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霞
摘 要:情境教学要使学生从情绪上受到感染,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中,陶冶情操,接受和掌握新知识,由被动的学习者变成学习的主体,实践新课改中让学生做课堂主人的精神所在。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探索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教学情境该如何巧妙利用或改变及与之俱来的作用。
关键词:教学情境;创新教育;美德教育
当前课程改革要教师适应时代要求,更新观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研究、探讨课堂教学新的方式、方法,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有效地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潜在性”,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利用这些规律巧设情境,巧用、巧变情境。本文着重谈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被学生中断了的情况下该如何巧妙利用或改变当时的教学情境。实践证明,巧设情境固然重要,巧用、巧变情境也不容忽视。
一、营造快乐学习氛围,善于捕捉教学情境,提升课堂教学
质量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甚至快乐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与创新的火花。而情境教学要求教师通过图片、音乐和文学语言的描述再现教材的情境,给学生提供鲜明丰富的感性认识以营造学习的快乐情境。语文教师往往注重一节课的“开讲艺术情境”,会紧扣课文的主要含义创设情境,但由于种种原因有时会出现意外情况中断教学,此时就要能把握和利用好当时的教学情境了。如在教学《小石潭记》引入新课时,引述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诗句大意:喻潭为梦,自有作者的追寻,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同样让我们认识到一潭如梦时,被一个迟到的、裤腿湿湿的男同学的“报告”声给中断了,原来他是在来学校的路上看到新建好的小溪码头树荫蔽日想去那玩玩水、凉爽凉爽而导致迟到……待学生回到座位后,我马上用其事例“戏水树荫小溪”与课文小石潭的周边环境“竹树环合”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悟作者笔下的石潭气氛,使学生如临其境,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顿悟。通过这一“巧用”,既连缀了教学过程,又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了作品的意境美,激发了学生读悟激情,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真是应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情境创造与捕捉又体现了教师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教学,在实践
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了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很好地实践了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的“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
二、巧用、巧变课堂情境,发掘学生“潜在性”,实践创新教育
新课程要求教师观念要更新,更要教师转变角色,要由权威者向参与者、激励者转变,放下权威,以普通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在课堂中切忌“死套”“硬搬”或固执己见,活活扼杀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有利情境;应培养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逾越常规、敢言别人所未曾言、敢做别人所未做、宁愿冒犯错误的风险,也不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框内的创造品格。情境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暗示或启迪,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掘其“潜在性”。曾在讲授《曹刿论战》时,一学生脱口而说出自己对于曹刿的看法:自大、目中无人,此说法引得全班同学一片哗然。面对此景,该生的脸色瞬间由红而白,我制止了同学们的“轰笑”,肯定了他大胆的违背常规的想法及敢于表现自我的勇气,并让他进一步陈述自己的想法:作为一国之君的鲁庄公能与平民曹刿对话就不见得“鄙”,以此支持自己的看法。之后,因势利导让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展开讨论,从多角度分析两个人物形象,全面认识作品人物。在这一“巧用”中让学生认识到分析人物或事物应多角度探讨认知,而不能片面看待人物、事物。这样教师及时抓住课堂情境,通过启发引导,调动学生处于萌芽或被压抑的创新思维,发掘其“潜在性”,给学生一个展现其内在能力的互动交流平台,让学生在具有轻松氛围的课堂上卸下心理包袱,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不怕出错,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使之逐渐形成新能力,实现生命的超越。
三、巧用、巧变情境升华教育功能,给力美德教育
新课标把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情感,巧妙地依据情境所提供的线索起到一种唤醒或启迪智慧的作用,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给力美德教育。如讨论《曹刿论战》“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这句话时,刚好有学生迟到,我顺势将讨论的话题引向迟到这一通病,让学生明白“迟到”是未尽职责,清晰地明白“忠于职守”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这样巧用“情境”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含蓄地批评了迟到的学生,使他们更易接受批评,决心改错,并且能以最快时间投入学习,让全体学生又一次提升了思想素养,这样适时利用课堂情境及范文的教育魅力远比生硬的说教要来得自然且有效。另外,情境教学,需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影响学生,以提升其综合素养。如在学习《我爱这土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歌时,我更是紧密联系当时国家、社会的新近问题,激发学生爱家、爱校、爱国的热情,让学生在思想意志、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方面都有质的飞跃,并转化为学习的
动力。
四、巧用、巧变情境拉近师生距离,体现人文关怀
中学生内心情感日趋丰富,但不稳定、不外露,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缺乏沟通,想法与言行往往不一致。教师对他们的教育切忌表面化和空洞的说教,必须借助情感教育潜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加强心灵沟通,以情动人,以心换心。语文课堂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可以更好地体现人文关怀,让学生敞开心扉。如巧用迟到现象,授之于“忠于职守”的理解,学生会觉得老师给足面子,维护了自尊心而记着老师的这一“好”,从而会觉得老师较“亲民”,但不含糊,应变能力强,能维护学生心理而喜欢你、钦佩你。老师更多更好地给予学生渴求的人文关怀,有利于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变得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接受批评指正。
五、巧用、巧变情境让学生唱主角,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要根据学
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
精神,往往可巧用突发事件而带来的“情境”。这时学生的好奇心更强,求知欲更为高涨,教师要特别注意保护和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理由进行争论,形成敢于挑战自我、挑战他人、挑战权威的勇气与习惯;并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质疑,使学习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主角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学习方式。如《乘船》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怎样的人,有学生提出既做热心助人的王朗,又做守信的华歆这与众不同的看法,全班同学颇感兴趣,进行“角色表演”,讨论热烈,思维活跃,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培养了合作与交流的良好习惯。
另外,巧用情境还可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绪等去提醒和感化学生。这些小小的“情境”能拉近师生距离,更好地体现语文的内在魅力;但提倡情境的运用并不等同于滥用,切忌生搬硬套,牛头不对马嘴,能否及时抓住课堂教学情境,实现灵活教学更能看出一个语文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及语言功底。课后师生间的交流、社会活动等,只要能联系上所学习的语文知识也可因势利导,在日常生活随时感悟学习活动,使学生处于“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的“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中来。
总之,新形势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除了应充分重视语文教学情境的设计外,更应学会巧用、巧变情境,真正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性,这样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学习方式的构建与开展,定能收到一举多得之效。有效地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也是语文课堂所期盼的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姚飞鸿.巧用情境,让语文课堂妙趣横生[J].学习:理论版,2015.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