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素英
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握好设疑的时机,创设诱人深思的问题情境,就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教学多边活动的顺利进行;也可启迪学生思维,及时反馈学生信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等。因此,好的设疑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设疑呢?笔者略谈多年的教学实践体会。
1.重视始端,设疑于新课开头处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有疑才能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化学课堂教学的开头处设疑,能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教学活动中,这样,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启迪学生的心智,使其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例如,在学习“铁”的有关知识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先阅读下面的自述式短文:
我的名字叫铁,符号是Fe。自春秋时期,人们通过火的洗礼,使我从矿石中现出原形。从此,人类就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你们想一想,工业、农业、交通、航天和日常生活,哪一样离得开我?有人说我外表长得很黑,其实,我非常白并具有金属光泽;有人说我长得很丑,其实我很温柔。总地说,我的性格较活泼,虽然比不上镁和锌,但比铜要活泼得多;我与氧气接触时,因反应的条件不同而异。在纯氧中,将我点燃,会剧烈燃烧;在干燥的空气中,我无动于衷;在潮湿的空气中,我将“遍体鳞伤”、锈迹斑斑。如果在高温下,将我“洗个蒸气澡”,会越洗越黑。如果把我投入到稀盐酸或稀硫酸中,我会生“气“;如果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则会变“色”。
然后,教师设疑,从铁的自述中,学生能否回答下列问题:①铁是怎样被冶炼出来的?②铁的物理性质怎样?③铁的化学性质如何?④铁有什么用途?这种质疑,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教师抓住这一契机,顺利地导入新课:“学完这节课后,你们就会得到上述问题的满意答案”。受于求知欲的驱使,学生迅速进入新课的学习状态,做好了接受新知识的准备。
2.优选问题,设疑于知识关键处
“学则须疑”,课堂上教师设疑要抓住时机,设疑在关键处。在关键处设疑,不仅能起到对教学内容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一般说来,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一些知识的交叉点、关节点,往往是理解和深化知识的关键。在此处设疑,可引发学生多角度、多侧面的思考,帮助学生实现新旧知识的联系,为理解和深化新知识扫清障碍。
例如,“二氧化碳的制取”这一节的关键处,就是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
为此,教师首先质疑:学生已学过了哪些气体的制备?待学生回答后,又问:它们的反应原理、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又是怎样的?又待学生讨论、比较、总结后,接着问:这与我们今天学习的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有无相似的地方?通过这样层层设疑,学生对“二氧化碳的制取”这一节内容就不难掌握。
3.深挖问题,设疑于知识“无疑”处
北宋文学家张载说过:“于无疑处设疑,方是进矣。”教师不仅要在关键处设疑,更要善于在看似十分简单、没有问题的地方找出问题来。学生往往因粗枝大叶或未发现什么问题而表现出漫不经心,思维处于“低谷”状态。这时,教师应投石激浪,做“无疑”工作。巧妙设疑会再次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促进他们进一步积极思考。
在讲“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时,先请学生阅读教材,学生很快就知道了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然后,举例讲解①常温下10 g食盐全部溶解于90 g水中,求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再组织学生练习②求10 g蔗糖完全溶解于40 g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学生很快就完成了练习,似乎对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已无疑。这时,教师逐步设疑③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 g,现把20 g食盐溶解于30 g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0%吗?④25 g硫酸铜晶体全部溶解于75 g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5%吗?⑤8 g三氧化硫溶解于92 g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8%吗?
这样的设疑,又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涟漪,加深了学生对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公式的理解,从而使学生达到了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4.明确目标,设疑于教学重难点处。
为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就应引导学生把握教学重点,化解知识难点,排除有关疑点。因此,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思维凝聚在教材的重点上,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巧妙设疑是帮助学生抓住重难点和理解重难点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讲授“电解质和非电解的概念”时,单靠教师枯燥无味的讲述效果不佳。据经验可知,为解决重难点,不如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读书、讨论和思考,教师进行适当地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笔者就这样设疑:①判断某物质是不是电解质的前提、条件、结果各是什么?学生就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和其中关键词展开讨论。②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a)能导电的物质都是电解质;(b)不能导电的物质都不是电解质;(c)食盐溶液能导电:食盐溶液是电解质;(d)金属铜放在水里或熔化时都能导电,铜是电解质。③我们知道三氧化硫溶于水生成硫酸,三氧化硫水溶液能导电,那么三氧化硫是不是电解质?
整个过程是在教师的步步设疑、循循善诱下,学生阅读思考、相互讨论,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可见,在突出重难点处设疑,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5.贵在收口,设疑于课堂小结处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难在点睛”。结尾设疑,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发展。例如,在教完“CaCO3与Ca(HCO3)2的相互转变关系”后,在课堂小结时,笔者讲了一个“屠狗洞秘密”的故事。在意大利某地有个奇怪的山洞,人过这个洞安然无恙,而狗走进山洞就一命呜呼了。因此,当地居民称它为“屠狗洞”。最后,让学生思考回答,其中的奥秘在哪里呢?这一故事的设疑,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以下三个知识点:①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②碳酸钙与碳酸氢钙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③溶洞中钟乳石、石笋和石柱形成的原理。
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设疑时一定要把握好分寸,紧扣教材和学生的认识水平,以引导学生运用知识提高能力为目标,切忌问题过难或过易。同时,设疑还要照顾到全体学生。教师应在学生回答完题之后,及时给予评价,这样,就可使教师的设疑艺术落到实处,真正实施“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收稿日期:2015-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