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海芳
【案例背景】
富阳市备课组长培训活动在我们学校举行,我被安排上一堂文言文的汇报课,于是我选择了本学期八上第六单元中《湖心亭看雪》这篇课文。这是张岱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景物描写语言很精练,画面很唯美,张岱独特的情感世界也是为人们所乐道的。作为文言文,字词的落实还是不能省略的关键,另外带领学生赏景析情更是在教学环节设计中值得探索的问题。于是,经过几次试上几次修改,我做了这样的一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自读课文,自行疏通文句。
2.通过品读和词语替换,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3.通过拓展联系已学课文,了解古代文人雅士独特的情操。
【重点难点】
作者独特内心世界的把握和写本文时的情感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PPT: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白居易)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白居易)
师:这些诗句都是赞美哪里的风景?(西湖)
师:那又是赞美西湖什么季节的美丽景色呢?(春季,夏季)
师:我们常人一般都会在风和日丽,春暖花开的美好季节里去游览西湖,试想有谁会在寒冬腊月,在大雪茫茫冰封万里之际,在夜黑风高万籁俱寂之时,独自跑去游览西湖呢?那么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个叫张岱的文人,让我们跟随他的文字《湖心亭看雪》,一起去探索一下他那独特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作者。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张岱独特内心世界的欲望。)
二、检查预习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朗读要求:
PPT: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
2.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学生读错的音教师板书,让学生来探讨怎么读,再明确以意来定声,读不清楚的停顿处,让学生来探讨怎么读,明确以意来定句读。
3.全班齐读。
4.请学生花3分钟时间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各自疏通全文,把不会翻译的地方做个记号,提出质疑。
PPT: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各自疏通全文,疑难处做好记号,提出质疑。
5.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然后总结翻译的方法。
PPT:
方法:回顾已学知识,学会迁移;联系上下文,推断出大概意思。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举例:人鸟声俱绝。《三峡》
绝:
绝巘多生怪柏:极高的。
沿溯阻绝:断。
哀转久绝:消失。
俱:全,都。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答谢中书书》
是日更定矣。
是:这。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
焉得更有此人。
焉:哪里。燕雀焉知鸿鹄之志!
余强饮三大白。
强:尽力。强颜欢笑。
客此。
客:客居在他乡。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及下船。
及:等到、到了。及郡下。《桃花源记》
三、读课文,理解并探究内容,赏景析情
(一)这是怎样的景
师:有人说,没有见过西湖冬景的人,只要读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足够了。那么张岱为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奇景呢?
1.学生思考,找出课文中写景的句子。
PPT: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齐读写景句子,请一个学生翻译。
湖上影子只有—— 一点湖心亭的影子,我的一叶小舟,两三个舟中人罢了。
3.这样的景给人怎样的感受?
学生谈,教师板书:寒冷,寂静,纯净等。
4.替换赏析写景的妙处。
明确:“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
师:那这样改好不好: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粒、余舟一芥、湖心亭一点与长堤一痕而已。
明确:在整体描写部分,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赏析景物描写,通过替换法,激发学生思维。)
(二)这是怎样的人
1.作者在这样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的夜晚去游览西湖,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人?
设想一下这种天气下你一般会干嘛?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
痴迷山水,清高,孤傲,脱俗。
2.张岱自称独往湖心亭看雪,这里“独往”中的独是什么意思?单独,独自。
师:可从全文看,真只有作者一个人坐船前往吗?作者此说是否矛盾?如何理解“独”字?
学生探讨发言。
师:这里的“独”不是生活上身体上的孤独,而是一种心理的孤独,心态的孤独。这种孤独心态大多是由文人坚守节操志向而不肯同流合污造成的。
PPT:孤独心态大多是由文人坚守节操志向而不肯同流合污造成的。
师:舟子不能理解张岱的内心,不能跟他同悲喜,张岱也根本没把舟子放在眼里,似乎把舟子视若空气一般,所以即使舟子陪同,也说是“独往”啊,这种心态是作者孤傲、清高的情绪的流露。
3.结合文章内容,你能用一个词语概括作者的行为特点吗?
