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爱 庄银霞
笔者在听课中多次注意到这种情形:很多教师在讲《搭石》一课中认为课文通过写搭石来借物喻人(这普普通通的搭石就像善良淳朴的乡亲们),来赞美故乡的乡亲们善良淳朴、乐于助人、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而且有的教学参考书上也是这样认为的。果真是这样嗎?
现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从内容上看,课文重在描写人的行为,而非描写搭石的特点
课文第二、三、四段构成了文章的主体部分。以家乡人们的“行为”为主线,勾勒出一幅幅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让搭石的美丽画卷。
第二段中的“发现”“放下”“找来”“踏上”“满意”等动词将乡亲们为他人着想,把别人的安全放在心上的善良品质跃然纸上。
第三段中的“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一句,形象生动地突出了乡亲们走搭石时动作的“协调有序”。“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一句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将乡亲们走搭石时如诗如画的美感展现在读者面前。
第四段中的“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一句既体现了乡亲们走搭石时的相互谦让,又体现了乡亲们之间淳朴、亲热的情感。而“伏”和“背”两个动词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年轻人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综上三个语段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将课文的重点内容放在通过描写故乡的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让搭石的具体行为上,来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和思想情感。搭石在文中只起到了贯穿文章线索的作用。虽然在课文第一段中也详细地描写了搭石的外形(平整见方)、间距(二尺左右)、功能(让人们从上面踏过)等特点,但与所喻之人(乡亲们及其品质)没有相似之处。
二、从语言表达上看,课文并未重点突出搭石与乡亲们的品格有相似之处,并以此来体现文章主题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突出了搭石是家乡的一道风景。可是文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动作行为所体现的善良、美好,才是作者要突出的家乡最美的风景。“构成”一词更是强调了“搭石”在这一风景中的陪衬作用。所以在这一比喻中并未体现出搭石与乡亲们的品格有相似之处。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从拟人的修辞角度看,它体现了搭石的不辞辛苦,任劳任怨,与乡亲们的品格相似。但是,很显然这里的拟人所表现出的乡亲们的品格只能作为主题的补充,因为课文中没有详细的内容与之相照应。
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理解,认为《搭石》一文是借物喻人的写法,很牵强。
编辑 孙玲娟