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澜
摘 要: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进一步强调学生自主发展,合作探究。为此,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新的教学观念和课堂观念,通过课前精心准备设学习方案,课上灵活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课后鼓励学生继续探究的办法,充分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地理教学;学案
所谓探究式学习就是教师通过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引领学生通过对话、讨论、启发等形式进行的互助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从“做中学”。现代教育学家杜威认为人有四种本能:制作、交际、表现和探索。在这四种本能中,制作与探索尤为突出。因此“做中学”是符合人的本能要求的。在各门学科中,杜威认为地理知识不过是学生每天看到,感受到和接触到的事实的更正式、更正确、更明确的说明。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又进一步强调学生自主发展,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要更新教学观念,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构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课堂。
一、课前精心准备,设计探究学习方案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么一件事:一位优秀的拥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曾说过,对每节课,他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教师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更有针对性,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效率。对于教师来说,备课是一项基本功,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课程需要教师建立新的知识观和学习观,能够在课前认真分析教材,把握教材,广泛收集有关资料。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精心设计合作探究学习方案。
1.设计的方案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卓有成效的创造性工作都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的。可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学生只有在兴趣的指引下才会主动去探究、去学习、去思考。比如,在学习中东路线图时,教师设计情境,让学生模拟扮演某公司的石油老板,石油销售经理和石油运输经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到接下来的小组讨论中。
2.设计方案时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
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跳一跳,够得着果子”。中学生,特别是初一的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对于太抽象太难的问题往往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对于过于简单的问题又觉得没有挑战性,所以在问题的设计上要讲究层次性,由易到难,从简到繁,让学生能够伸一伸手就够得着果实,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比如,在学习亚洲地形的时候,教师给出亚洲地形图以及学习任务单:(1)亚洲海拔5000米以上,3000~5000米以及200米以下分别用什么颜色表示,找出这几种颜色主要分布在图中哪些区域?(2)在图中找出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分别指出它们在亚洲的位置。(3)亚洲有哪些地形类型?分布面积较大的地形类型有哪些?(4)亚洲地形主要特点是什么?这些问题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符合初中生思维能力不强的特点,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学习,自主探究找出答案。
二、课上灵活组织,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学生探究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完善,需要教師的指导和引领,这恰恰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最为得意和引以为豪的。正是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式学习,促成了学生从自发的不成熟的探究,走向科学的探究,在这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教师起了关键性的核心作用。因而,我们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和有效的指导。
1.教师指导下的授受式学习
对于学习的主体学生来说,从学习的内容到具体学习活动的设计,几乎知识建构的一切都是由国家或者老师决定的,可以说,授受式学习几乎构成了学校课程设计的唯一理念。当然许多知识比如陈述性的知识以记忆为主,并不适合也不需要学生去探究或发现,学生必须接受式地学习大量的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吸取前人的已有智慧成果。因此,只要不是“灌输式”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也应该提倡以积极主动的探究来学习大量的间接知识,把间接知识的学习纳入多样化的探究过程之中。比如,在学习区域地理时,中国的地理位置的学习就完全可以加入探究学习之中,学生可以通过中国地图,借助已有的地理知识,自主合作学习得出中国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北纬4°~54°,东经74°~135°之间,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在此过程中,教师并不需要直接告诉学生中国的地理位置,而是给予学生一张中国地图,或是稍加复习初一学习的地理知识,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的本质与核心是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教师只需在课前准备一定的情境、文本或材料,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中,教师预先很难进行详细规划,必须随时根据学生的探究实际进程及出现的具体问题而不断调整,这就需要教师做到随机应变。比如,在学习“水资源”这一课时,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和解决方法是重点,如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就需要教师利用各种图文资料和竞赛式等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探究。学生从世界各大国水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的对比表中得出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从我国江南水乡、西北荒漠的图片中得出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从我国各地年降水量的柱状图中得出我国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从江苏无锡的太湖蓝藻事件中得出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水污染严重等。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自主发现问题,再通过小组讨论,争做水利专家、节水专家和水污染治理专家等,运用集体的力量分析解决我国水资源的问题。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对学生给出的每一个回答做出适当的评价,不能忽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和建议,不要有太多的他主性和控制性,教师仅仅是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
三、课后拓展延伸,展示学生探究学习成果
现代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让我们不得不不断地学习,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而在学校短短45分钟的课堂上,能够通过探究学习解决的问题实属有限,那只能是一个继续学习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终生学习的途径,更多的学习还在学校之外。在课堂中没有解决的问题,衍生出来的问题,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在课后就可以通过查找互联网,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等方式解除自己的疑虑。当然,教师可以适当布置一些课后探究的作业让学生完成,比如中国的地形有一个特点就是山区面积广大,在课堂上,教师会根据图文资料,或者采用学生讨论的方式得出山区面积广大的利弊,但不会展开。学生就可以以此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谈谈自己对山区面积广大存在的利弊的理解,并且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
总而言之,自主探究学习模式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它的目的是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更有效,真正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同时,这种教学模式又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以及知识储备时,辅助、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因此,在进行地理教学的同时,教师在课后应不断更新知识,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来适应课改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