痴,如何理解这个痴字?
超凡脱俗的情趣;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师:正是有这样一个痴人张岱,才会有湖心亭赏雪的痴举,他的眼里才会有那么独特的雪景。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引导和情境的设置,走进作者的独特内心世界,从而理解作者的痴人痴行。)
(三)这是怎样的情
1.张岱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心情是如何的?请参看课下注释1,你读出什么信息了吗?学生谈谈。
2.出示作者资料,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
PPT:《陶庵梦忆序》“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3.张岱在书中抒发了对明朝故国的怀念,抒发了亡国之痛,他的文字中总有淡淡的忧伤!在本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张岱追忆明朝的这种情感?
提示:这需要大家具备一点历史知识,明朝的都城在哪里?南京,古时称金陵,崇祯是明代崇祯皇帝的年号。
金陵人 崇祯
师: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走进痴人张岱的内心世界。
(设计意图:通过背景资料的链接,让学生感悟作者特定的心境,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四、拓展延伸
文中如张岱一样痴的还有谁?你从哪里看出来?在本册书第五六单元的课文中,如张岱一般的痴人又有几何?
PPT周敦颐: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苏轼: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陶弘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PPT《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设计意图:通过有效拓展,让学生学会整合已学知识,理解古代文人独特的情操。)
五、作业
比较本文与《江雪》在景物描写手法和所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教学反思】
有“挫折”才会有进步
这堂公开课的教学在磨课中经历了好一番“挫折”。在前两个班试上下来都没有发生问题,第三次试上时,同样的一份教学设计,我竟然遇到了学生尖锐却实实在在的“刁难”。
原来的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这么一系列问题,“张岱为什么在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游览西湖?他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设想你在这个天气会做什么?”
当时我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当时作者忧伤的心情。
可是试上时总是有不顺的地方,学生无法理解作者因为郁闷而去游览西湖的解释。
我接下去的问题是,“张岱为何而忧伤?结合注释1,你看出什么信息?”
我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把握张岱因为明朝灭亡而忧伤的
心理。
可是有学生马上提出质疑,按照课下注释,张岱在游览西湖时,是崇祯五年,当时明朝并没灭亡,何来亡国之痛呢?
学生的质疑,让我自己也无从回答,在课堂上我大汗淋漓,不能自圆其说,不知如何正视这些“孜孜不倦”的疑惑的眼神。
下课后我查阅了资料,崇祯五年,虽然明朝政治混乱,内忧外患,但是由此来解释张岱雪中游湖的行为似乎也不够完满。再查阅张岱其人,清高孤傲,遗世独立,不拘一格的风采很是独特。
于是我对教案进行了一些调整。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在这样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的氛围里,张岱还去游览西湖,你觉得张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试想你在这个天气会做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自身的行为反照张岱其人的好山水,闲情雅致,与众不同。)
2.张岱自称“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何解?当时明明有舟子陪同,为什么还说“独往”?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张岱其人的清高、孤傲、遗世独立。)
3.你知道张岱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吗?结合注释1,你能看出什么信息?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注释“明亡后不仕”“明末清初”等信息看出张岱的内心,如果学生还读不出信息,我再出示有关《陶庵梦忆序》中的文字,让学生深入张岱那对故国深切的怀念的内心,再通过朗读来感受其感情。)
这次教学设计的有效调整,如果没有学生的质疑追问就没有后面进一步的自我修正与提高,教师一个人的智慧总是有限的,这也体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可见好的课堂效果,师生是随时可以就课文而探讨,争论,最后一起解决问题的,而不是教师单纯的教和灌输,学生被动地学和接受,没有经历课堂教学的“挫折”,就不会有自我反省和进步,没有学生活跃争辩的思维参与的课堂,是一堂没有生命力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