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玲利
摘 要:创新能力源于創新思维,而创新思维源于创新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才能不断掌握知识,并不断加以应用,从而提升地理学习效率。
关键词:思考;总结;方法
一、奇特联想,创设情境
通过联想,创设出记忆者最熟悉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如:(1)在学习“宇宙中的地球”太阳系八大行星时,从课本图1.4太阳系模式图中可以看到小行星带的位置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但是学生在阐述时常会出错,不少学生就分不清楚到底是在哪两个行星之间。因此,我就让学生观察图联想它们是“火烧木溅出的点点火花”,这样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且印象深刻。(2)在讲到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时,可把地球联想成一个煮的半熟的鸡蛋,蛋壳比作地壳,蛋白可认为是地幔,而蛋黄可想成是地核。观察课本图1.25可知,横波不能通过外核,所以推断外核成液态。而煮的半熟的鸡蛋蛋黄正是成微微的液态,形象又生动,这样学生在吃鸡蛋的时候就会自然地联想到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了。(3)在讲到冷锋、暖锋带来的天气时,可把冷暖气团比作交战的两支军队,当双方交战时(冷暖锋相遇时),天下不稳定(天气多变),谁的实力强谁就能占领一座城市,即受单一气团控制时天气就稳定,就晴朗。(4)从地质构造来看,常能在背斜处找到天然气,这就有不少学生会混淆,记不清到底是背斜还是向斜。那我们就可以把背斜向上拱起的构造联想成一口倒扣的大锅,把气罩在里面,如果把锅口朝上,即岩层向下弯曲的向斜构造,那么气就会跑掉。因此找天然气应在背斜处找。
二、直观演示,精彩纷呈
此法比较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能够使学生通过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记忆。例如,讲到地球的自转时,学生都知道是自西向东,如果问他从北极点看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转时,不少学生就犯迷糊了。我们这个时候可以运用地球仪对自转演示,即自西向东转时,让地球仪的南北极点分别对着学生,从而让学生得出从北极点看地球是逆时针转,从南极点看是顺时针转的理性认识和记忆。又如,《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节课涉及洋流对世界渔场分布的影响,我在讲这节课时,考虑到好多学生对世界地图不是很熟悉,所以我就用了地图与动画相结合的方法,在世界四大渔场的分布区设计了四只动态的鱼,学生看了以后很感兴趣,印象也非常深刻,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三、板书板图,发现规律
通过对知识整理归纳,不断地进行提炼浓缩,得出比较精华的知识规律,通过记住规律,在面对具体的运用时,能再演绎出来。这种记忆即“归纳知识→提炼规律→演绎知识”的过程。例如,判断经度(东经E与西经W)、纬度(北纬N与南纬S)的规律是:南大S(纬度数向南变大就是南纬),北大N(纬度数向北变大就是北纬),西大W(经度数向西变大就是西经),东大E(经度数向东变大就是东经)。此规律的条件是上为北。
又如,在总结昼夜长短的变化时,可结合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图来分析。
因此我们能够得出这样两个规律:(1)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极圈或极圈内有极昼现象。(2)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移,哪个半球的昼就渐长。这样我们只要会画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图,那么我们就会判断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情况了。
四、图文转换,化难为易
地图是理解、分析和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依托,文字是思想意识的反映。只有图文并茂、图文结合,才能使地图变得易懂,文字变得有所依托,才能更好地拓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地理学科能力。人教版必修1讲到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时,课本第72页给了我们一大段文字和比较复杂的图4.8,很多学生不能够归纳三大类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具体讲解时,就可以转化为下面的简图:
通过这幅图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出岩石圈之间的物质循环过程,就能知道三大类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一定条件下岩浆能直接转化为岩浆岩,但是不能直接转化为沉积岩和变质岩,岩浆岩能够直接转化为沉积岩和变质岩,但是反过来却不能,沉积岩和变质岩之间能够相互转化,三大类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形成新的岩浆。
以上只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体会与总结,除了上述记忆方法外,还有许多好的、巧妙的记忆方法,在具体应用中应根据具体知识选择不同的记忆方法,一定能事半功倍。再巧妙、再有趣的方法也是建立在勤于思考的基础上的,这就要求我们不论是教还是学都要做到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更多的发现、更多的积累,才能让教学之路更宽、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