训的专业标准要求以及培养模式除了遵循和参照国家《标准》,落实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省属高校)的培训标准外,更重要的是要开发本土化、特色化的校本培训内容,着力构建符合本校实际的“双师型”辅导员专业标准和培养模式,这样的培养标准和模式因为贴近实际、贴近教师、贴近学生而更具生命力与实用性。
3.3 着力实施综合加专业的培养策略,按照“双师型”发展方向推动专业标准和培养模式的确立
教师发展包括辅导员发展是个综合发展的过程,需要多学科知识的支撑,要引导辅导员学习掌握政治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门知识,促进辅导员的全面提升。同时,也要依托辅导员的学科背景,加强辅导员的专业化培训,鼓励其成为学业指导、职业规划、创业培训、心理咨询、人际交往、党务工作、文化塑造、生活服务等方面的专业化人员。学校要主动与政府有关部委、各行业协会、各学术团体的职业资格培训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定期输送辅导员参与各类执业资格证的考证工作。
3.4 落实专业标准的专业性,加强专业化培训的组织策划和体系建构工作
探讨高校“双师型”辅导员培养的专业标准和模式需要关注普遍性要求,即教师作为职业有自身的职业技能标准,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中特定的组成部分之一,教师标准就体现着辅导员标准。这是“双师型”辅导员专业标准和培养模式的普适性要求。但是,“双师型”辅导员专业标准和培养模式的确立还需要彰显专业性要求。而专业性要求支撑的辅导员专业标准与培养模式,除了需要关注培养的专业化程度、构建专业学位培养体系、加强专门研究、开发专业化培训资源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加强专业化培训的组织策划和体系建构工作,以此来凸显培养的专业标准。冯刚曾经阐述了专业化培训的内容与组织策略,诸如基本工作素养培训、法规及基本管理制度培训、专业能级提升培训、专业化培训基地和平台建设、专业化培训教材和课程建设、专业化培训师资和管理建设等[15]。这启示我们要在坚持教师专业化培养标准的同时,围绕辅导员专业标准的确立,着力构建专门的培训体系和专业技能认证体系,依靠专业化的组织力量以及教材、课程、师资、管理、基地和制度等支撑平台,在提高高校“双师型”辅导员专业标准和培养模式的专业水准上下功夫。
[1]周更生.“双师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7(12):74-75.
[2]何静.示范性高职院校“双师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12(78):75-78.
[3]车兰兰,夏志红.“双师型”辅导员队伍培养体系的构建——以南昌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11):242-243.
[4]孔读云.“双师型”辅导员制度的实践内涵——民办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的实践探索个案[J].消费导刊,2010(7):160.
[5]魏圆圆,樊育红.大力建设“双师型”辅导员队伍——以三江学院为例[J].新西部,2012(17):39-40.
[6]王国忠.高职院校“双师型”辅导员队伍建设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0(7):94-95.
[7]徐先海.探究高职“双师型”辅导员队伍建设水平的提高[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22):107.
[8]张洪方,刘敏.高校“双师型”辅导员队伍建设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4(2):68-69.
[9]陈杰,谢茂康.高校“双师型”辅导员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04(2):56-57.
[10]赵永新.让辅导员成为专业化人才——燕山大学里仁学院加强“双师型”辅导员队伍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8-04-11(08).
[11]谢红霞.高校“双师型”辅导员队伍建设述评[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54-156.
[1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
[1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112,2259.
[14]栗玉楠.高校辅导员专业标准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15]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辅导员工作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56-259.
[16]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EB/OL].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0/201404/xxgk_167113.html,2014-05-18.
(责任编辑:郭万红)
A Probe into the Professional Standards and Cultivating Mode of the Double-Type University Counsellors
XIE Hong-xia
(Department of Student Affairs,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235000,China)
The double-type university counsellors are qualified teachers with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s. The professional standards should be measured by the role and contribution to moral values establishment and people cultivation. In this regard, the double-type university counsellors, being the specializ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taff, are different from university teachers. They shall have their own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standards, i.e., the ability to help the students develop the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s, which are commensurate with moral values establishment and people cultivation. The realization of this needs the high attention from the university Party and administration, and the joint effort of the state, the province and the universities. The universities should conduct specialized organizational planning to establish the cultivating modes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the double-type counsellors.
Quality of university teachers;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Moral values establishment and people cultivation; Professional standards; Cultivating mode
2014-09-10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11SK226)。
谢红霞(1978-),女,安徽省黄山市人,硕士,政工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研究。
G641
A
1673-8772(2015)01-01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