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岗
摘 要:高中数学的新课程改革在西藏实施,由于缺乏成熟的经验以供借鉴,对于实效性也有较高的要求,在操作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结合西藏高中数学教学的实际状况,融合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对西藏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实效性进行探讨,以提供一定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西藏;高中数学;问题;实效性
目前,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正处在实验的初期。一线的高中教师对于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不是很到位,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较为严重。新课标教材本身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加强,且受西藏一些地区教学硬件落后等因素的影响,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在本篇文章中,本人结合“西藏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措施和建议”“实效性”等内容探讨本论文主题。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下,西藏高中数学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它涵盖的范围广,比如“教师培训缺乏系统性”“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错乱”“课时不足”等,现做如下具体的分析。
1.课时严重不足
一线数学教师认为,现在的高中数学教材内容丰富,习题量增加,课外作业较多。然而,课时却显得严重不足,教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仔细分析,造成课时严重不足的原因如下。(1)有的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深,没有认真领会课程改革的精髓,忙于题海战术,教学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只是一味地忙于应付考试和教材,不放过教材中的任何一个知识点,缺乏“轻重观念”,忽略了双基的落实,影响了教学质量。(2)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学生无法跟上现在的教学进度。因此,教师就放慢了教学进度,不断地巩固和温习以前的知识点,造成了课时的不足。(3)教材的可读性很强,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没有做到很好的改变,缺乏科学性,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没有很好的预习,教师仍然以“讲”为主,耗费了大量的时间。
2.教材内容的编排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实验必修教材中章节的编排有待改进,前面章节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却需要靠后面的章节的知识点的掌握来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够很好地安排教学计划和布置家庭作业。为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教材中还增加了算法等内容,数据处理作为学生学习以后数学课程的一个基础。此外,教材还增加了“算法初步、二分法、零点概念”等内容,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掌握难度大。教材的难度大,缺乏必要的知识背景的讲述,学生很难掌握该知识点,数学模型也就很难建立起来。
3.学生依赖于教师的讲述,缺乏主动的探究性
新课程改革下的学习方式较传统的方式有了区别,强调主动学习以及探究性学习。因而,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思考和学习的空间,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潜能。然而,学生受传统学习方式的影响很深,未意识到新课程改革新的要求,对自主探究型的学习方式不适应,而一味被动地依赖于教师而学习。比如,教师抛出一个数学案例,让学生寻找其中的规律,学生只是等着教师说出答案,没有自己去探究,导致学习效果差。
4.教师培训缺乏系统性
新课程改革有“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但是,教师没有对新课程改革足够的加以重视,又因为在西部农村,培训的“硬件资源”不足,导致教师的培训工作做得不到位。此外,培训的时间短,方向不明确,很难以让教师在短时间内提升自己的專业化水平。
二、对数学教学实效性的探讨
在西藏,很多高中生对于数学的基本概念缺乏较清晰的认识,基础薄弱,运算能力差,有的学生还产生了一定的厌烦情绪。教师也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新课改下,数学教学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建议
针对西藏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一线数学教师的实践经验,特提出如下的建议,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提升数学教学的实际效果。
1.适当的增加课时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材的编排特点,针对难易度,有的放矢地安排课时,以保证学习效果。此外,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提高课堂效率,让课时的安排更加科学化,以便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
2.教材的编排要科学合理
要结合大纲的要求,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恰到好处的编排教材,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要将教材编排的过于枯燥,适当增加案例和提供数学案例的背景,以方便贫困地区的学生学习,不要挫伤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数学学习很强调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授课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素养。要系统化地培训教师,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这篇论文结合西藏高中数学教学的实际状况,提出了一定的问题,诸如“课时不够、教师培训缺乏系统性”等,且给予了一定的建议,教师只有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才可能将数学学好。
参考文献:
[1]贾翔军.西藏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读与写:下旬刊,2011(11).
[2]王莹.关于提高西藏高中数学教学实效性探究[J].读与算,2014(12).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